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寂寞 戴望舒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如我一般高。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寂寞 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小时候他常常艳羡,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老诗人卞之琳与戴望舒分别写过一首题为《寂寞》的诗,卞之琳的《寂寞》作于1935年,戴望舒的《寂寞》写…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诗歌散文,无不以现实主义精神著称,浪漫主义精神为又为其艺术风格大放异彩,但蔡琰的《悲愤诗》却是因为思想内容深刻,而大大的升华了艺术价值。蔡琰《悲愤诗》的真情实感极其强,非亲身经历是无法写得如此真切的。近代学者吴闿生曾说:吾以谓(悲愤诗)决非伪者,因其为文姬肺腑中言,非他人所能代也。(《古今诗范》)沈德潜说《悲愤诗》的成功由情真,亦由情深也。(《古诗源》卷三)可见《悲愤诗》的真实感是有目共睹的,这也就是其以诗证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代诗学中"诗非史"的出现深受"心学"思想的影响,是肯定诗歌情感性特征、表现人的真性情、真情感的理论成果;而自唐以来,"以禅喻诗"的认知方式在启发文人诗、禅具有相似性的同时,也揭示出了诗歌的意向性特征,继而强调了诗、史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盛世修史,名人立传,历来如此。因此时下“真相”、“揭秘”一类,便热门得很。但是“修史过滥”,修来修去,竞修出一种“目击记”来。例如写毛泽东的决策出兵朝鲜,便来说他的“五天不剃须”,“满脸络腮,两眼通红”;还有一段彭德怀的“闯宫急报”,毛泽东如何翻身,怎样咳嗽,彭大将军又如何拍门,怎样地不耐烦,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就像他亲眼看见一般。这一类的“目击记”,既要演义,又要称史,既弄文学,又挂着纪实的羊头,不过是哗众取宠,为了多卖几个钱罢了,没有什么奇怪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诗歌散文,无不以现实主义精神著称,浪漫主义精神为又为其艺术风格大放异彩,但蔡琰的《悲愤诗》却是因为思想内容深刻,而大大的升华了艺术价值。蔡琰《悲愤诗》的真情实感极其强,非亲身经历是无法写得如此真切的。近代学者吴闿生曾说:吾以谓(悲愤诗)决非伪者,因其为文姬肺腑中言,非他人所能代也。(《古今诗范》)沈德潜说《悲愤诗》的成功由情真,亦由情深也。(《古诗源》卷三)可见《悲愤诗》的真实感是有目共睹的,这也就是其以诗证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字之史⊙杜国筠人类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有时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而有时则简洁精炼,惜墨如金。下面所列各项史实中的主人公,只用一个字就表达了他之所想,不禁令人拍案称绝。一字铭鲁迅少年时代,有一次上学迟到了几分钟,受到老师的批评。他便在桌角上刻了一...  相似文献   

7.
(一)含“春”字的诗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相似文献   

8.
秦观有首被元好问贬为“女郎诗”的《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钱钟书《宋诗选注》释第二句是:“指绿琉璃瓦说。‘浮’字描写太阳照在光亮物体上面的反射……”。问题是中国古代绿琉璃瓦施于王室的宫殿及佛、道教的庙宇,民居普遍盖灰色的瓦。况且,太阳照射琉璃瓦的光亮釉面,只会反射出耀眼的白色光辉,而不会是“碧参差”。  相似文献   

9.
《史记》与杜诗合论主要有地位、经历、笔法和神气风味四说。从本质而言,《史记》与杜诗分属历史和诗歌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因此二者合论有较大局限性。反思"破体"批评,建构"立体"批评,或许是中国古代文学文体批评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10.
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合称为“开门七件事”,意思是说,不论贫贱富贵,从早上一开门开始,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七件东西。在古代,一些风雅之士也免不了为这“开门七件事”而惆怅满怀。喜欢涂鸦文字的他们,曾写下了一些有关“七件事”的饶有趣味的诗,尽管这些趣味中夹杂着些许苦涩。  相似文献   

11.
12.
1969年11月至1971年1月,著名红学家俞平伯被下放到河南信阳"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期间,困顿辛劳中的俞老先生写下了38首古体诗。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文学",这些诗歌是特定时空诗人心灵世界的诗意呈现,充分彰显了他"自爱、平和、前进、闲适"的生命哲学,也是"文革"时期豫南农村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的审美观照,于患难中更见人性的真醇与美好,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诗是历史文化的象征。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俄国的艺术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得好:“诗是心灵之火。这火能点燃、温暖、照亮人心”。法国卓越的诗人、作家雨果也说过:“心灵中的诗启发人的高尚情操,高尚行动及高尚著作”。大凡一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曹雪芹、鲁迅、郭沫若和莎士比亚、普希金、雨果等差不多少年时代都是喜爱诗歌的,是诗使他们的心灵聪慧,情趣高洁,立志不凡. 比如我国中唐着名诗人李贺,幼年常常因读诗而忘记吃饭,六、七岁时就诗名轰动当时的国都长安城,乃至于当时誉满全国的文坛钜公韩愈读到他  相似文献   

14.
夜值制度,虽古已有之,但其制度影响下的社会生活与诗歌产生广泛联系的时代当属唐代。文章通过对唐代夜值制度所反映的生活环境、条件、活动内容、有关规章制度等史料性内容的考察和对夜值诗的分析鉴赏,力求探究诗人的创作心态,从而更加深刻理解唐代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和作品内容及艺术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温柔敦厚是一种富于东方美学特质的诗论,也是儒家诗教的核心。但主张“温柔敦厚”,提倡美刺讽谏《诗序》的精神,却不是《诗经》的传统,它并不能涵盖《诗经》的全部。  相似文献   

16.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王涯历任六代朝臣,也历尽宦海沉浮。他以宫怨与闺怨为主的怨女诗占其存诗的一半。王涯以宫人之怨表现出他对帝王之变与官宦之争的愁怨,并以征人之志与闺人之怨表达出他空有铮铮铁骨却无赫赫战功的愁绪。无论是宫怨诗,还是闺怨诗,它们都是情景交融、辞丽情深的。另外,闺怨诗还比宫怨诗少一分怨,多一分情。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对《诗经》中"国风"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和整体上,而较少注意各国"风"之间的差别。本文将从题材、同类题材内容风格、题材差异的内在根源、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四个方面入手对《卫风》和《郑风》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田刚 《语文天地》2010,(5):44-45
所谓“诗言志”.即指诗人借助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但是不同的情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百年历史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现代性反思,可以黄遵宪等人在晚清的“诗界革命”作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识对中国学和中国学史,尤其是中国学的古今演变加以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由此即可对“20世纪中国学”等观点和主张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分析,从而把古代、近代、现代学视为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历史前进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