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在广东搞调研,在谈到图书发行工作的地位时,有的同志又提出“龙头”“龙尾”的问题。言外之意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对此笔者颇为感慨。记得“文革”结束不久,随陈翰伯同志到天津搞调研,陈翰伯同志明确提出出版社要以编辑工作为中心,那是针对当时所谓“政治”冲击业务而言的。出版改革之初,提出了出版要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思想,要求出版社要重视发行工作,后来又进一步要求出版社要把发行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于是有人就提出出版社要以发行工作为“龙头”,有人还引经据典,说马克思在什么时候针对什么问题曾经说过…  相似文献   

2.
出版业内人士习惯把出版社发行科工作叫做“自办发行”,在“发行”前加上“自办”总有画蛇添足之感。国外出版社没有自办发行的说法,看来是有中国特色的提法。其它行业如计算机、彩电、化妆品等等生产厂家有没有“自办销售”呢?没有!看来这又是图书商品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对出版社而言 ,在编辑、发行谁为龙头、龙尾的争论中 ,问题的另一部分———“龙身” ,即出版部门存在的瓶颈并没有因其淡出视界而消失。  相似文献   

4.
也谈“龙头”叶志方人们常说“编、印、发一条龙”,那么何为“龙头”呢?在这个问题上曾有过一番争论。有人认为编辑是“龙头”,理由是只有编辑部门策划出好的选题,组织出好的书稿,才能促使和带动发行的起飞;也有人主张发行是“龙头”,理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  相似文献   

5.
一次,有位同行说,出版社自办发行,读者叫“好”,书店喊“糟”。当时,我颇有同见,因为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通过一段时期的接触和了解,逐步转变了我对出版社自办发行的不完全的看法。随着国民经济的繁荣昌盛和全民族文化的提高,新华书店一家要独揽十亿人民对图书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力不从心的;要搞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图书供应,更是鞭长莫及。因此,广开渠  相似文献   

6.
多元化经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往往因为目的不同而产生理解的差异。我觉得此事应该分为两类,一是业内的经营深化与扩张,一是跨行业的经营。两者都有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因此没有对错之分。对出版产业而言,我认为结合目前中国的国情,首先,出版社必须走“多元化”之路;其次,对于出版社而言,我更倾向于出版业内的多元化,即以编辑出版为中心,以印刷、发行和物资供应为辅助的多元形式,而更看重的是对“发行环节”的吸纳与参与。 为什么出版社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这是由目前中国出版业市场的不完整性决定的。以图书发行为例,我们一般有…  相似文献   

7.
“金盾”的发行之道张秀平,王坤宁编辑手记:在主渠道订数日渐萎缩,出版社发行步履维艰之时,金质版图书却销量日增。他们的“秘诀”就是:“要为读者服务,先要为书店服好务!”“秘诀”念起来简单,但要使之“显灵”,关键是过硬的“内功”。这就是观念的转变、敏锐的...  相似文献   

8.
“三农”图书发行难,难在哪里?首先难在发行的客观环境。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生活条件差,交通不方便,农民购书能力低,发行数量少而分散。因此,发行“三农”图书,出版社不仅盈利难,而且发行人员还要吃苦受累。如果只从经济效益出发,出版社必然热衷于城市图书的发行,而忽视“三农”图书的发行。  相似文献   

9.
张延扬 《出版参考》2006,(4X):20-20
金盾社作为以出版科技图书为主的出版社,坚持把关爱“三农”,出好服务“三农”的图书,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脱贫致富作为出版的重点。特别是近几年,全社提出了一个新口号:“让通俗实用的科学知识,从金盾传向四面八方”,把养殖种植和发展多种经营等实用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为贯彻中央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部署,今年2月出版社做出了《关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搞好“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工作的决定》,把搞好“三农”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选题策划,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全方位规划,力争把更多更好服务“三农”的图书,及时快速地送到农民手中。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图书发行体制的改革,出版社完全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出版社越来越重视发行工作。有的说发行工作是龙头,有的说发行工作是生命线。从经济生产的规律来看,应该是生产决定销售,即编辑印制决定发行,但也不可忽视销售对生产的反作用,即发行对编辑印制的反作用。书稿固然是出版之本,没有好的书稿和工艺精致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提出之后,出版社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困惑.如何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转换”过来,适应新的形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以为,就出版社来说,恐怕有三“关”要过,即高定价低折扣、寄销制、版税制.这三“关”过后,也许会迎来一个出版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一、高定价低折扣这里的“高定价”是相对于我们以前的“低定价”政策而言的.以前,我们实行的是国家制定的按印张分类别定价制,对大印数的书来说,只能“保本微利”,而对小印数的书来说,则几乎要严重赔本,有些书往往发行收入还不够付稿费.这种制度是当时的国情所必需的,对于低收入的知识分子为主的读者的利益,的确起过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现在的情况起了变化:国家的限价政策已经取消,定价权已授予出版社;各种因素的综合正不断推动出版社制作图书成本的上升而书店要求发行折扣不断放低;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读者队伍的收入也正在逐渐提高;……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可以而且可能实行“高定价”政策的时候.事实上,近年来的月历和二渠道制作发行的一些图书(其是否合法姑且不论)已经在走“高定价低折扣”的路了,我  相似文献   

12.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坚持“大发行”理念:不坐而论道,就发行论发行,要从发行的视角来看媒介经营,从发行的视角来观照采编、广告以及其他媒介事件。欢迎全国发行人以及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人士踊跃来稿,来稿题材不限,字数不超过5000字。  相似文献   

13.
旧时出版社成功诸因素──史料杂录(之三)汪家熔三、建立自己的发行网建立发行网络是个极重要的问题,直接影响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但并不为人所重视;举一些史实或有意义。本文开头就提出了民国期间出版单位“成活率”很低。这儿应该增加一个期刊“成活率”更低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谈“情报”“信息”的定界及使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情报”“信息”的定界及使用许中才(鞍山钢铁学院图书馆)1992年9月国家科委决定在科技文献工作中,以“科技信息”取代原来的“科技情报”的提法Z这一决定绝非仅是一个名词或提法的改变,其实质是正本清源,廓清学科中来面目,是关系到一个长期在理论上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这次“非典”困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出版社把所有鸡蛋集中在一个篮子里,一旦危机产生,就会措手不及。相反,有别于传统销售的网上售书和直销等却是“风光无限”。当前以“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社店合作也只是“不公平交易型”的合作关系。市场的“天平”一直偏向于书店,书店不仅主宰着销售市场,而且还获得分配利润中的大头并且书店盘存时,不管到货时间的长短把所有积压库存一律调退,无商量,把经营风险及其责任推卸给出版社。出版社更应引以为诫,再不能“姜太公钓鱼”、“守株待兔”。必须调整发行结构,转变发行职能,实现发行工作重心的前移,开辟多种形式的销售渠道,实行多点销售。  相似文献   

16.
每个出版社都有一个叫做“发行部”的部门,这个部门很重要,它的主要任务是将出版社已出版的图书,通过发行渠道播发出去。图书出版业是这样,报刊杂志业也是这样。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出版业改革力度的日益加大,出版业与其他许多行业一样,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样一种情势下,原有出版社的“发行部”,在其体制上和称谓上是否应该与国内市场接轨,是否可以将现有出版社习惯称之为“发行部”的  相似文献   

17.
“出版社图书发行信息管理系统”(简称e Publish ing系统 ) ,由清华同方电子公司开发研制。它能够将出版社发行部的所有管理都纳入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之下 ,从而简化工作流程 ,降低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具有统一的对外数据接口 ,能够利用互联网实现出版社发行部现有客户及业务员网上办公的要求 ,同时为各个出版社之间的联合以及实现网上发行做好充分准备。清华同方推出“出版社图书发行信息管理系统(ePublishing)”!本刊记者  相似文献   

18.
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说:转企改制之后,未来出版社的企业化生存之道,我们最需要迈过去“三无出版社”这道坎儿。何谓三无?即无编辑、无作者和无版权。我这里说的“无编辑”,是指策划编辑。策划编辑与作者、书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编辑是龙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版权贸易越来越为出版界所重视。而版权贸易中的“引进难”又成了出版社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要根本解决这一难题,恐怕还有赖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但就目前状况而言,这一问题也还是可以得到初步解决的。这已被一些出版社的实践所证明。 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哪里?笔者以为,主要在如下六个方面。 首先,出版社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版权贸易的重要性,有开展这项工作的强烈意愿。对于许多出版社“老总”来说,版权贸易是一个新事物,要解决“引进难”,就要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然而,我们的许多“老总”对此却是知难而退。如此,“引进难”自然是只喊在口头,不见解决。近些年之所以出现我们参加国际书展的人愈来愈多,而许多社版权贸易工作不见突破的局面,问  相似文献   

20.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坚持“大发行”理念:不坐而论道,就发行论发行,要从发行的视角来看媒介经营,从发行的视角来观照采编、广告以及其他媒介事件。欢迎全国发行人以及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人士踊跃来稿,来稿题材不限,字数不超过5000字。电子邮箱:tzf963@yahoo.com.cn 电话:027-671665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