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活教育》2013,(8):8-10
激活校长课程领导意愿开启课改草根时代课程论学者辛德尔(音)等人归纳出了课程实施的四种取向:得过且过取向;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创生取向。回顾我们历次课程改革(有的是教育革命),在实施上,采用的一直是单一的忠实取向。由此建立起来的以学校、教师忠实执行统编教材为标志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的教学研究制度主要是以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为生成背景的。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种教研制度对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实施由忠实取向转变为相互调适取向,  相似文献   

3.
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不断唤醒和激发的过程。我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使之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领导者、建构者和创造者,以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与潜力的释放来推动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2011,(7):88-88
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不断唤醒和激发的过程。我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使之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领导者、建构者和创造者,以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与潜力的释放来推动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课程理解是课程实际意义和教师生存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教师理解课程,关键是理解课程精神。课程精神集中反映课程的设计思想、理念和意义,准确理解课程精神是进行有效课程实践的基础。但是课程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式微。要克服这一问题,教师在课程理解中就必须对课程精神尽量忠实。忠实于课程精神的个性化课程理解是尊重教师主体自由和承认课程必要规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的教学研究制度主要是以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为生成背景的。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教研制度对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随着课程实施由忠实取向转变为相互调适取向,课程实施的缔造取向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忠实和创生等价值取向。除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等内在因素以外,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对课程实施的规定与限制是导致教师课程实施采取忠实取向的主要原因。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在规定与限制的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一定的创生空间,教师可以从课程标准的诠释、课程模块的衔接和教学内容的重构等方面发掘自身的创新能力,逐步实现忠实取向与创生取向的融合,同时进一步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的教学研究制度主要是以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为生成背景的。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种教研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实施由忠实取向转变为相互调适取向,课程实施的缔造取向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课程实施取向的转变,必然引起原有的教研制度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运转模式直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形式,传统的教学研究制度主要是以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为生成背景,教师成了国家课程意志忠实而被动的执行者。教师教研主体地位的缺失,使自由创造精神受到抑制,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流通不畅、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师数量不足、培训不够、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外部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多种方式输送到农村中小学,以远程教育资源为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意识地开展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的最好选择。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入改革、远程教育资源的逢时而生,为教学研究工作开辟了新路。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年,效果如何?借助辛德对课程实施的“忠实观”理解:假定所期望的课程改革结果是忠实于原计划的….即当教师执行了规定的课程变革,实施就认定为成功.评价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形成性测试作为教师最为熟悉的评价方式,在数学学习评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