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业科学体制化过程体现了西方近代科学移植于中国的一般模式,留学生群体成为了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的主体。他们在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完成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从农业科学高等教育的建设、专业社团的成立及专业期刊的发行两方面探析留学生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学科体制化的过程中,美学学科的设立凝聚着留学生的独特贡献。从个人的译介活动到专业性学术团体的建立,中国美学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代表着近代科技移植于中国的一般模式。中国地质科学留学生构成了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的主体。在中国近代成就卓著的地质学家中,有留学经历的占72%;他们不仅把近代地质科学系统地引入中国和向国外介绍中国的地质地貌,还创建中国近代最早的地质科学社团和研究机构。开展中国地质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等。1909年成立的中国地学会,是中国第一个地质科学学术团体。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已经从个人的学术研究,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学术研究;1913年成立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是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的领导机构。科学社团和科研机构的建立是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最重要的标志,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体制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容宏是“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的第一人,他积极倡导“教育救国”,主张教育西化,最早组织幼童赴美留学,筹办新式教育,被誉为近代“留学生之父”。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是晚清最有影响的督抚之一,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曾国藩的科学救国思想是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创办近代企业、广泛招揽科技人才、积极筹划派遣留学生、组织翻译西方书籍等措施来实现的。曾国藩积极践行“科学救国”思想,倡导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这不仅增强了清王朝的军事与财政实力,延长了清王朝寿命,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西方科技,逐渐放弃了走科举仕途的道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种转变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当传统中国被拖入近代世界经济体系后,留学生始终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进程联系密切,凡是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都要涉及到留学生群体。清末民初掀起的留日、留美、留法勤工俭学三次高潮,是敢为人先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寻救国道路必然结果。留学生群体在我国近代城市经济结构多样化、城市经济管理思想的科学化、城市经济技术的现代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强力助推器。  相似文献   

7.
当传统中国被拖入近代世界经济体系后,留学生始终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进程联系密切,凡是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都要涉及到留学生群体。清末民初掀起的留日、留美、留法勤工俭学三次高潮,是敢为人先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寻救国道路必然结果。留学生群体在我国近代城市经济结构多样化、城市经济管理思想的科学化、城市经济技术的现代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强力助推器。  相似文献   

8.
丁文江不仅是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奠基者,而且是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主张以科学观念更新人们的思想,以科学精神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强调科学在救亡图存中的决定作用,并身体力行地参与科学救国事业。为捍卫科学,他积极发起“科玄论战”。在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机构的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在地质调查所的创建和“中央研究院”的改革方面,成就颇大。他为近代中国培育了第一代地质人才,为近代中国科学事业尤其是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地质学界第一位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结合起来的科学家。他用自己行动上的积极奋斗努力实践其毕生倡导的科学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教学方法中国化的过程中,留学生的作用举足轻重。总体来说,他们对近代先进教学方法的引介历经了对西方教学方法的引进、移植和实验,进行理论反思以及中国化实验探索的三个阶段。具体来说,通过对从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的留学生群体历史背景与行为进行论述,并从中分析出在我国封建传统教学方法向近代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学习的过程中,以留日、留美学生的表现最为活跃,他们为了实现"教育救国",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积极又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广大留日学生在“教育救国”理念的感召下,视义务教育为救国国强,富国强民的根本途径,积极地从事义务教育的宣传、推进工作、在义务教育的思想传播、政策制订及师资培养等方面为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中国教育近代化事业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精华与核心,也是他经过长期研究、实践的经验总结。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他富有创造性的儿童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在强调"通识"教育的体制规范中,淡化了专业教育,甚至远离了我们热衷的"现代文学精神"。教学实践的事实证明,单一的"知识"传输、"能力"培养、"文学性"教育,有违时代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向重视公共话语意识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3.
电化教育(简称电教)在我国自诞生之日起即首先应用于社会领域。随着我国电教事业的发展,社会电化教育(简称社会电教)领域逐渐形成并具有诸多中国特色。南国农的社会电教思想是中国社会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典型代表。该思想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社会电教概念的形成;二是社会电教的应用领域;三是社会电教中的“大电教”观;四是社会电教的服务对象;五是新教育理念中的社会电教。南国农于1987年首次提出“社会电教”的概念,标志着社会电教研究领域的正式确立与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电教领域得以不断拓展,主要包括农村电教、党员电教、企业电教、特殊教育电教和社区电教等。社会电教的施教对象、理论基础、研究对象、范围、特性等方面都突破了学校教育的狭窄局限,体现出“大电教”的理念。南国农的社会电化教育思想为开展我国社会电化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探讨我国社会电化教育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推动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蔡元培先生是早期中国电化教育的实践引导者和学术领路人,中国历史上许多电化教育人物和事件都和他有密切联系。他重视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为中国电化教育搭起了"大电教"的框架;他选拔培养电教人才,创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起草制定教育电影法规,为早期电化教育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他积极倡导将电影等新媒体运用于科学考察与社会教育,为新媒体的应用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集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文革”之后,邓小平以其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的伟大襟怀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构建了国家发展一系列的重大战略,其中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刻把握和创新性发展。邓小平教育思想及其政策显现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之深远、对重塑中国教育事业意义之重大,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读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和陆象山《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二篇文献,从道统、学统与政统关系的角度来揭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制度,并延伸考察现代中国教育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从传统书院教育中获得对促进现代教育发展的某些启迪。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大学生爱国情感表达存在非理性因素,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理性化教育不足的问题。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必须充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内容,如爱国主义科学内涵教育、国际视野教育、国情教育、大国责任教育和国家安全观教育等。同时,应改进教学方法,如采用课题研讨式教学法、讨论法、影视法及实践法等。  相似文献   

19.
欧光艳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0):111-113,119
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演绎着一个民族的"活"的文化史,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珍视传统,注重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尤为重要。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整体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贵州高等院校开发建设民族代表性舞蹈课程,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他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在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占主流的背景下,他在教育实践中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粹,即“为学与做人同属一事”,这是对知识(专业或学问)至上论的反动。在他看来,教育实际上是德育,更为确切地说应是“中国人”的教育,而新亚书院时期,是他实施这种教育的最重要时期。他认为培养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要进行使命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挫折教育、事业教育、师道教育。他的大学德育思想对克服当前大学德育中的弊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