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土地革命,而土地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农问题.毛泽东对我党中农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较早地认识到了团结中农的重要性.第二,对中农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区分了富农与富裕中农.第三,提出了团结中农的两个基本条件和完整的团结中农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党提出要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和收入迅速地赶上或超过当地富裕中农在单于时期的生产和收入水平。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一条“巩固农业合作化制度”中规定:“根据合作社的经济情况和当地的自然情况,采取各种增产措施,逐步地增加农业基本建设,保证遵守和完成国家的计划,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争取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内,使大多数合作社赶上或者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我国农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农副业产品的产量逐年都有增加,农业合作社在生产上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绝大多数社员(包括入社前的贫农、下中农和一部分富裕中农)都积极地在合作社内从事公共生产,他们都真正愿意走合作化的道路。因此,从我国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的过程来着,合作社是越来越加巩固的。  相似文献   

3.
略论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贡献(续)王希良二、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贡献第一、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毛泽东根据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这一理论更鲜明地体现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开拓者,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结合上世纪20年代俄国的理论状况,将早期瞿秋白客居俄国时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接受及回国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传播活动进行梳理,从源头和环境方面,考察瞿秋白的理论构成和理论传播活动,这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确立瞿秋自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工资理论,并存在诸多局限,它已无法说明更无法指导现阶段和将来的分配实践,因此需要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针对改革以前的分配理论,更要对改革以来的分配实践和政策进行反思,总结和提炼;不仅是内容上的,而且是方法上的;不仅要光大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而且要借鉴和吸收人类已有的一切分配理论,包括西方的分配理论和中国古代的分配思想。  相似文献   

6.
由青岛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王继训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论坛》(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是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拓展延伸,是在长期的钻研探索中得出的思想结晶和理论硕果,从而在更深、更精的领域中寻求对中国文化史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历史发展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相依相成,它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状况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是实践层面的,而且更深藏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内在的理论逻辑之中。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本身即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理论的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从提出到现实的展开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这一精神将继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胜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论纲)崔自铎1.为什么要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理论基础?第一,为了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得更深刻些、更透彻些,使他们不但要懂得这一理论的条文,而且要懂得它的精神实质。第二,...  相似文献   

9.
李申申 《教育探索》2001,(12):11-13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结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提出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时期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其中,教育理论是邓小平整个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当前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理论。近年来,学术界同人已从不同的侧面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给予了理性的论证和研究,这对深入探究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内涵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笔者认为,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理性内涵,更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民族魂、人民情,以及高尚的人格意蕴。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不仅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史学大家,他运用他所仍导的新史学思想,对于方志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比如方志起源、方志性质、方志发展史、方志价值等等,都做了一番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中国方志学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他的方志学思想对后人影响颇多,推动了方志学理论研究,使得方志学更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型社会群体。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磨炼,农民工从整体上已具备中国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大力促进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深度转化,从本质与表征上把农民工融入中国工人阶级队伍。  相似文献   

12.
臧琪琳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3):31-34,50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根据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对"中等收入者"的含义、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意义、扩中提低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转轨时期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分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使原来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从方法论、客观事实、变化原因及其理论和时代意义方面对我国目前的阶级阶层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职业农民是社会发展和后工业时代出现的一个新的职业群体,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传统农民存在结构不良、数量减少、素质不高等问题,职业农民具有素质较高、市场意识强、流动较为自由等特点。可以从建立法律法规、实行职业证书制度、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完善多施教主体等方面进行职业农民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社会认同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抽取甘肃省籍8个市级区域农民工582名。结果表明:农民工社会认同包括社会地位认同,职业能力认同和行为表现认同;女性农民工在社会地位和行为表现上的社会认同均高于男性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农民工的职业能力认同影响显著,接受过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农民工在职业能力认同上依次显著降低;在职业能力认同上,河西女性农民工显著高于河东女性农民工,而男性农民工在地域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制度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遭受着户籍、就业等多方面的制度排斥,这种制度性排斥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运用“社会排斥”理论,探讨对农民工的不同制度性排斥的运作机制,并据此提出反社会排斥的对策,最终促进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实现流动人口全面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路径。而如今中等收入者比重还很小,还存在着制约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因素。应通过规范初次市场秩序、加大政府宏观调空力度、提升人力资本、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中等收入者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力促更多的人以正当途径进入中等收入者群体。  相似文献   

18.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应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坚持局部服从和促进整体发展的原则;坚持全方位设计,分类指导、分层级推进的原则.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努力消除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性障碍,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城镇化建设大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群体,基于职业与身份的原因,他们在数量、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呈现许多自身的特点。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严重滞后,许多涉及民生问题亟待纳人法制调整领域,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已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并着力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如何建立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法律制度,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民工在城市遭受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的社会排斥,这种排斥通过制度机制、群体机制、市场机制得以运作。面临社会排斥,农民工主要采取自我隔离和积极融入两种适应策略。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化地位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应采取全面、系统的对策,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