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提出用心灵关、形象美、语言关、行为关即“四美”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不能忽略与“四关”相悖的师德现象,将“四美”修养与师德言行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3.
王冲 《考试周刊》2010,(5):33-33
赵树理小说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本文从赵树理小说语言的音乐美、朴素美、修辞美、个性化美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赵树理小说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4.
柏格森创立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批判了传统的时间观,并提出了与之相对的作为生命本质意义的时间观——“心理时间”来构筑他自己独立的时间——“绵延”。“心理时间”这个概念为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出现,并为其复杂的内心状态的描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从而反映了西方文学“内转”的倾向,并对许多杰出的意识流派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的精髓藏于诗歌这一被打着“抗译性”标签的艺术形式中。许渊冲打破传统翻译界公认的“信、达、雅”准则,提出一套以“意美、音美、形美”“三美”原则为基础的“语言竞赛”文学翻译理论。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将《丑奴儿》三种英译版本与原作进行多角度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许译与其他译本翻译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6.
李锐的小说注重塑造苦难环境中女性的母性情怀,描写她们不屈不挠的生命追求,宁静、朴素、坚韧、宽容之美。这种生命之美使这些女性形象更具生命力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7.
一曲草原古歌与一段人生故事合奏出了张承志的唯美小说《黑骏马》。小说《黑骏马》展现了叙述者对草原“母性”生命意识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崇拜的过程。小说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再现了草原博大的“母性”生命意识及主人公在往事重温中力图用自我归罪的方式所重新确立于草原文化中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沈从文“故事”题材创作的个人理论基础和文学观念,即“客观化叙事”,作“美”的故事,反对将文艺当作政治附属物的载道文艺观,并从小说故事创作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及“故事场”的框架特征等角度,探讨了他在小说叙事形态领域中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9.
卢斌 《教育文汇》2005,(9):61-62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的湘西,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纯朴善良的老艄公,情窦初开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美丽和谐的生命图景,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0.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贴职业教育“三全”育人要求,以“如境”校园文化为引领,聚焦“2个协同、4个贯通、4个促进”,培养“品德之美、身心之美、礼仪之美、技艺之美、合作之美”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彰显学生生命精彩。  相似文献   

11.
谷崎润一郎的创作高扬着唯美的旗帜,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谷崎润一郎认为美的承载者是具有迷人美貌的女性;美的塑造者是寻求欲望满足的男人;美的最高境界在于虚无缥缈的梦幻之境;通过美丽与死亡的结合达到美的最终归宿;美的价值通过人性本能的探索得以实现。这几个方面体现了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审美心理自其发端就以超脱于感官之外的形而上的美感为美的极致。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李煜,充分利用了词这一特殊文学体裁,表现了以逸为美、以艳为美、以悲为美的传统审美心理。他的词作不仅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了互不重复的特点,也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鲁迅最具个人化的心灵本。这种个人化是鲁迅融合中外各种艺术营养之后独特的学实验,这就决定了《野草》在美学内涵上,既具备一般散诗的特色,又呈现出超出一般散诗的陌生化的特色。章将其定义为常规性美与变异性美。这两种对立的美分别表现在散诗的语言、意象、艺术构思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胭脂》是《聊斋志异》中公案题材系列的代表作,不仅情节曲折,而且具备了许多突出的,如人物形象美、情节结构美和语言美等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15.
美与美感孰先孰后的问题,是美学理论中争议极大而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重大的基本的美学理论问题。当代中国美学界基本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美先美感后说;美与美感同时生发说;美感在先美在后说。"主客体实践美学"认为自然美和生态美是宇宙自然本质力量非自觉自由创化的结果,先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化的人类即人化美和拥有审美能力的人类出现。  相似文献   

16.
“美是和谐”,“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是自然的人化”,按照这些美学观点来审视教育管理。可发现教育管理也具有审美价值。其审美价值在教育管理的产生上表现为发生美;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表现为过程美,又可分为运行美和对象化美;在教育管理的目的上表现为目的美,又可分为效率美和人性美,其中人性美又为表层美(教育)和深层美(受教育)。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审美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教育教学中遵循“以美扬善”、“以美启真”、“以美悦情”、“以美创新”的原则.并灵活的运用.则可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背景,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审美谕悦中实现教育目的。达到人类教育在过去、今天及未来所追求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华夏先民的三大审美追求:一,追求形式美与抽象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石器打造中产生形式美的追求,而后又将此种追求与从写实美发展而来的对抽象美的追求相融合.二,追求写实美与神秘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对写实美的追求,而后这种写实艺术又被宗教巫术所利用,因而形成对写实美与神秘美相融合的新的审美追求.如人兽合一、人鸟合一的神之形象的创造.三,追求审美与实际功用的结合.原始人没有单纯的审美追求,所有的审美追求都是与实际功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的,如华夏先民的文身,既是为了保护自身,也是为了美的装饰.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不是单纯的事物的映象,而是与情感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象。意象有"情中景"和"景中情"两大类型。"情中景"是直接抒情的意象,"景中情"是间接抒情的意象。意象的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是意境的美,外在美是形神之美,形神之美包括形色之美和精神之美,意象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产生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美育三环节”指的是初读感知美———精读鉴赏美———深读创造美。此模式以提高阅读课教学效率为宗旨,目的是打破“以讲析为主线”的陈旧教学模式,构建以导读为主线,以审美为核心的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