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本达教授创立的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所谓“探究”,就是指教师在课的开始把一些实物材料发给学生,然后要求他们尽量动手拨弄。操作这些材料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世界教育社的兰本达教授为《科学启蒙教育》杂志撰写的。作者在文章中阐述了“发现法”和“探究—研讨”法的历史根源以及这一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比较,说明“探究—研讨”法的优点。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方法,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它将会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无限热爱,培养起一种信念,使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生活中,在将来都会自行探索、创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小学自然课的改革,着重借鉴了兰本达教授的这一教学思想,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刊将在这一期和下一期,连载兰本达教授的这篇文章,并在“教法研究”专栏中,编发各地教师在小学自然课和数学课中采用“探究——研讨”法教学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试验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法。1984年,兰本达应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来京讲学。她运用自己精心设计制作的丰富多彩的教具,多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演示课,形象地介  相似文献   

4.
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世界知名的科学教育家,20世纪40年代,她创造性地提出了“探究——研讨”教学法。1977年起,她多次访问中国,在北京进行学术演讲和教学实验,受到了我国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和小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5.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倡导的一种新型自然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对认识对象的解释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教学中,首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激发情趣,诱发“探究——研讨”的动机;其次,要精讲巧问,多次实践,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再次,要集思广益,协作发展,培养学生集体研讨的能力;最后,要创设条件,主动参与,为学生“探究——研讨”提供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6.
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创始者、美国世界教育社的兰本达教授细心研读了本刊1988年各期中记述课堂教学的文章和“研究课”专栏,还观看了1987年本刊编辑部组织的22省市自然教学研讨会上的示范课录象,(共三课:章鼎儿竹“桔子的认识”,“昼夜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和路培琦的“小天平”),并为此撰写了五篇“随感”。这五篇“随感”热情地赞美了中国教师对“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创新和发展、并就儿童的概念形成、儿童研讨中的“错误”、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教学中如何实现儿童的整体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兰本达教授对中国教师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流溢在这五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它们不仅可作为具有真知灼见的教学理论著作来读,也是一篇篇精妙的散文。本刊从这一期开始连载。  相似文献   

7.
我尝试按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法教二年级自然常识《小电珠》一课。 课前,把小电珠、电池、导线用信封装好,发给每个学生。上课时,鼓励学生动脑筋用桌上的材料连接起来使小电珠发亮,孩子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进行探索实验。不一会儿,教室里很多处小电珠都发亮了。有的是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育家兰本达教授提出的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意识的一种好方法,他主张“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原则,要求教师教学时在课堂上一次性地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相关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感知材料、发现目标、进行创造,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育家兰本达教授提出的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意识的一种好方法,他主张“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原则,要求教师教学时在课堂上一次性地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相关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感知材料、发现目标、进行创造,  相似文献   

10.
美国科学启蒙教育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曾经说过:“发现意义、领会意义是经历、参与的结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就不可能演化出意义。”我在自然教学中尝试着运用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精心地为学生设计探讨程序,组织构建材料,引导学生自由地、独立地通过观察、试验、整理、归纳、分析、推理等活动,亲身经历“探究—研讨”过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角”,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试验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究—研讨”过程分四步进行。 一、提出探…  相似文献   

11.
两年多来,我们据根自然课中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采用“探究——研讨”教学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验。一、精心设置材料,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兰本达教授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中指出:“科学教学中的材料要有结构,即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中的  相似文献   

12.
《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主要作者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现年八十多岁了,一生致力于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材教法研究。她积五十多年的经验,发展出了居于正确的世界观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对于从小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和创造性的人才幼苗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倡导的一种新型自然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自然界有秩序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法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组成。在探究环节,教师选择与新授科学概念相联系的“有结构”的材料(即各部分联系紧密,通过其相互作用能揭示一系列有关现象的材料),按层次  相似文献   

14.
兰本达教授把科学学习比喻为“过河”,科学教学就是教师设置好“踏脚石”,引领孩子们从河的此岸到达彼岸。这里所说的“此岸”即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初始想法),  相似文献   

15.
小学阶段到底怎样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是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阅读了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布莱克伍德、布兰德韦恩三人合著的《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和兰本达逝世前写给姜允珍教师的一系列文章;还阅读了国内著名专家新写的有关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系列论著及著名人士有关小学自然教学的“课堂设计”和“课堂实录”,读后受益匪浅。这里,我把我的一些“体会”或者“思索”写出来。就象兰本达教授说的“研讨会”一样,在教研群体的相互作用中,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6.
“探究——研讨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提出的、在理科领域的科学实验方法。所谓“探究——研讨法”就是先给学生提供精心选择的有结构的材料,让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去动手、动脑、观察实验;提出问题(或假设)、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通过研讨形成科学结论(或概念)。因此,  相似文献   

17.
国际知名的科学教育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所创立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方法: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序的理解。兰本达教授相信,这种方法不仅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有用。兰本达教授认为,教  相似文献   

18.
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是选择使用有结构的材料,使孩子在摆弄材料时,许多“发现”进入头脑形成片断、易变的语言信息,通过研讨把他们的思维活动转变成语言而形成概念。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发现自然事物中的奥秘、领悟其中的科学道理,增长才能。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运用探究——研讨教学法,教师教得轻松、顺利,孩子学得“开心”、“欢快”。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领悟科学道理、增长才能。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课》1988,(5)
路培琦,年40余,中等身材,笑容可掬,生性聪明颖悟,外貌和善可亲,孩子们一看就喜欢。他是国内获得高级职称的少数自然教师之一,一节《植物的果实》,成为体现自然课改革精神的代表作,又由于两次参加了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培训班,在自然和数学两科中大胆探索,领略到其中的精华,因此在国外也小有名气。兰本达教授专门写信邀请他去路易·艾黎创办的山丹培黎学校传授“探究——研讨”教学法。 本刊发表过路老师的两节自编课:“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和“连续测量一杯冷水加热的温度”,这两节课使用的教具极简单,人人可以做得到;但他选择的角度,设计的教法与学法却颇为新颖,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这两节课的内容有价值,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更是难能可贵,堪称“一举多得”的杰作。 这位优秀的自然教师是如何从一个“小科学迷”成长起来的呢?这篇自述未免过于简略,但仍可让读者领略到几分奥妙。  相似文献   

20.
兰本达(Brenda Lansdown)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1940年代创立"探究—研讨"教学法。1971年,以她为主要作者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在美国出版。198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出版。1982年,75岁高龄的兰本达应邀访问中国。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刘默耕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胡梦玉教授正在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