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记者20年了,除了两次回报社值班的短暂时间外,我几乎没有离开过记者岗位,一直站在采访一线。如今,我已经两鬓染霜了,依然和20年前一样四处奔波采访,依然和20多岁的年轻记者一起出现在各种活动和事发现场,依然为赶写稿件而废寝忘食,依然为写出一篇有社会影响的“得意之作”而兴奋不已。从现在看来,这记者我可能要当一辈子了。一直到退休身份都不会变化:我始终是一名普通记者,始终没有离开采访一线。也许有人会问:这是否牺牲过大?这是否有点悲哀?这样一直干下去是否值得?有这样想法的人,可能不在少数。尽管我国现在有几十万新闻工作者,但自…  相似文献   

2.
独龙江感受     
1996年.我在新华社云南分社挂职锻炼。这年夏天,我有机会到全国唯一没有通公路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一独龙江地区调研采访.随后又在怒江州4个县调研采访。总计45天的调研采访对我了解国情,了解基层群众,上了一堂难以忘却的课。(一)我从昆明出发,坐18个小时的长途公共汽车到怒江首府六库镇。从六库坐Ic个小时长途车,到达灵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行程886公里.然后,步行三天,翻越高黎贡山,进入独龙江。在贡山县采访时,一提起进独龙江采访.人们都摇头,甚至用异样的目光盯着我。由于进入独龙江山势陡峭,路途艰险功地匕每年11月到…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认为,在农村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撼入心魄的人物,农民面对黄十背朗天,H出而耕.日落而息,唯有新闻采访的好题。笔者十余年的口老 生涯感受则不然。10年来,我把自己的关注点始终放在农村和农民身上,先后采写出了二十余篇在省市获奖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前些天,有媒体的朋友让我谈谈大学校长的素质,当时顺嘴说了几句,不想后来真的见了报,有教育台的记者抬着机子来访,非要我再说几句。在采访中,我们谈到了过去的大学校长,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胡适等等,也谈了现在的大学校长。我始终强调这样一点:虽然都是大学校长,过去和现在之间其实没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人民需要这样的记者瞿长福时间虽然过去了一年多,我却始终忘不了这件事。当时人民日报年轻记者王慧敏,在深入河北灵寿山区采访"太行七贤"时,因为过度疲劳和山地反应,曾一度休克。本来,他满可以坐在县里看看资料、听听介绍,然后回来写一篇也可以交差的报道。但是他...  相似文献   

6.
有些记者,每到一个地方采访,总能很快抓到一批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他们经常是手里有写的,脚下有采的,工作十分自如泰然。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记者,我深入实践,勤奋努力,但在一个时期内始终没有突破性的成就。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才发现这和自己宏观意识弱有着极大的关系。那是1983年,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不久,我在乌鲁木齐县采访。在县上辛辛苦苦跑了好几天,采访了好几个公社和村庄,可是最后竟没有抓住一个  相似文献   

7.
作为河北科技报记者,我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采访过难以数计的人。他们当中,有的是卓有成就的国家高级科学家和领导人;有的是不善言谈、聪慧勤奋的学者和专家;有的是见解独到、机智敏锐的管理者;有的是历经坎坷仍坚韧不拔的普通工人和农民;有的是善于观察分析且城府较深的人;也有狡猾、诡辩的冷淡者—…·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与采访对象由生到熟,话题由浅到深,抓住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真实情况,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稿件写作质量?始终是我的追求。力求“平等自然”一般在采访政界高层领导、科技界泰斗、社会知名人士中,…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是发明创造的栋梁,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导师.他们是民族的精华,人类的精华.他们以献身勇气探索未知世界,以聪明才智为人类创造巨大的财富.他们的默默奉献精神需要社会理解,他们的可歌可泣事迹值得大力报道.采访科学家、宣传科学家是科技新闻和科普创作的战略任务.我作为一名记者,从事科技新闻、科普宣传20多年,采访过省内外、国内外不少科学家.怎样采访科学家,有一些感受.一、先读科学家的书科技新闻、科普创作的采访与其它的采访一样,除了临时的紧急采访任务外,一般都要做一些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我采访科学家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10.
每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每次学习都是一次成长.每次成长都是一次考验——身体和心灵都要经历的考验。采访杨小平这位藏族三级军士长、陆航学院某飞行训练团导航台台长13年捐资救助一对汉族姐弟的感人事迹,不仅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还让我的身体也经历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