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7月26日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92岁寿辰。这一天,启功先生的六种新书在北京师范大学为他举行的简短而热烈的庆祝会上同时首发,计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启功口述历史》《启功韵语集》(注释本)《启功讲学录》《启功题画诗墨迹选》启功跋《董其昌临天马赋》,中华书局出版的《启功丛稿》第四卷“艺论卷”。六种书的出版说明启功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精神矍铄,笔耕不已,这不但是启功先生之幸,也是学术界之幸。稍有遗憾的是,启功先生的目力有所减退,大部头的书稿很难一一亲自操觚,必要时需要别人协助笔录整理一下。我作为“文革”后…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启功先生是一位具有广泛而高度成就的国学大师。他在众多领域都横空出世,达到了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高度。如果把这些成就进行综合评价,既把不同时代的同一领域和同一时代的不同领域进行综合评价,犹如某些竞技项目计算全能成绩那样,启先生绝对是一位名列前矛的旷世全才,是一位不是随便什么时代都能出现的,随便什么学者都能达到的奇才。我们应为而今能出现这样一位奇才而庆幸。而尤为值得庆幸的是,启先生至今头脑仍然十分清晰敏锐,可以继续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今天首发的六种书就是明证。这是启功著作的大丰收年。稍有遗憾的是,启先生的目力已不允许他自如地亲自操觚,有些著述需别人协助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3.
启功是著名书画家,他的书法得到众人的赞赏.他很有个性,既谦虚,又大度,语言幽默.他的书法开启一代书风,其行笔流畅,字体醇厚、雅致,结构紧密,纵横潇洒,堪称当代书法大师.  相似文献   

4.
阿福 《新闻世界》2006,(4):34-35
“都市柴门”里的布衣学 张中行出身河北香河农家,性格颇具幽燕之士的宽厚豪爽。一生博学多识,造诣深厚,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并称为“未名四老”。张中行生前与启功季羡林等“国宝”级大师过从甚密,启功称他为“老夫子”,他称启功为“元白上人”,季羡林评价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大抵是指他的学识修养品格.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启功是著名书画家,他的书法得到众人的赞赏。他很有个性,既谦虚,又大度,语言幽默。他的书法开启一代书风,其行笔流畅,亨体醇厚、雅敛,结构紧密,纵横潇洒,堪称当代书法大师。  相似文献   

6.
11月17日,已故国学大师启功的家属将他珍藏的218种敦煌俗文学资料捐赠给国家图书馆,其中包括《敦煌变文集》手稿。国家图书馆将在敦煌吐鲁番资料阅览室辟出专区,长期展出部分手稿。  相似文献   

7.
7月26日是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书画家启功94岁诞辰,启功学术著作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场集中展示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家出版单位出版的数十种启功学术著作与书画作品集及相关图书。  相似文献   

8.
文忠 《新闻世界》2005,(8):21-22
2005年6月30日凌晨2点25分.当代名书画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因病在北大医院逝世,享年93岁。大师不仅对化艺术情有独钟.在感情上大师更是执痴情.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9.
他对中国历史的学术贡献或许不能使其成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大师,但他游离于学院派之外的历史书写者身份,使他在史界同行中更像一个作家,在喜欢故事和史评的读者群中则像一个思想者  相似文献   

10.
近日,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新书《大师谈艺录》(分壹贰两册),作为其在第十四届全国书市主打的重点图书。 《大师谈艺录》是《中国书画》杂志社主编曹鹏博士对启功、黄永玉、饶宗颐、欧阳中石等二十多位国宝级文化大师的抢救性访谈的结集,有很强的文化纪念价值和收藏价值。 《  相似文献   

11.
2005年6月30日凌晨,启功先生在北大医院驾鹤西去,享年93岁. 说起启功,很多人都会想起遍及全国各地的启功的字.未见其人,先睹其字,有人称他是"中国当代王羲之".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未名湖畔三雅士、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已驾鹤西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无论对先生有无亲炙之人,都敬佩先生厚德之风、雅致之文。随着先生的远去,“五四”最后的遗韵也渐行渐远,令人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晚辈如我者,与先生素昧平生,我是看了《读书》杂志的介绍,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师的。但1994年2月5日,一次偶然的机会,竟使我有幸见到了张中行先生,并蒙他厚爱,亲笔题字送我一本他的新作《顺生论》。说起那次机遇,还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陈复尘给我提供的。彼时我还在报社供职,复尘兄告诉我说,北师大出版社有一个启功先生著作的…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0月18日凌晨,中国著名导演谢晋逝世,享年85岁。对于任何一个喜欢电影、关注电影的人来说,谢晋的离去,不仅仅是生与死的割舍,更是永久的缅怀和仰望。谢晋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电影时代的梦想和真实。已成历史的是50年的光辉里程,而历史带不去的是谢晋及其电影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启示和忠诚。谢晋,浙江上虞人,师从曹禺、洪深、黄佐临等戏剧大师。他于1947年至1948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  相似文献   

14.
丁进军 《历史档案》2003,(4):107-108
启功,字元白(又作元伯),全名爱新觉罗·启功,满族,我国当代著名的古典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关于启功的身世,人们只知道他是清皇族的后裔,具体情况很少有人知晓。在公开场合,启功从不向外界谈及自己的身世,既便在出版的著作及题词做画中,也从不署自己“爱新觉  相似文献   

15.
《顾随与现代学人》一书专就顾随与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冯至、张中行、启功等现代文化学术大家的师友交谊细节进行系统挖掘和生动叙述,以全新的角度开启了顾随生平研究的一个方向.着重介绍了该书的内容、特点和价值,希望更多读者能够从中对顾随这位“隐藏的大师”多一点了解和关注.  相似文献   

16.
朱农 《出版史料》2006,(4):37-37
长眠在北京西山万安公墓的一代学者启功的墓地,是他和夫人章宝琛的合葬墓。墓碑端庄醒目,设计巧妙,是由大理石制作的一方放大了的石砚,独具风采。特别是碑阴雕刻了两条砚铭。一条是启功生前收藏的清康熙“御砚”上的“御书御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启功曾以“坚净居”为自己的室名)另一条是他的恩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先生亲自书写的“元白用功之砚”(启功,字元白)。启功终生不忘恩师,感情真挚,历久弥深。晚年更以义卖书画所得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陈垣,字援庵,室名励耘书屋,学者称励耘先生)。读到这方墓碑,令…  相似文献   

17.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他们用什么来证明自己配得上“大师”头衔?“大师”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比同时代的人活得长,就称呼他为大师,也不能因为他和更有名的人打过架,混了个脸熟,就给他“大师”称号。大师不同于常人之处,  相似文献   

18.
本书从13位国学大师之死为出发点,梳理了近代中国各个历史转折点以及百年中国的命运沉浮,解读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国学大师们的文化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激烈冲突,以及他们在时代变局中所作出的历史抉择。  相似文献   

19.
闲读偶记     
《启功韵语》《启功韵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不厚,定价竟是9元。买时,颇心疼。买回一读,甚觉值得。单书前那17帧彩印书法,就够人品赏不尽,如享太牢。启功,以书画名世,也善诗。他的诗,别具一格。读多了新派的“朦胧诗”之后,再读读启功诗,当别是一种滋味。诗,并不只是要写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离情别绪、孤独呀、寂寞呀等等,并不只是那种甜蜜蜜、酸溜溜、软绵绵、灰苍苍的调子。诗国的疆域大着呢,诗艺的招数多着呢。启功的诗,题材极广,题画之外,举凡患病、住院、失眠、吃饭、乘车、写字、作画、感怀、伤逝、论诗、论文等等,均可入诗。语言干净利索,义蕴深沉隽永,且常常透出令人想笑而笑不出的幽默。他的诗,绝不温柔敦厚,平和冲淡。诗中写世象,有他自己的爱恨褒贬;诗中含世味,有他自己品咂过的辛酸苦涩。他的诗,是真诗,虽然他自贱为“胡说”,自谦为“韵语”。  相似文献   

20.
启功先生是我们衷心敬仰的一位师长。他在中华书局参加校点整理《清史稿》的工作时,我们没什么直接的接触。依稀记得1976年春节期间,我曾陪同时任中华书局党委书记、总编辑的金沙同志到小乘巷去看望过启功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