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同学们知道,写作文要有材料,材料哪儿来?材料来自积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叶老先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写好习作首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那么,如何积累习作素材呢?下面给同学们提两点意见。一、读有字书,做好摘录,丰富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说的是书要读得多,读得透彻,知识才会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就像…  相似文献   

2.
姜宏 《考试周刊》2012,(45):48-48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可见,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感受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因此,小学生习作应从积累开始。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作文难就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消除他们对习作的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习作、乐于表达呢?我认为可以从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兴趣,培养习作能力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有效地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习文,选材尤其关键,丰富的“基本素材”为选材提供可选的“原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积累素材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的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因此,积累材料是学生习作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审视当下小学生的习作,假、大、空现象比比皆是.如何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写真事抒真情?文章从素材的选择、文题的拟定、细节的刻画、方法的选取等方面,阐述指导小学生在习作中注意真情实感表达的策略.在习作教学中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习作表真情.”持之以恒,必可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习作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达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积累不简单等同于背诵,积累的目的也绝不仅仅为了作文时的照搬照用。积累什么?怎样积累才更加有效?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习作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着畏惧作文、厌倦作文的心理倾向.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下工夫. 一、培养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积累生活素材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写的关系总是紧密相连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或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扩大小学生的生活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鉴赏能力,又可以逐步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让学生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此,笔者认为个性化作文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习作技巧和语言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小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一个“模仿——大同小异——小同大异——个性创意表达”的过程。如何指导学生习作由模仿到个性化的转变呢?  相似文献   

10.
王春兰 《甘肃教育》2008,(24):21-21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告白和描述,学生内心的感受只有自主表达,才真实可信,才能触动他人心灵、让他人产生共鸣。如何让小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呢?除了丰厚的语言积累外,自主表达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提高他们自主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伟大的作家,若没有创作所必需的素材,也只能停工待料,更何况是天真、幼稚的小学生。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促进其自主习作呢?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语文写作内容从看图写话转变为习作,很多学生往往不知道要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对习作产生了畏难心理。如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我认为,随文小练笔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它能让学生学习一些写作方法,随时发现素材并及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习作内容】在教师指导下采访一位模范班主任或者一位优秀同学(如运动员、小书法家、小手风琴手、作文大王等),然后写一篇作文。【设计理念】本次作文要能够体现出《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习作”部分的两个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引导学生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本次设计力争有所创新,既设计出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写作习惯,预设符合个体发挥的习作的过程。【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有目的地采访去积累习作的素材,并能够整理素材,选取写…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标中强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观察或不会观察,缺乏一定的想象,视野不开阔,词汇贫乏;所写习作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其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小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面相对比较狭隘,因而导致他们在习作中不能自由表达。那么,如何帮助他们改变这一现象呢?一、明确"自由表达"的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教者对于习作教学的目标要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5.
习作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指导下的课改动向,如何诱发学生已有生活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自觉地表达、自由地表达呢?笔者有幸听到一节《猜硬币》习作指导研讨课,借此课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李楠 《中小学电教》2011,(10):141-141
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孩子回到家苦思冥想.好半天也无从下笔,做父母的或是跟着手足无措或是干脆充当起“枪手”。作文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究其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缺乏习作素材。小学生信息主要来源于身边的生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17.
李金贵 《师道》2008,(7):115-11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习作要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如何达到要求?首先,学生的习作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经验为主线,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其次,学生的习作要遵循学生的认知与习作逻辑,引导学生先观察后感受,先说后写。最后,要注意平时素材的积累,让学生习作时有内容表达。  相似文献   

18.
徐燕秋 《广西教育》2012,(18):70-70
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既写不好,也不愿写。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把习作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呢?对此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阅读中积累素材,生活中激发灵感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于小学生的作文,语文老师提的要求往往比较高——希望学生选择的素材要新鲜。文章的立意要高远,语言的表达要优美、生动。这样的想法本身并没有错,谁不希望学生作文越写越好呢?但是,小学生的作文只是一种练笔而已,以“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小学生的习作,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我们把作文的要求提上去了,但质量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闫苏 《湖北教育》2000,(6):35-35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在今天以前和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所以,作文应是生活实践、思维和语言的统一。不与生活实际、思维规律相结合,没有内容,作文起来也就只是无源之水,照抄习作了。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使学生作文时真正是有感而发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做尝试: 一、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拓展并激活学生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成为作文的“会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