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一、情形描述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非常凝炼,诗人非常讲究“炼字”,力求画龙点睛,一字传神,使全诗生色。于是便有了“推敲”的典故,“诗眼”的说法,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品味诗歌中形象和精练的“字眼”,对于鉴赏古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设计了“炼字”教学。  相似文献   

2.
大凡喜欢阅读古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体会,当我们在欣赏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佳旬“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时,内心深处似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在萌动.都会情不自禁地神思驰骋,被作者笔下的一派江南春色所陶醉,仿佛神游于诗中,置身于九百多年前王安石笔下的江南岸畔,正在饱览着江南的大好春光……  相似文献   

3.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4.
林悦庆 《陕西教育》2003,(10):29-29
一、副词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如“又”这个副词,看似平常,用到诗句中却使诗句情趣盎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这些诗句中的“又”,或使作者对事物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或传神地流露出作者的惊叹狂喜之情。倘若把“又”改为“已”等,那么诗旬显然会逊色不少。正是“又”字使诗句更进一步感染了读者,激发了读者的共鸣。不仅诗人如此,著名作家对副词的使用也是一丝不苟的,如《“你们想错了”》一文:“我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  相似文献   

5.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被认为是炼词造句的典范,特别是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其实在这句诗里不仅仅是这个"绿"字用得好,还有一个也用得十分恰到好处的"又"字,通过这个"又"字,使全诗上下联  相似文献   

6.
正《泊船瓜洲》系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绝:"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宋诗鉴赏辞典》如是赏析该诗:"‘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原本是一首思恋家园的乡愁诗,为何被当作政治抒情诗来解读?诚然,"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是否著一"绿"字,便春风浩荡,明月高悬?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诗眼”的考题,其考查方式有的是直接让考生从诗句中找出“诗眼”并赏析,有的则变换提问方式,如:“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诗眼”类的题目已成为高频考点。一、考点解说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  相似文献   

8.
读古诗,既要能懂得诗的意思,又要能领悟诗中的意境,方能受其感染和启发。诗是用书面语言表达的,因此,必须抓住语言进行分析。这里拟从语法角度谈谈旧体诗的分析。一、掌握词类活用,理解作者用意。词有定类,但在古代汉语里,某些同(一般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在旧体格律诗中较为常见。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句中的“绿”字本是形容词,这儿用作谓语,后带了宾语“江南岸”,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明春天己经来临,江南两岸一片翠绿。形容词“绿”字活用为动词,既有动词的功能,表现春风的足迹,又有形容词的作用,描绘出春天自然界明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春天来了     
春天在不知不觉中又与我们相逢了。出土的草儿、绽开的花儿、低飞的燕子、丁冬的山泉让同学们为之欢欣为之鼓舞,当然也勾起了不少同学的写作欲望。不过,别急,我们先来看看古今文人笔下的春天———宋朝诗人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前半句中的“绿”字在这里是吹绿之意。这就把草木与春风的关系形象确切地表达出来了,写活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赞美美好的春…  相似文献   

10.
查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15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并引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8“诗词改字”条下所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改字情况:“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自古以来,这条笔记成为王安石作诗精于炼字的范例。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又”字,最早应为“自”。  相似文献   

11.
大家一定听说过王安石诗作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的"绿"字,作者曾选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总觉得不满意。最终突然想到了"绿"字,顿觉这个字表达的意  相似文献   

12.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诗歌名篇。其中有两句话尤为后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处的“绿”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绿”字的这种用法并非王安石首创。在他之前的李白就曾用过:“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巧借他人所创之词,移花接木,为自己的诗作锦上添花。该诗中的“绿”字,一方面抓住春天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时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与“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伤感心理形成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他变法失败后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3.
徐云波 《湖南教育》2003,(11):37-37
琢磨词、句,欣赏语言美。小学语文课本中入编的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细心琢磨课文中精美的词、句,欣赏优美的语言,以达到积累语言、接受美的熏陶的目的。生动传神的词语能够表达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反映他们独特的审美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体会和品味语言的弦外之音。人物语言是记叙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它能体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要引导学生领略人物语言,思考语言所展现出的人物精神面貌,剖析人物心灵的奥妙及心理情绪的…  相似文献   

14.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作出科学评价,必须把产生特殊现象的必然性揭示出来,使经验性的感受得到规律性的解释,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兹举例说明。王安石在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的“绿”字时,先后用过好几个字。据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载:吴中人士藏有王安石此诗的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长期以来,人们凭借直觉就可以肯定  相似文献   

15.
阅读文章 ,要善用眼 ,巧用心 ,善于从细微处入手 ,小中见大 ,进而体味刻画人物之精妙 ,描摹事体之传神。1 关注关键字词人们写文章 ,往往追求一字传神 ,这一字 ,凝聚了作者心血 ,也常常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关键。阅读文章 ,对关键字词应格外留心 ,细细品味 ,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一字未宜忽 ,句句悟其神。”这样的例子很多 ,最熟悉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绿”一“闹”已成炼字佳话。读鲁迅的《故乡》 ,开头“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一个“横”字 ,便写出了故乡的萧条荒凉。读王维的《渭川田家》…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凝练见长,以意境见美。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抓住古诗的艺术特点,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小学生感受古诗的精练与优美呢?一、比较辨析,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古诗的语言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如《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最后选定了“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比较辨析后,学生便能感受到古诗用词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这个字或许是诗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得到的,或许是诗人灵感的火花一闪得到的,又或许是诗人多方选择、逐一推敲得到的,但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语言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游龙飞动,境界全出;就是这个字,使得诗中形象顿然改观,熠熠生辉;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因此我们今天阅读鉴赏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诗眼”既得,就能势如破竹,就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大诗人,他曾经写过一首名诗《泊船瓜洲》,起初是:“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特别喜欢诗中的“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不够生动、有力,他先想改为“入”,但想想不够好,就想改成“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诗的本体--"情气"着眼,解读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对这一诗学细胞中所包涵的"情、象、意"等诗的基本要素,作了深入的"细读";同时,本文还从诗学的审美心理和创造心理、从语言学的语言传承、语言传达、读者接受等角度,对王安石这一诗性创造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像一首优美的诗,合辙押韵,琅琅上口;似一幅迷人的画,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其实,它非诗非画,却有诗的韵昧,画的色彩。这就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首创的“词串识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