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当今世界对能源和能源新技术的争夺日趋激烈。面对新形势,各国纷纷调整能源政策,谋划能源战略。其中,美洲大国的能源政策已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只有通过走科学发展之路,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拓宽能源来源渠道,才能确保我国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2.
郭炜煜 《天中学刊》2011,26(3):73-78
当今世界对能源和能源新技术的争夺日趋激烈。面对新形势,各国纷纷调整能源政策,谋划能源战略。其中,美洲大国的能源政策已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只有通过走科学发展之路,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拓宽能源来源渠道,才能确保我国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对能源的关注和能源发展的需要,能源法学研究日益繁荣.实证分析30年来我国能源法学研究与能源法治建设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法学研究主要与能源立法和能源法制建设相依相伴,先导性不足;能源法学基本理论研究、能源法学学科建设最为薄弱,尚不能为能源、能源法的发展提供深厚有力的理论支撑.能源法学研究应沿着能源法学发展和能源发展的方向,与相关法学学科紧密衔接,进一步提升水平.  相似文献   

4.
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当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正面临着其他能源形式的挑战。今后化石类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转变是能源发展的大趋势,目前还处在化石类能源与非化石类能源并重、能源使用由传统能源向新型能源转变的转型期,煤炭利用在工业化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应当未雨绸缪,大力促进煤炭向工业原料和油气替代品的转化,积极推进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当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正面临着其他能源形式的挑战。今后,化石类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转变是能源利用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目前还处在化石类能源与非化石类能源并重、能源使用由传统能源向新型能源转变的转型期,煤炭的利用在工业化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应当未雨绸缪,大力促进煤炭向工业原料和油气替代品的转化,积极推进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国际视角下我国能源教育事业的基本课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把能源教育事业视为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举措纳入国家能源事业和教育事业之中,大力推进能源教育发展。我国能源教育事业刚刚起步,许多课题可参考与借鉴国际经验来解决,对此提出十项对策建议:实现能源教育事业法规化;设置国家能源教育管理部门;制订国家能源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能源教育实施主体的职责;加强能源教育推广平台建设;促进能源教育事业国际交流合作;健全教师能源教育机制;加强能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筹建专业化能源教育研究机构;创建全民参与能源教育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国际能源合作中的国家能源主权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作为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基础的国家能源主权原则的概念和渊源,认为国家能源主权是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国家对本国能源事务的自主权、国家对其境内的能源资源的永久主权、国家对境内能源外资实行国有化或征收的权力及国家对能源外资的管辖权;同时,能源主权是发展中的能源资源国谋求经济独立与发展的前提。本文认为国家能源主权原则的具体使用在新的全球能源合作机制中将面临着调整,需要适度现实国家能源主权原则,同时,需要防止滥用国家能源主权而形成的资源民族主义,从而对国际能源合作造成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已经是能源的纯进口国,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能源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明显。中外能源合作已经成为满足能源需求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外能源合作模式主要有横向、纵向和复合三种模式,中国要根据本国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能源合作模式。这就是加强与各国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多种互利合作、搞好中国的国际能源贸易、扩大能源储备、在多元能源合作模式基础上实现能源供给的多元化,从而解决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欢 《华章》2012,(28)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离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外能源的消费结构中,中国是能源的消费大国,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0%左右.国内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活,环境污染、能源利用率低下、能源消耗量大等问题纷至沓来,使得能源开发与利用成为国内能源战略核心的重点难题.本文将在对比分析国内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国内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从侧面上反映新能源开发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能源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对四川省1997-2011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及其效率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省1997-2011年的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和能源足迹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能源足迹强度呈下降趋势,其中人均能源足迹和能源足迹强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能源足迹产值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四川省的能源消费构成中天然气和水能等清洁能源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关.尽管如此,四川省的人均能源足迹仍高于林地生态承载力,且在所研究时段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并有扩大化的趋势.故为了减少生态赤字,政府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能源使用方式,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日本能源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已形成了由能源政策基本法立法为指导、各能源专门立法为中心内容、相关部门法实施令等为补充的能源法律体系.根据这一能源立法体系,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法律制度,具体包括能源管理制度、能源战略与规划制度、能源储备制度、能源开发制度、能源节约制度.日本在能源法律制度上的经验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全球能源形势的变化论述了能源教育的必要性,介绍了能源教育的内容,论述了大学物理在能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大学物理教育教学体系中加入能源教育的内容,如何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能源教育。  相似文献   

13.
详细阐述原子能可能的释放模式,能源的种类。通过分析得出原子能是除化石能源外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并可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同时对能源的科学利用作了分析,强调人类善用大自然赋予的一切能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考点1 能源及其分类 Ⅰ.考点透视:能源的分类方式有三个标准:(1)按能源是否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2)按能源开发利用的时间长短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3)按能源开发利用之后是否可以再生分为再生性能源和不可再生性能源.中考中重点考查对常见能源进行分类,记住一些实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在我国自然资源稀缺的形势下,为减少对世界能源市场的依赖,增加我国能源储备,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能源发展战略、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监管体制三个方面提供了一些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质能作为唯一的可再生能源,具有产量大、可储存、二氧化碳零排放等优点,为解决我国能源紧张和环境治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因此,国家应尽早制定相关政策,建立生物质能源循环系统研究平台,加速能源植物培育,拓宽其转化技术示范点,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能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当前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我国的能源利用现状与问题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在借鉴国外能源利用效率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基础上,完善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一题一议     
[题目一]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读安徽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GDP增长率比较表(表1),回答1~2题.1.表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高的年份是:A.2002年 B.2003年C.2004年 D.2005年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高的原因有:①单位GDP能耗下降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③经济增长方式合理④汽车拥有量有较大幅度上升⑤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改善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⑤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其反映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低,则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所需能源的提高不是量的投入,表明该国能源利用效率高,能耗较低.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能源的日益短缺,生物能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通过介绍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产业的原因,指出了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能源是国家经济的血脉,能源企业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能源企业的运营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多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本文结合我国能源企业和国外能源企业的资本运营现况,以及我国能源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和其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