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认知理论与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也是认知过程,而译者是沟通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桥梁。因此,翻译认知活动的主体即译者,既要推断出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又必须对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判断,特别要处理好原作、原作者和译语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有效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关联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比较系统地研究制约新闻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首先指出新闻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决策过程,涉及源语作者的信息意图以及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这两个因素。其次,从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相互认知语境,源语作者相关文化假设在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的缺省以及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相矛盾三种情况探究新闻翻译策略,以期实现译语读者在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3.
语篇翻译是一个涉及源语作者、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也是跨语际的一种解释性运用。语篇翻译的效度取决于最佳关联:译者必须有效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使得翻译尽可能地类似原作。从关联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就是认知语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语篇翻译是一个涉及源语作者、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也是跨语际的一种解释性运用。语篇翻译的效度取决于最佳关联:译者必须有效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使得翻译尽可能地类似原作。从关联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就是认知语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操时尧 《英语辅导》2008,(3):115-117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过程是译者把源语作者的意图准确地传递给译语受体的过程,因此,译者的任务是在二者之间寻找最佳关联。本文旨在运用该理论从语义关联、联想关联和文化关联三个层面探讨奥运主题口号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个民族由于认知语境不同,对于同一文化意象常常会出现理解上的错位与缺失,在翻译文化意象时无法同时传递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从而出现文化亏损.异化策略中的增词法与直译加注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一文化亏损,使译文既传递了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避免了文化亏损;同时又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拓展了他们的认知语境,使原作的意图和读者的期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体裁分析与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裁分析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推动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语篇体裁决定性因素之一是语篇的交际意图或功能,因此译者须从语篇体裁角度入手,正确认知原作交际意图和功能,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采用恰当的译语语篇形式准确表达原作意义,从而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8.
论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首先,原文作者把其交际意图明示给译者,由译者对其意图做出推理;其次,译者再通过译文将其明示给译语读者,由译语读者使用正确的语境假设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做出正确推理,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并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其对直接翻译的论述更是为异化翻译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异化翻译的应用也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要有限度,这也是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约束力。因此,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光辉灿烂,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很有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翻译问题,译本能不能被译语读者接受直接关系着原作的影响力.通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狼图腾》的英译本进行了评析,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握住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期待,采用必要的翻译策略建立最佳关联,让读者顺利地领会原作意图,最终使原作在译入语环境中得以生存继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个双重示意-推理的语言交际行为,可译性问题是一个视作者的交际意图和听话人/读者的认知语境而定的动态问题,而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的目的在于获得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源语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1.
语用翻译理论指出译者要基于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基础上,译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要根据译语读者对世界的认知,译出原文的语用功能,使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反映了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差异。指示语在语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指示语运用上存在着差异,为使译入语读者易于理解,翻译中有时要进行指示语转换。从语用翻译角度简单对比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指示语,并重点以社会指示语为例探讨语用翻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交际中信息的传递是在语境中实现的,离开了语境,符号就没有了意义,不能传递任何信息。翻译是译者把原语文本中的语码在其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准确地传递给译语文化中的读者,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无论是对原语的理解还是译语的产出,都离不开语境。本文就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源语和译语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转换过程.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的日益频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就必须通过异化方法,尽量保留原作的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源语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在译语中建构源语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考虑到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只能通过归化翻译对源语文化加以补充说明,使译文符合译语语言文化规范,以便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翻译中的文化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语言上的归化则是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张庆月 《文教资料》2006,(34):99-100
本文主要是把语篇语言学中“意图性”研究引进到了翻译领域,探讨了翻译过程不仅是“信息意图”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源语作者的“交际意图”。并通过几个例子来讨论了“意图性”翻译的具体策略。最后提到了“意图性”翻译的局限性,提倡尽可能保留源语的全部意蕴来迎合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需要。  相似文献   

15.
在话语交际中,说话人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不仅要传递基本信息,还要用恰当的语言手段和语言成分来传达语用信息,构建语篇语境。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明示话语意图的手段,是听话人推导话语意义的标识。课堂语境具有很强的可构建性。教师话语标记语对课堂语境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宏杰 《海外英语》2014,(3):145-146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过程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动态的口译行为就是口译人员对说话者通过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从而对译语进行判断选择,以确保听者可以通过相似的推理过程理解源语信息的交际意图。通过寻找最佳关联,口译人员能够准确地理解并传递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7.
中国节庆菜谱有其浓浓的文化底蕴,可从中文菜名蕴含的文化意象的角度,结合翻译的语用等效功能,利用等效翻译理论在译语中实现源语文本的交际目的、传达源语交际者的交际动机或者在译语读者身上产生相当于原文在源语读者身上所能产生的交际效果。在翻译实践中,可用直译加注的方式保留原文的形象表达,或仅保留原菜名中文化意象中的一部分的内容,或完全根据其语用功能直译出材料名称,以体现原菜名的神韵。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受源语文本的类型、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相对地位、翻译主体对源语文本的态度、翻译主体自身的文化态度、翻译主体的翻译目的以及译语读者的要求和层次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海镇 《考试周刊》2010,(40):36-3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关联理论视翻译为具有二次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体现了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元一体的关系。译者在翻译交际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并承担着交际者与受众的双重任务。译作不再是原作的复制品,而是译者对原作者思想的阐释,译者的主体性得到更多体现。为了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间接交际成功,译者必须发挥主体性,但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要受到原作者(原作者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译文读者认知语境)这两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