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关于朱熹礼乐思想的研究总体来看并不充分。对朱子礼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经学和史学的考辨,如对《家礼》的真伪和历史影响的研究,对《仪礼经传通解》经学思想的分析。对朱子的"乐"学思想则以其音乐著述的史料学考证为重点,同时对其音乐思想的内涵与历史影响也有一定关注。从目前来看,关于朱子礼乐思想的哲学与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而这也正是朱子礼乐思想在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
朱熹所纂《朱子家礼》传世,深刻影响到现代陕北人的婚仪礼程。主要表现在仪式和思想两方面。试将《朱子家礼·昏礼》置于陕北历史背景下,从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方面具体论述两者的传承关系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淳以“理”为形上基础,“礼”为实践准则,在躬行与推阐礼教的过程中开显朱子礼学之奥义。陈淳认为礼兼具修身与治世之用,因此他积极推动礼的教育与礼俗改革。他系统论证了“仁”“理”“礼”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从本体论的层面昭示了天理的实有性与实存性,还从工夫论的层面论证了躬行礼乐制度达成天理境界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在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一个从经学范式到哲学范式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作为整体的经学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解体和边缘化的趋势。但是,离开对经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哲学问题不能得到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朱先生的《易学哲学史》,从易学出发研究中国哲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哲学范式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子学与理学学派”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8月4日至6日在江西省上饶市召开。这次研讨会是国内朱子思想研究的一次规模较大、包容性较强的学术盛会,显示了当今国内外朱子学与理学学派研究的新进展。与会学者主要就朱子哲学、朱子学与理学学派、朱子后学以及朱子学在当代的传播、发展与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虽然“礼之文”和“诗礼相成”皆说明“诗”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礼之文”到“诗礼相成”,反映了“诗”从礼乐文化的附庸发展为礼制重要载体的逻辑演变过程。周公“制礼作乐”之后,“诗”的产生、流播皆依附于“礼文”,最初《诗》的文本也借此而结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于是出现“诗礼相成”的文化现象,《诗》这一文本获得与“礼”同等重要的地位。孔子对《诗》育人效果的关注,春秋“赋诗言志”的传统,发掘了《诗》的文本义和引申义,拓展了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诗》的经典化过程,从而指向经学一路。  相似文献   

7.
朱子编纂《仪礼经传通解》的原因,是为了继承和弘扬儒家的礼乐文化,亦是对王安石新政的文化政策所作之回应,并受到吕祖谦、潘恭叔等人礼学观点的影响。朱子编纂《仪礼经传通解》时,对《仪礼》经、注、疏作了校勘和训释。这些校勘和训释成果,对于朱子礼学成就之评价,以及《仪礼》经、注、疏之辨析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之体例和编纂原则,对黄榦、杨复、吴澄、江永、姜兆锡等人的礼书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诗经》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的阐释和研究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经学时代,毛、郑、孔说诗系统尤其郑玄“以礼笺诗”影响甚巨。但在经学式微之后,毛、郑、孔说诗系统遭遇到历史主义解读方法的巨大冲击。《豳风·七月》的经学解读中所包含的“天地阴阳观念”与“养老敬老”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勤政爱民”等礼乐教化思想之深度、厚度,是历史解读法中的“压迫与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的阐释无法相比的。在国学热的今天,理性回归经学也是《诗经》解读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在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一个从经学范式到哲学范式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作为整体的经学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解体和边缘化的趋势。但是,离开对经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哲学问题不能得到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朱先生的《易学哲学史》,从易学出发研究中国哲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哲学范式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熹对其易学思想的诠释方法是多样的,其中诗歌就是一重要手段,因而,从诗歌的角度来探讨朱子易学是可行的。朱熹诗歌中包含着其大量的易学思想,而其易学思想对其诗歌又有重大影响。以诗彰显易理,以易理影响诗体,是朱子易学诠释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易》何为而作"为易学史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尝试从朱子论《周易》的成书过程,分析朱子从伏羲画卦、文王周公重卦和作卦爻辞乃至孔子作十翼,以展现他所主张的作《易》目的是如何得以实现的。"《易》本卜筮之书"是朱子一以贯之的对"《易》何为而作"这一问题的回答。此论断构成朱子全部易学诠释工作的基础,集宋易之大成的朱子易学体系只有藉此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孔子思想涉及政治、文化、教育诸多方面并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论语·八佾》中可知“礼”和“乐”的含义不同于上古时期,“礼”和“乐”是为了表现“仁”的精神本质,从而形成以“仁”为核心的孔子礼乐观,是孔子礼乐思想的核心所在。文章立足于对该篇的分析,重点阐释孔子礼乐思想的文化教育价值,揭示孔子思想的现代性意义。它关注个体的存在与人格修养,崇尚“和而不同”的教育观念,并以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作为提升审美能力与人格魅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即宗法制和等级制互相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观其设立之根本目的,意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明清时期的礼乐制度高度成熟,不仅完善了宋元时期“本人性情,礼乐兼有”的礼乐观,而且在意识形态上更加细化。本研究以《清史稿·乐志》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刍议明清时期礼乐制度的时代形塑,同时对明清时期礼乐制度所蕴含的时代思想及流变特点进行阐述,继而讨论礼乐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形成、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14.
<正>陶广学博士2016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孔颖达《礼记正义》文献考察与研究"(16BZX038。本课题以孔颖达《礼记正义》这部经学名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点从文字校勘、词句训诂、文本解读、名物与礼制考证、礼学思想与政治思想阐发、礼学建构等6个层面,探讨其学术成就,揭示其在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课题独到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1.思想史与制度史价值,包括论述其丰富的礼学思想,归纳其在礼学与礼制上的建构,总结其礼治思想,并借以把握中国经  相似文献   

15.
作为曹元弼礼学代表性著作的《礼经学》,实与其早年所撰《礼经校释》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为此从复礼的经学主旨、明例的治礼方法和讲求礼经大意的诠释取向三个方面,论证《礼经校释》对《礼经学》的影响,以呈现曹元弼学术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易》何为而作”为易学史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尝试从朱子论《周易》的成书过程,分析朱子从伏羲画卦、文王周公重卦和作卦爻辞到孔子作十翼论证朱子所主张的作《易》目的是如何得以实现的。“易本卜筮之书”是朱子一以贯之的对“易何为而作”这一问题的回答。此论断构成朱子全部易学诠释工作的基础,集宋易之大成的朱子易学体系只有藉此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与儒学     
<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的儒学思想可以从如下一些方面简要概括。一、儒学的产生1.礼乐文明先秦时期,是先有了儒这个职业,后才由职业转化为儒家学派。儒是司礼的职业,掌管着礼,是一种重要的职业。周代是礼乐文明,用礼和乐教化人民,以礼治天下。孔子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刘歆《七略》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说文解字》讲:"儒,柔也,术  相似文献   

18.
《礼记·乐记》认为,乐本原于人心,礼来不得半点虚假,礼乐二物皆有报本反始的精神。礼乐,因其最切近生命本原的属性,而成为陶冶心志、培养性情、塑造品德、指导言行的重要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9.
森有礼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森有礼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为国家富强而办教育、贯彻忠君爱国思想、由国家来办教育三个方面。森有礼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日本近代普及义务教育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定、师资培养及课程改革等方面。森有礼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帮助近代日本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有力地推进了日本近代义务教育的普及。  相似文献   

20.
《韩诗外传》是西汉初期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作者韩婴,汉文帝时任博士,汉景帝时任常山太守,是当时儒家学派的著名学者。《韩诗外传》综合各家学说阐述诗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书中有些篇章的内容涉及《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