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的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绿色消费行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当前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简要阐述了绿色消费的意义、论述了当前大学生消费的现状,提出培养大学生绿色消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关系其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且对其一生的品质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针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开展的绿色消费教育,阐述了全面开展绿色消费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大学生绿色消费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绿色消费已成为绿色营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以武汉市某本科高校的300名大学生为样本,调查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入;大学生绿色消费意向已形成但水平较低;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水平较低但前景广阔。基于调查结果文章指出,应从加强绿色消费教育、提升绿色消费认知、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价格等方面推动大学生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4.
绿色消费作为生态文明背景下一种新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是消费理念的一次生态转型。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殊消费群体,引导其树立自觉的绿色消费观念对于促进社会消费风气的有效净化和社会消费环境的合理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阐释绿色消费观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的优势、意义、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缘由,并从理论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熏陶、消费实践强化等三个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诸多不良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大学生进行消费伦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消除不良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人生观和消费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发展。消费伦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消费道德"教育、"消费知识"教育、"感恩"教育以及"绿色消费"教育等。  相似文献   

6.
以石河子大学为研究样区,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不高,对绿色消费含义的理解不全面,仍处于绿色消费的"拐点"状态。因此,要想有效提高绿色消费意识,强化绿色消费的知识教育是关键,此外还要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只有学校、社会、政府共同努力,才能把绿色消费的观念植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绿色消费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7.
如今,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在网购中迷失自我、出现了异化消费以及引发了伦理危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情况下,高校应该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消费教育,引导他们培育消费理性、养成适度消费、践行绿色消费、学会消费维权,使大学生的消费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的因素,探讨提高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的对策。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徐州市3所本科院校416名大学生,运用《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调查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总体水平不高;不参加勤工助学或社会兼职的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高于参加勤工助学或社会兼职者(P<0.05),医学专业学生绿色消费意识高于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P<0.05)。结论:媒体、学校和家庭应齐心协力,丰富大学生的绿色消费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大学生绿色消费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实现综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绿色消费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概述其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绿色消费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建议。从学生自身、家庭、独立学院培养单位和社会四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绿色消费能力培养的道德教育途径,以期为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绿色消费的意义,分析了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学生党员在绿色消费中的模范作用及实现绿色消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一些大学生消费呈现非理性化,主要表现为:过度消费、畸形消费、情绪化消费、炫耀消费和享乐主义消费,这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缺乏正确的引导有关.因此,高校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树立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观,引导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提高大学生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对技术应用型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状况进行调查.调查表明,技术应用型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绿色消费认知、绿色消费意愿、绿色消费行为决策和绿色消费发展期望,其中绿色消费意愿表现最为显著.同时,不同性别、学科、家庭所在地学生以及独生子女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群体是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根据低碳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消费教育。通过以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的大学生消费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新型节约观、绿色消费观、发展消费观和法制消费观。  相似文献   

14.
绿色消费不但能直接减少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而且可以通过消费对生产产生导向性引导,促使生产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推进绿色消费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大学生做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对其进行绿色消费观的培育不仅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而且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本文对国内现阶段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国内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存在的不足,为国内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培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并针对不足探求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促进国内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的顺利开展,进而推动绿色消费在全国的盛行,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现状,探讨促进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的对策。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徐州市3所本科院校416名大学生,运用《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调查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徐州市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平均得分为55.8±9.8分,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在节水、节电、节物和绿色出行等方面做得较好,在拒绝购买或使用一次性物品、购买绿色环保产品、自带购物袋购物和对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亟待加强。结论:绿色消费模式尚未成为大学生的主流消费模式,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应齐心协力,促进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行为,推动绿色消费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绿色消费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层面保持了高度一致,这也正是绿色消费理念得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当前,绿色消费理念难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不争的事实。基于此,需要将绿色消费理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实践活动,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绿色消费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7.
“双碳”目标背景下,倡导低碳消费、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已刻不容缓。以大学生为考察对象,从生活方式角度研究其低碳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在因素,包括低碳认知、环境责任和消费习惯是影响大学生低碳消费意愿的主要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消费情境以及个体特征对大学生低碳消费意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且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因此,需要同时重视影响大学生低碳消费意愿的内外部因素,在大学生基本素养教育中纳入低碳环保教育因素;正视大学生对低碳消费的个性化需求,丰富绿色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在促进低碳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融媒体新时代,大学生成为"触媒"的主力军。与此同时,融媒体中充斥着消费主义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也影响着当今的大学生。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的符号化特征和物欲的恣意放任化特征。本文建议从加强思想教育、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传播消费环保思想、推崇绿色消费文化,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全方位思政引导,利用高校学科优势、普及金融常识树立理财意识,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等方面引导大学生培育健康、积极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19.
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意愿备受企业和社会的关注。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涵义有较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环保节能意识;他们绿色消费的目的是健康、环保,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责任;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消费行为会影响企业行为并形成社会扩散。因此,相关部门要关注和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要通过宣传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愿,企业的经营决策需要迎合并引领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20.
国外有观点认为当前的绿色教育是失败的,绿色教育并不会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绿色消费意愿。以中国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绿色教育能够显著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愿。从作用机制上看,在绿色教育和绿色消费意愿关系中,消费者绿色素养和绿色消费态度不仅分别产生中介作用,而且通过绿色素养提升绿色消费态度产生链式中介作用。多重中介效应表明,相比绿色素养,绿色消费态度的中介作用更强。比较正式绿色教育和非正式绿色教育,非正式绿色教育对消费者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更大。总体看,在中国,绿色教育在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意愿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