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书的比喻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相似文献   

2.
“本版”和“外版”或“本版书”和“外版书”,是出版发行行业习用的两个专用术语(“行话”)。《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未收这两个词。《出版词典》等出版发行专业词书也未收这两个词。这两个词和含义是什么,现在有点模糊不清。 什么时候在出版发行业中出现这两个术语,难以进行精确的考证。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出版发行界,这两个术语是常用的,而且含义是清楚的。出版社对本社所出版的书称为本版书,对非本出版社出版的书称为外版书。商务印书馆门市部,当时既销售本馆出版的书,也销售非本馆出版的书;对本馆出版和非本馆出版的书,有加以区别的必要,因此使用了“本版书”、“外版书”两个术语。生活书店、开明书店、北新书局等也是如此,都有区  相似文献   

3.
徐鲁 《出版科学》2002,(3):76-77
在一切具有神秘性和宿命色彩的词与物之中,书,是首当其冲的。我是指那些深具个性的书。当然更包括博尔赫斯所说的“为所有人撰写、阅读、钻研并把所有人都写进去的浩瀚的圣书”。只不过,“浩瀚的圣书”总是很少的,甚至少到全世界可能只有一部。而更多的书,则是这部圣书派生出来的一些神秘的段落和词语。  相似文献   

4.
量的迷思     
世上一切事物都躲不开质与量两方面,有些时候,量比质更迷人,它丰瞻,伟岸,庞然,使人仰视,震慑,惊服。在书籍的世界里,似乎也是这样:我们佩服某类人书读得多,便称之为“读破万卷”,或日“学富五车”。书读得多而又有幸藏得多的,便是“左图右史,坐拥百城”。书多与财大一样,也是颇堪骄人的。古时候没有什么公共图书馆,私家藏书楼便是莘莘学子十分向往之地。私家藏书的前提是多金,用现今流行语说罢,就  相似文献   

5.
新书架     
《纽约客书林漫步》 [美]董鼎山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 本书是作者对美国书人书事评介文章的结集。作家王蒙说,读董鼎山先生的《纽约客书林漫步》,脑子里马上就出现了“信息量”、“开脑筋”、“另类”、“视角”、“文体”等一些词。当然,脑海里也出现了董先生那种风度翩翩、谦恭含  相似文献   

6.
从书名谈起“百科全书”这个词很古老,百科全书这种书也很古老。两者大概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却是很多年以后的事。古希腊文中,“百科全书”是Enkynios和Paideia两个词合成的,原意是“普通教育”。后来写成英是Encyclopae-dia。把这个词分解成三段:en是“在…之中”,cycle是“圆圈”  相似文献   

7.
出版     
主打栏目“作家立场”,刊发王朔的《我看大众文化》。王朔认为“一切为人民服务”与“一切向钱看”是不打架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同时也是利润最丰厚的。大众文化是对大众的跟随与迎合,是极其劳累不好玩的,非得很坚强很贪婪的人才能从事。自己的创作并不是真正的大众文化,而是一种个性化的写作。王朔在文中创造了“精神资产阶级”一词,认为大众文化反映的就是“精神资产阶级”的精神实质,也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大众文化是封闭自足的、没有危机感的迷醉,是腐朽  相似文献   

8.
两种“客观论”的初步交锋中国的新闻理论书大都指责西方新闻界的客观报道理论是标榜“纯客观”,是在自欺欺人。但是,当我们翻开西方人(包括日本人)写的新闻理论书时,却有了另外的发现。美国人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一书中指出:“与我们生活有关的一切都会影响我们做出抉择,,没有人可以做到完全客观。然而,职业新闻工作者应力争接近于客观。”  相似文献   

9.
索引,中国旧称“通检”或“备检”。《辞源》解释为“将书的内容,别为目录,以便查检者。”也有据英文indeX音译为“引得”的。书末索引,顾名思义,是附于一书正文书末尾的索引,它收书中的字、词、人名、内容、主题等分别摘录、或加注释,记明出处页数、按字顺或分类排列附在一书之后。  相似文献   

10.
十几年前,我们还把“书商”作为一种贬义的词汇,而今天则变成中性了。如果说这种变化还多少有一点与时俱进的话,那再过不久,“书棍”一词真的成为我们这些做书人的身份特征,就不知道是幽默还是悲哀了。  相似文献   

11.
王化兵 《出版参考》2006,(6S):I0007-I0007
最初还是在逛书店的时候注意到“天则”。在满墙的经管、励志、青春小说中,突然发现了一套《诗》、《词》、《曲》、《赋》,令我耳目一新。店主见我留神看,便顺手拿来另外四本《琴》、《棋》、《书》、《画》推荐,说尽管书店空间紧张,可还是特意封面冲外地平摆着这套书——“因为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是啊,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还能静心来读这些书?细看之下,发现这套书是天则文化公司策划的。  相似文献   

12.
结构助词“的”在语言中有两个作用:一是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它后边的词的定语,如“我的书”,“参加会议的同志”;二是附着在词或词组后边,合起来成为具有名词功能的  相似文献   

13.
书籍设计的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如今的书籍设计已不能停留在书的“外包装”上了。有人提出改“书籍装帧”为“书籍设计”不无道理。“装帧”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意思是把一帧一帧书纸装订起来,这符合当时简单的书籍生产工艺,而如今就显得含义上的狭窄性和不全面性了。“装帧”一词的英文为“DECRA TION”,其含义是装饰、修饰、打扮等。如果“装帧”只是为书打扮的话,就  相似文献   

14.
《中国编辑》2003,(1):59-59
百科全书是指以辞条形式编排的介绍某一门类或一切门类知识的工具书。“百科全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意为“全面教育”。百科全书按选收范围和读者对象可分为综合性百科全书、专业性百科书、特殊内容的百科全书和通俗百科全书四大类。西方的百科全书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希腊大折学家亚甲十名德被称为“百科全书之父”他的  相似文献   

15.
胡泳 《网络传播》2004,(3):58-59
翻阅匡文波所著的《网民分析》一书,能够强烈地感觉到他对传播活动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化的强调。其实传播学当中“受众”一词的翻译是很成问题的,它给人留下的是被动接受、毫无办法应变和选择的感觉,这在传统的大众媒体时代都不适用,到了网络媒体时代就更显得悖谬;但这个词已有点约定俗成的意思,姑且我们还是用它来指代听众、观众和读者的总和。匡文波在书中所要说明的,是  相似文献   

16.
世纪末的“误读”世纪末的时候,最大的阅读热点是什么?也许就是世纪末本身了。因此,它也就成了世纪末最大的一个出版热点。在稍微大一些的书店里,你只要在电脑查询中键入“世纪末”一词,电脑便会告诉你,这里有三四十种书名中有“世纪末”一词的书供你在世纪末的时候阅读。不光“世纪末”,要是查询“本世纪”、“二十世纪”、“展望”、“回顾”一类的词,一样会吓你一跳。年初的时候,上海远东出版社出了一套两本的《1999的告白》,这也是为世纪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初见兴送名片。书和人初见也有“名片”,我指的是书封面封底的介绍语。这“名片”用于介绍作者、书的内容、评论者和出版人对书的评语等等。它不是简单地把过去的“内容简介”移出印到封面来,它带有鲜明的广告意图。名片这东西是有个性的。读不同人的名片,感觉有时会有很大差异,读不同的书的“名片”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18.
《浙江档案》2004,(5):42-42
“夫人”一词,古今都能用,问题是用的场合有讲究。“夫人”是尊称,只能用于他人,不能用于自己。即只能说“您的夫人”、“他的大人”,不能说“我的夫人”。这是几千年的老规矩,老传统。古代,只有封爵是公侯伯的妻子和一品、二品大员的妻子,才有资格被封赠为“夫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大员在对外场合就自称其妻子为夫人。清末梁章钜写的《称谓录》一书“对人自称妻”下面共列有六种称呼:“内、内子、内人、室人、荆妇、山妻”,唯独没有“夫人”一词;而在称人之妻下面则列有“夫人”一词。要想从规范的文字作品中找到“对自己的妻子”可…  相似文献   

19.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书是顾问——凯勃司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  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人类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书中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号——这是一代对另…  相似文献   

20.
高强 《兰台世界》2005,(9):126-126
中文“历史”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何时成为常用名词?葛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一书认为,“历史”一词出于清末;梁宗强编著的《中国历史之最》一书认为,1903年“史学”课更名为“历史”课,这是我国最早出现“历史”一词,并且可能是从日本传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