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兰洲 《新闻实践》2005,(12):16-17
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民主的重要环节。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监督在本质上并不是新闻媒体的监督,而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事务的监督。这种监督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的条件下,舆论监督在揭露腐败、违法犯罪和社会不良现象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是一个过程:首先是新闻媒体把被监督对象的情况传递给作为监督者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而对被监督对象的所作所为进行判断与评价,形成舆论,再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出来,形成舆论压力,达到监督目的。”在实践操作中,舆论监督往往被看作是媒体监督,即民众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的监督。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有人称舆论监督是当今我国社会生活中除党务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之外的第四种监督。  相似文献   

4.
<正>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履行职责进行的监督。目前,我国地方媒体实施舆论监督尚处在探索阶段,新闻媒体监督的方式、方法及取得的效果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企盼还有较大差距。本文着重分析电视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产  相似文献   

5.
伯扬 《视听界》2000,(1):8-10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热点和难点,又是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体关注的事。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朱镕基总理在视察中央电视台时为《焦点访谈》写了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充分肯定《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作用。人民群众对舆论监督可谓是情有独钟,备加赞赏。全国新闻媒体受众调查的有关资料记载,在受众感兴趣的题材一项调查中显示,85.1%的被调  相似文献   

6.
最近,省委宣传部就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应当说,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这两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热情支持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我省新闻舆论监督取得了很大进步,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大。但是,广大干部群众对舆论监督存在的错位、越位、失位现象和监督失度、失当等突出问题,反映也比较强烈,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批评。当前,舆论监督一要加强,二要改进,三要正确。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是舆论监督的具体实施者,开展舆论监督必须要解决好监督目的、监督选题、监督时机、监督艺术、监督效果等等基本问题。一是监督的目的要明确。舆论监督只是手段,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才是目的。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必须要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人民群众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二是监督的对象要选准。首先要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而不能停留于抓那些鸡毛蒜皮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其次,要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和本质的问题,那些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克服个例报道容易出现的就事论事的不足,提高从全局上把握舆论导向的能...  相似文献   

7.
沈莹 《记者摇篮》2004,(9):27-27,25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舆论监督有着群众性、广泛性、公开性等特点.因此。它具有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导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媒体的一种特殊职能。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媒体,对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违规行为进行的监督,是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民主政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金笛  孙瑶 《记者摇篮》2007,(6):33-33
舆论监督是指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的一种监督,是国家监督体制的一种。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对于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联系。对于针贬时弊,弘扬正气,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社会安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监督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抨击社会不良现象、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舆论监督对于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反腐倡廉、净化社会风气,有着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怕通报,就怕上报”,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舆论监督力量的形象评价。马克思也曾经说过:“唯一有效的监督——报纸。”  相似文献   

11.
问题的提出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监督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履行职责进行的监督。  相似文献   

12.
金笛 《记者摇篮》2007,(8):71-71
舆论监督是指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的一种监督;是国家监督体制的一种,是其它监督方式不可替代的。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对于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联系。对于针贬时弊,弘扬正气,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社会安定,都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才能成为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催化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从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谈媒介的舆论监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叶郁  陈爽 《新闻世界》2011,(11):190-191
有“阳光法案”、“终端反腐”之称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是当今世界众多国家遏制公职人员腐败的有效手段。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有效实施则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监督,而作为人民群众舆论监督载体的新闻媒体,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同时对于增强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通常被有些业内人士比喻为媒体报道内容"两轮之车其中之一轮",是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原理,舆论监督工作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监督。通过运用报纸、广  相似文献   

15.
要有“赤子之心” 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舌”,具有权威性、真实性、公开性、及时性等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所实施的监督,代表的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 新闻媒体的职责和特点,决定了肩负着舆论监督任务的新闻记者,必须时刻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的感情,时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说话,监督什么,怎样监督,都必须以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并把有利于党和政府的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作为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监督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抨击社会不良现象、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舆论监督对于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反腐倡廉、净化社会风气,有着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怕通报,就怕上报”,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舆论监督力量的形象评价。马克思也曾经说过:“唯一有效的监督——报纸。”正因为舆论监督具有权威性、公开性、杀伤力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要正确使用舆论监督这个武器。因此,也对新闻记者自身提出了更…  相似文献   

17.
作为舆论监督主要载体的批评性新闻,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务、政务活动和党政工作人员,包括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工作人员实施的一种监督。其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维护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不仅是医治社会痼疾的一剂良药,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行使自己当家作主权利的有效途径,也是其主人翁地位的直接体现。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是舆论监督,与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不同,舆论监督不是通过具体的、带有强制性的手段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舆论的影响力来实现的。就是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发表意见或批评,提出建议,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促进社会文明、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是我国一个特有的概念。其本意应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政府机构或公共组织或知名人士行为的评论和监督。但实际上,媒体日益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甚至许多人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看作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权力相并列的第四权力。这使得舆论监督处在一种既容易被敌视、干扰又可能使用过当的境地,这使得许多记者宁愿放弃批评报道的发表,也要避开麻烦。因此弱化了新闻媒体正当的舆论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20.
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原理,舆论监督工作,从本质上说.并不是新闻媒体的监督,而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监督。舆论监督的要旨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根据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的权利、以及“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享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通过运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新闻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