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语:人类由男女两性组成,性别问题是人类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一些学者敢为人先,大胆揭开性别遮蔽的面纱,从性别视角观照和审视中国文学与文化,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从“性别”视角考察人类精神文化现象,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揭开性别遮蔽的面纱,结合民族历史和文化开展研究,有利于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展现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文化包括文学在内的丰厚内涵;揭开性别遮蔽的面纱,结合中国文化现象和具体文学文本分析,有利于文学批评的开展趋向多元化;揭开性别遮蔽的面纱,从性别文化视角研究女性问题,有利于传播先进的性别文化,促进两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一翼,女性新历史小说以女性的生命体验为内在依据,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通过描述女性想象中的历史、女性家族中的历史以及女性传记中的历史,将既往被排斥在历史阐释之外的并始终被传统的历史所遮蔽压抑的女性生存经历与遭际命运写进历史,从而说明了真正的历史“应该”和“怎样”,为我们构筑了一道奇异的“历史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两次女性主义浪潮与女性报刊话语策略的转变进行归纳分析,据此得出:当女性主义浪潮冲击传统社会性别秩序,女性报刊的话语策略开始变迁;女性报刊以形塑“准男性”“女性主义者”来解构男性权威,但这些反男权话语并不是文本的终极意义,实际上女性报刊以更隐蔽的性别话语形式传播着父权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民族,壮族人民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塑造出丰富而独特的女性形象。通过归纳总结,将壮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分为神仙和凡人两大类,从“文学想象与虚构问题的人类学解析”这个角度,分析这些不同类别的女性形象及其相关情节,从而挖掘出其背后所隐含的母性崇拜、图腾崇拜、生死观念、性别文化等人类学内蕴。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最具有鲜明特色并倾注作家丰沛情感的莫过于《蛙》中的姑姑。莫言对姑姑重男轻女集体无意识的质疑、雄性化的女性形象等描写无不彰显了姑姑追求与男性平等的主体意识。在《蛙》中莫言有意遮蔽对男性形象的塑造,着力于将女性个体融于宏大的国家历史背景之下,在"极致"的计划生育环境冲突中凸显女性的命运。女性觉醒者无路可走的历史困境往往造成了女性的悲剧结局。这也是莫言的《蛙》带给读者的思考与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沦陷区最畅销的女作家之一,可与张爱玲齐名。苏青对现实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了解女性生存的艰难,其作品不仅描写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更关注着女性的社会生存方面。苏青对自我,对女性群体,尤其是都市职业女性的困境有着极为深刻的自省意识,苏青一直寻找对自我的身份定位:作为个体的自我意识,作为女性的性别意识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7.
身体叙事文本——权力话语视域下的女性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现代主义以语言学为转向,通过文本策略反叛传统西方哲学,使社会化的“文本身体”浮上水面,迎合了批判理论对父权制的反抗和对女性身体的关注.体育作为一种制度体系,在成为女性身体重要展示舞台的同时,也实践着微观的权力控制,并通过隐形的话语机制建构女性的社会化身体.通过文献查阅,以女性身体为议题,揭示了体育领域内女性身体和社会文化的同构,及生物学、消费主义等权力话语的策略机制,探讨和展望了女性在体育中找回主体意识、反抗霸权话语、规划美学身体救赎的困境与希望.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阐释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性别制度、性别观念、社会分工及性别角色等因素影响下,妇女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困境,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对促进性别和谐的作用,并提出在“社会性别主流化”背景下妇女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妇女体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钱谷融“文学是人学”这一主张真正的发生期并不是它产生的1957年,而是在新时期初年。因为这时它才真正参与到文学理论的建构中来,并对新时期文论中人学话语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钱谷融的人学话语在文论中的确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从特殊性层面来说,人学话语主要在于确立“个人”、“个性”在文学理论中的存在、地位和价值;从普遍性层面来说,人学话语主要在于确立一种以人生幸福和自我完善为旨归的价值观,以想象的“情感共同体”取代想象的“阶级共同体”,以此来形塑文学理论的学科品格。  相似文献   

10.
《品花宝鉴》一向被人视为是部描写同性恋情的小说。可细加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借着僭越性别的大胆人物构设表现的仍是传统的情爱模式。他在有意无意问谑仿了两种传统的爱情故事类型:一类是才子佳人式的情意缠绵;一类是风尘女子对落魄书生的情义双全。透过这一矛盾复杂的写作姿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情爱”的认识与表达。  相似文献   

11.
摘要:结合文献资料,以彝族摔跤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了民族民间体育的性别教育机制,旨在为当下体育教育实践中性别维度的阙如提供民间智慧与视野。研究认为,“性别话语的社会氛围”“身体物化的性别实践”以及“性别气质的仪式监视”三者结合是民族民间体育性别教育实践的经验,为当下体育的性别教育提供了“性别话语”“层级规训”“身体表演”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
乡愁情结是台湾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乡愁不仅表现出对思乡的哀愁,更表现出一种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一种殷切强烈的期望。历史造就了乡愁作家,通过女性细腻而又丰富的心灵感受来描写对大陆亲友、故旧的怀念的作家群体,女性特有的气质,与离乱后人们的心理情绪不谋而合,这也使得女性乡愁学在坛上开了日后40年绵延不绝的“乡愁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用性别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来解读历史与现实中的文学文本与文化个案,以使被惯常的思维、或者其它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无能涉及的甚而被遮蔽的某些问题得于"浮出地表",是厦门大学中文系从事性别与女性文学研究方向的师生们所持守的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只注意作者的性别可能是意义不大的,但是,中国女作家,尤其是当代女作家的创作中,描写妇女生活、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占了相对来说较大的比重。这些作品具有相当的文学成就,不仅给文艺百花园带来了争芳斗艳的兴旺,而且,女性作者对自身问题认识的程度,也是表明妇女解放情  相似文献   

15.
摘要:女性主义或称女权运动在近现代女子体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女性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中曾发挥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在推进女性体育及女性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中片面追求“与男性平等”的倾向。这种倾向从最初就使得女性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就被赋予了超越“体育运动”本身的别样意蕴,通过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发展中女性参与运动项目的广度和深度也逐步被符号化为“性别平等的重要进步”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体育领域的性别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片面追求与男性的所谓“平等”,特别是以女性参与奥运会的人数及项目作为衡量体育领域性别进步的标准,事实上无益于性别平等的进程,由此,提出女性体育发展中应承认差异,超越狭隘的“平等观”,并提出应修改部分项目规则以更适应女性生理、心理特点,改变现状的核心是有更多的女性进入领导和决策层。  相似文献   

16.
在从话语层面来解读徐坤小说的基础上,挖掘了当今社会背景下女性依然摆脱不开的失语困境以及建构女性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并体验徐坤认识女性命运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小说创作主题体现为一种由外向内再向外的演变轨迹:由80年代初对新中国政治制度遮蔽下女性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不平等现象的反思,向内转为80年代中后期对女性欲望主体性的肯定及女性生命主体意识强弱的反思,深化为90年代对女性性别主体性的展示;到世纪之交再次向外转为对传统历史民族文化结构中的女性意识的展示.这一演变轨迹反映出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在小说创作中的萌发、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8.
空间叙事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用空间视角来考察性别文化,为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了全新视角。20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法国人的港湾》中寻求空间结构与女性反文化书写之间的关系。借空间叙事理论,以抽象的空间、具象的空间以及融合的第三空间探讨作者如何利用空间三元辩证法阐释女性反文化书写的困境,以及如何实现最终的成熟与超越,传达作者对女性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9.
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这24年农民小说创作成就最高、艺术感染力最强的还是那些描写革命斗争的小说。这些小说充分展示了革命的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是伟大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凝结与升华,具有突出“红色经典”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迈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创新之于学生、教育、国家三个维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可以补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之“钙”,提升新环境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服务力与引领力,增强新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表达。当前话语体系创新面临话语主体呈现单薄性和滞后性、话语客体学习缺乏通俗性与主动性、话语环体存在缺失与不足的现实困境。通过科学分析话语体系创新的价值与困境,从扎根之路、树立之路、奋斗之路三条路径进行话语体系的创新思考,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推动理想信念教育事业更好地融入新时代、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