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太原参加全国教育名家山西片区活动,席间恰有杂志编辑向于永正老师约稿,说是要做一个专刊介绍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先生面带着一贯的微笑对我说:"小何,你写一篇吧。题目就叫《我眼中的于永正》。你是搞作文教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方铁桥 《阅读与鉴赏》2009,(7):51-51,30
于永正老师说:“科学求真。艺术求新。人文求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他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细节教学能体现于老师育人的艺术.突现了课堂教学的亮点。闪耀着人性之光。  相似文献   

3.
喜欢上于永正老师的课,缘自2006年秋天听他来海阳讲授《第一次抱母亲》。那两节课让我真正领会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我的心同学生一起游弋于曼妙的语文殿堂。所以,偶遇《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我便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在无数个空暇里认真品读。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我边读边学,边学边用,我发现,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也从此变得充实而灵动起来。  相似文献   

4.
<正>崇拜于永正老师是从读他文章开始的。1998年,在《江苏教育》上,我读到《这里是一片语文教改的"芳草地"》一文,文章介绍了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语文教改。在这篇文章里,我第一次读到了于永正先生的名字,也见识了让我耳目一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此后,《江苏教育》上陆续刊发了于老师的《导入的艺术(上)》《导入的艺术(下)》《"熏锅屋"》《说"和谐"》等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精品示范课《月光曲》,又一次被于老师那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折服,尤其是对于老师“蹲着板书”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6.
有幸数次聆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和讲座,在感受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同时,被于老师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所启发:课堂教学有三个层次,一是告诉,二是启发,三是唤醒。告诉是最低层次的教学,最高层次的教学应该是唤醒!那么,如何唤醒呢?从于老师的教学中,我得到启发,认为应从三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7.
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于老师那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风趣幽默的语言……无不令我折服。其中于老师设计的一个环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让学生理解感悟“林冲为人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这一教学重点时,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林冲的为人,老师已经读出来了,写在手心里了。你猜猜老师写的是个什么字?”  相似文献   

8.
有幸数次聆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和讲座,在感受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同时,被于老师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所启发:“课堂教学有三个层次,一是告诉,二是启发,三是唤醒。告诉是最低层次的教学,最高层次的教学应该是唤醒!”那么,如何唤醒呢?从于老师的教学中,我得到启发,认为应从三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9.
吴怀林 《江西教育》2004,(10):43-43
最近,笔者到广州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精品示范课《月光曲》,又一次被于老师那精湛的“五重教学”艺术所深深折服.尤其是对于老师“蹲着板书”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0.
<正>于永正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是啊,于永正自己就是这样一本书,是一本敞开的关于如何堂堂正正做人的教科书。他的妻子说:"老于他,行!"他的女儿说:"俺爸是个好人!"他的学生和徒弟说:"我骄傲,我是于老师的学生!"他的领导和同事说:"人如其名,永正!"打开于永正这本书,一如走进他的课堂,我们同样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正>有人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和读过的书。感谢《小学语文教师》,感谢《江苏教育》,感谢于永正老师,让我平庸的生命漾起了一丝光彩。与他们的相遇,让我成了今天的我。十年前,我任教于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二小学。2004年9月11日,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怀着对小语教学的痴情、对于永正老师的崇拜,我和学校六位老师自费登上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总是和美、创造等联系在一起。广大语文教师喜欢于永正老师的课,为于氏教学艺术深深折服。可以说,于永正语文教育实践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作品没有森严的学派逻辑,也没有终极的价值体系。"儿童的语文""五重教学""交际语境教学""简约语文"……从中可以获得诸多意义,但是似乎又不止于此。其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聚焦语言的课堂,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凌驾于课堂之上的语文老师是语言文字的发现者、加工者,甚至是创造者,而学生是语言课堂的主体,他们在老师的熏陶和引领下丰富语文的积累,熟练掌握各项语言活动技能,对语言的敏感力不断增强,渐以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的敏感力因人而异,在语言交流中对词与  相似文献   

14.
昨天看了于永正老师的《李安学艺术来自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很有感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动听歌声,又何尝不是来自于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就从教唱歌曲《大鹿》谈起吧。这是一首学生比较喜欢唱,老师也比较喜欢选择在公开课上展示的一课,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上公开课就选择了这课,为什么选择?记得当时有两个理由,  相似文献   

15.
片断一(谈话导入)师:谁听见了刚才报幕的老师说我姓什么?生1:你姓齐。生2:你姓于,叫于老师。师(板书):于永正。师:你们能不能笑眯眯地称呼我?生1~5(笑眯眯地):于老师。师:你们还可以叫我什么?生1~10:于老师、于永正老师于爷爷……于伯伯于永正先生(shēng)师:是啊,我比你大,我是先生(shēng),你是后生(shēng)。(学生被逗乐了)我是老师,应该叫我先生,应读轻声先生(sheng)。师:有没有敢叫我于永正的?(生沉默了片刻)生1:于永正。师(拉着这名学生的手):到!终于有勇敢的站出来了。(生1激动得满脸通红,乐得合不拢嘴)师:叫我于老师、于永正老师…  相似文献   

16.
开健 《阅读与鉴赏》2009,(8):43-43,30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将细节作为调度、控制的“机关”。以此操纵着整个教学进程。他曾经说过:“凡是讲到重要的、关键的地方,我总是组织一下教学,有时是提个醒儿,有时只是说一声‘同学们’。有时则什么也不说,只用目光环视一下全班学生。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地方,其实都是一种艺术。”(《教海漫记》)如何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呢?于永正老师运用的是语言。它包括:有声语言、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  相似文献   

17.
近日读到一个非常精彩的教学实例: 师:同学们好! 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相似文献   

18.
韩涛 《教育文汇》2014,(4):38-39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我的书柜里珍藏着很多书,最喜欢的是《教海漫记》。我经常翻开它,走进它,和本书作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对话。1999年,于永正老师应邀到枣庄讲学。我第一次近距离聆听于老师讲课。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他的教学朴实自然,轻松幽默,特别是他的京剧演唱精美绝伦,令人陶醉。观摩活动结束后,我从他带来的书籍中挑选了这本《教海漫记》。  相似文献   

19.
陈红林 《湖南教育》2008,(12):21-21
这几日,我在拜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其中《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这篇随笔让我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20.
张敬义老师的《妙得词语变化之诀》(见《小学青年教师》2001年第6期),是一篇对第一线老师十分有用的文章。此文教学观念新,教例丰富,信息量大,操作性强。我相信语文老师读了这篇文章,定能从中领略到于永正老师词语教学的艺术,体会到词语教学的真谛,从而找到改革词语教学的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