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中西教育传统均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都对各自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对中国的教育传统与西方国家的教育传统的差异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比较,同时阐明了对待中西教育传统差异应持有的态度。中国教育传统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重人伦;强调师道尊严;重入世,强调学以致用;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而西方的教育传统则重视个性独立,突出个人本位;重主智主义,强调文雅教育;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等。  相似文献   

2.
教会小学教育是中国近代教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相对完整的办学类型与中国近代历史相伴随。教会小学在办学体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师培训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方面带有殖民教育的宗教传播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强行渗透,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小学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型、西方文化的传播以及有初步近代科学知识人才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会中学教育是中国近代教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办学类型与中国近代历史相伴随。教会中学在办学宗旨、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既带有殖民教育的宗教传播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强行渗透,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型、人才的培养以及中等教育课程结构、办学模式的探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西方社会里影响最为广泛的意识形态之一。现代西方社会中,仍有成千上万的人去教堂接受真、善、美的福音传播;在美国自称有宗教信仰的人高达百分之九十;西方青年一代的宗教观念也十分深厚。由此,宗教以这样广泛的人群基础全方位渗透进西方社会各个领域。其中,道德教育是受其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个领域。道德自产生以来就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有一段时间,道德教育被宗教教育所垄断,甚至是替代。因而,探究宗教对西方教育的作用很有必要。本文将以分析现代西方社会宗教发展的转变为起点,展开对现代西方道德教育中宗教作用表现的具体阐释,以此揭示其对中国道德教育发展所具有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师有着自身独特的社会道德传承者的角色,这是由中国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历史所决定的。中国教师是学生全方位的导师,有别于西方教师的职责。西方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西方教师的德育责任,个体主义的德育观也降低了西方教师的德育压力。西方道德权威来自于宗教,而中国道德权威主要源自教育。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在历史传统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中国教师重要的德育使命决定了不可轻易将教师妖魔化。对教师的变革,必须重视中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不可简单复制西方的教师理论。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从课堂教育途径、网络方面的教育途径等方面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了简要分析,从大众传媒教育途径、宗教教育途径以及课程教育及隐性教育相结合途径等方面分析了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中国跟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出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即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课堂教育,优化网络教育,优化大众传媒教育,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系列的教会学校,将西方的教育引进中国.教会学校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传播宗教思想,发展教徒,但客观上宣传了西方学校教育的优越性,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方宗教教育在政治认同、社会教化和道德养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通过宗教课程和宗教活动,西方宗教教育强调对人精神生活的关注,宣扬对超自然物的尊崇,并借助音乐、壁画、雕刻、文学故事等艺术手段形象地展现虚幻世界,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情感性、形象性等艺术特色。这对于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强化其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学校作为外国在华创办的教育实体,根本目的是为西方殖民利益及宗教利益服务的,带有浓厚的殖民侵略和宗教侵略色彩,具有消极影响,但同时它又传授西学,培养了科技人才,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对推动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成熟的现代化公民社会.这些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具体做法主要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西方国家培养公民意识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对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方面的启示: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早期的教会大学把西方传统的以培养贵族绅士为目标的自由教育移植过来,实施所谓的完整教育,即从内容到形式,均以宗教为核心,而诸如声光化电、政史艺地等世俗课程则鲜有教授。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起,为适应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教会大学自觉抑或非自觉地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将自身融入到中国近现代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外国教育资源的中国转化,并由此对我国专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的中心制课程,简称单元教学,是编制课程的一种方式,是指幼儿在园一天的所有活动,包括教育与教学的各种教材内容、范围及方法等的安排运用。在我国幼教史上最早悉心研究幼儿园课程并创建单元教学的是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陈先生目睹中国幼儿教育抄袭日本与西方,对幼儿灌输宗教迷信和殖民地思想之现状,出于民族的责任感,为建立中国化的幼儿教育理论,创办了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政策借鉴理论的视角下,中国幼儿园课程走过了一条不断借鉴和学习西方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道路,其间经历着从跨国吸引、本国决策、本土实施和逐步内化四个阶段的往复发展。综观百年来的借鉴和发展历程,我们认识到:中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进行本土化的转化和创建;兼具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课程模式建构将成为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西方课程模式的基本经验可为中国幼儿园课程模式建构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从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科学精神出发来批判宗教。以西方近代审美主义和中国古典人精神作为思想资源重建中国现代审美教育对人的完善的价值追求,力求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提供一种审美主义转变和审美主义的道路,从而在中国的现代性遭遇中树立起审美主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5.
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始终处于王权的控制和利用之中,而西方文化却主要以宗教呈现出来。由此不同的地位决定了中西传统宗教建筑的不同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大都为人建造的,就是不为人建造,也带有很强的世俗气,是世俗引导着宗教;而西方的建筑主要为神建造的,带有很强的超凡脱俗的精神气息,是精神引导着世俗。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宗教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宗教美术,中国以佛教美术为主,西方则主要是基督教美术。中西方宗教美术在历史作用、题材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等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而正是这种差异。为中西方宗教美术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中西宗教思想比较研究的结论部分。文章认为中国宗教是人本宗教,西方宗教是神学宗教。文章从中西宗教的理论体系、神学论证方式、僧侣集团的职能、信徒的态度四个方面说明中国的儒释道是以人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基督教是以神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宗教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方社会的特性和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不断受到冲击,产生动摇和变革,使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因素,出现了“三千年一大变局”。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冲击下,发生动摇,最终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下面就中国近代教育兴革衍变作一简要叙述,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进程。一、教会教育发展过程:鸦片战争为西方传教士在华发展势力打开了方便之门。教会学校随着西方宗教势力的入侵最先在中国沿海口岸城市开始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获得了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括介绍了西方“教育和宗教分离”思想在清柬民初中国的输入及特点,并分析此一思想输入对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入,他在政治方面批判了西方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在经济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分配方法和资产阶级掠夺工人财产的事实;在文化方面对资本主义的教育、社会道德、宗教等进行了批判。陈独秀对西方社会的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