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彝族崇尚黑、红、黄三种颜色。彝族漆器均以黑、红、黄三色彩绘。它最具彝族传统审美意识。随着历史的发展,彝族漆器艺术逐渐演化成了三色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广泛用于建筑,绘画,装饰等领域。文章主要探讨彝族漆器与木器、漆器与传说、漆器与髹饰、漆器与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组成部分,而黑、红、黄三色又是彝族服饰文化的主色与亮点。聪慧的凉山彝族人民在千年的劳动与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创造出古朴、庄重、美丽、实用的服饰。这些服饰是彝族人民生活中每一天必需的,最贴身亲近的物品。彝族人民用它叙述着许许多多来源于大自然的,民间的、宗教的古老的故事与传说,它被许多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美学专家称之为是民族艺术中穿越时空的“活化石”,也被称为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同时又是凉山历史变迁缩影的见证物。  相似文献   

3.
迤沙拉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俚濮第一村--迤沙拉的彝族文化属于白彝文化,与大凉山黑彝文化有着迥异的风格,其历史、建筑、音乐、歌舞、饮食、民俗等地方民族文化传承至今,基本保留完整,且蕴涵丰富,在攀西乃至川滇两省彝族聚居区域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作为中原汉族文化与边疆彝族文化融会贯通的文化瑰宝,迤沙拉的整体性旅游开发具有独特性和领先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素有"弦子舞"之乡的美誉,作为一个拥有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彝族村寨,当地世世代代都有"弹弦子说情,跳弦舞欢庆"的习俗。2011年8月17日至23日,上海音乐学院"凤鸣"采风社的6名成员前往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欣赏了当地文艺队为同学们准备的彝族传统民间歌舞一一弦子舞的精彩表...  相似文献   

5.
涉及到数,彝族一般都以"三"为起码的基数。"三"在彝族日常生活中用得特别多,对"三"数的文化意识理念涉及了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千百年来,彝族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民间习惯法里,就有以黑、白、花(即色彩组合)三种颜色表示案件的大小和轻重程度来定案的习惯法,常用黑、花、白三色表示三种不同的刑具和案件:黑色表示重刑具、重案件,关押重案犯的监狱;花色属于中等级刑具、案件和监狱;白色表示轻刑具、小案件、轻监狱(禁闭处或收容所)。  相似文献   

6.
甘孜彝族习惯法发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奴隶社会,其发展历程是追求明与进步的彝族先民逐步将他们积累起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断升华的结果。进入奴隶社会后,在习惯法中被黑彝奴隶主增添了一些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甘孜彝族在解放前通用习惯法。解放后习惯法在处理彝族民间纠纷和调整人际关系中对社会主义法律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需要予以适当的节制与引导。  相似文献   

7.
彝族先民视水为生命之源,万物之母。浑沌演化谷种,实际上是说谷种来源于母体。虎一度被视为阴性,虎尸创生谷种是母体崇拜的体现。黑埃波罗赛、阿黑西尼摩、阿卜多莫等神是雌性无疑。葫芦神话是对神秘的母体生殖能力的崇拜。箭筒是女阴的象征,而“伙头田”实际上就是子宫。“雌燕”、“布袋”、“通天河中的水”、“母狗”、“又黑又窄的山洞”等,均与母体密切相联。彝族谷种神话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对母体的崇拜。  相似文献   

8.
以语言普遍论和语言相对论争论的三大问题为线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颜色认知进行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否会导致颜色认知的不同。结果显示,彝族、白族、纳西族和汉族大学生对11 个基本颜色词的分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蓝”、“绿”词汇混用的纳西族对蓝、绿的辨识显著地比汉族困难; 彝族、白族、纳西和汉族大学生对黑、白颜色的认知结果与其黑、白文化相一致。研究表明,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具有重要影 响,支持语言相对论。  相似文献   

9.
甘孜彝族家支的特点是家支与家谱有密切的联系。家谱以父子联名的方式,记载家支的繁衍、分布情况,是认定家支的重要依据;家支的作用是,在奴隶社会里,黑彝奴隶主靠其家支组织来维护奴隶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黑彝 的家支组织与白彝家支组织一样,已不再具有政权机构的作用。在新社会里彝族的家支活动有促进本家支成员间团结协助的积极作用,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消极现象,需要予以适当的节制与引导。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到元末明初时期部分诺苏家支取代土司成为新生贵族统治者“黑彝”.凉山家谱显示部分“黑彝”与部分“白彝”同宗同祖,从家谱来推算等级分化年代约在元末明初年间.同时,不是黑彝下降为白彝,而是部分“诺苏”家支上升为新生贵族.  相似文献   

11.
在散文集《桂海沧茫——广西人文地理笔记》中,冯艺以一颗赤诚之心,行走在八桂大地上,一面行走,一面讴歌。在回望八桂人文生态历程中,既显出了他的真知灼见,又展现了其内心饱含的深沉忧思,同时,也显示了他独具慧眼的思辨能力和本土作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等省和自治区,全国的彝族人口有800多万,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区域,这里传承和延续了彝族最为古老的生活习俗,保存了彝族最为完整的文化传统,这些与彝族的谱系文化有着重要的关联。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彝族的谱系文化进行了展示和揭秘,认为谱系不但是维系彝族原始血缘的纽带,而且是记载彝族历史的珍贵档案,最后谱系还是维护彝族社会制度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3.
《广志绎》是王士性写的一部全国性地理笔记,书中对广西史地的记录,保存了较丰富的史料。王士性对广西地形和交通作了记录,而且对广西民族关系如土司制度、民族居住状况、民族融合以及壮族寨老制度予以了关注,同时还考察了广东与广西两省之间的经济关系,指出了广东商人进入广西对广西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4.
桂剧是广西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桂剧的传承教育模式经历了从科班到现代艺术职业教育的转变。1941年,欧阳予倩在桂林主持创办的以教练桂戏为宗旨的广西戏剧改进会附设之戏剧学校,第一次将桂剧教育纳入现代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戏曲学校(今广西艺术学校)、桂林市艺术学校等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成为培养桂剧人才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于保护传承桂剧,既要培养年轻一代的优秀演员,还要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需要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将这一富含地域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百舸争流,时不待我,发展是广西的第一要务。广西精神是广西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积累、丰富和发展的文化内核,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价值追求,是各族人民内在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八桂壮乡群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广西精神是推动广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弘扬和践行广西精神是新时期解放思想在广西的生动再现;广西精神是广西发展进步的结晶,是推动广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广西实施富民强桂的重要指导思想;弘扬和践行广西精神是广西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对于广西的服务贸易而言,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性机遇。基于这样的背景,有必要对广西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进行SWOT分析。分析广西与东盟服务贸易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和所处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威胁的因素,以利于广西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25年新桂系统一广西,新桂系二号人物黄绍竑先后以广西民政长、省主席的身份主政广西,一直到1929年6月新桂系在蒋桂战争中失败。在黄绍竑主政广西期间,为了巩固新桂系的统治,黄绍竑在经济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农林、工矿、交通、财政金融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西海洋宗教文化是以海神崇拜为核心的多神崇拜,多元性和交融性紧密结合,民族性和地域性相互影响,功利性和变通性密切联系。开发和利用广西海洋宗教文化,要肯定宗教文化是广西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广西沿海宗教文化具有的二重性特征,发挥海洋宗教文化在构建北部湾地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深入研究、挖掘和利用广西海洋宗教文化特色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滨海体育旅游随着滨海旅游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认识和重视。可以品牌为研究切入点,剖析建立广西滨海体育旅游品牌的重要意义和创建品牌的基础,提出品牌培植的基本思路:整合资源,建立统一品牌体系;准确定位,长远规划;优质产品的支撑;服务的升级;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强化宣传力度;环境的保护;旅游线路优化,通过研究旨在为广西滨海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著述文献,是学人学术成果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学人思想、智慧、才华的结晶。历代广西学人著述文献,不仅记录、反映了广西学人、先贤的学术主张、学术思想,亦反映、体现了他们的学术精神,历代广西学人的著述文献所表现出的优良的学术精神,如积极向先进文化学习的精神,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刻苦钻研与严谨治学的精神等,值得今天从事桂学研究的学人,尤其是从事广西文献研究的学人深入地挖掘与宣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