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仔细研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感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对此,我们作如下一些思考。一、为什么要强调“感悟”1.遵循中国语文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擅长用整体性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同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汉语言具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汉语绚丽多姿,是一种以实用和体验为两翼的语言。它以意会为句子连贯的纽带,善用比兴,讲究意象和意境:“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周易略例·明象》)。这就揭示了汉语及汉语学习的规律,即:学习汉语需要透过“言”(语言)…  相似文献   

2.
<正>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强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只注意知识的讲解,很少注意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每篇课文都有许多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结合点,教师该如何针对课文特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一、反复朗读无论是一节课,还是一篇课文的教学,朗读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而稳定的阅读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正如高林生老师所说的:"阅读课还是以读为主旋律,这是没  相似文献   

3.
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强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只注意知识的讲解,很少注意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每篇课文都有许多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结合点,教师该如何针对课文特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由于我们对这一理念不能正确理解或理解不到位,出现了一些误区,一是教学目标缺失,教师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感悟;二是学生的感悟很肤浅,没有思维含量。那么,怎样引领学生在自主感悟中发展思维呢?一、正确理解自主感悟的内涵自主感悟强调的是阅读个体的不可代替性,而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爱怎么理解…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感悟是思维的花朵,那么问题就是思维的种子。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学习和科学研究一样,必须从问题出发,用问号开路,不断探究,才能生长新思想,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感受。现代学习方式特别重视感悟,也十分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要求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所谓感悟就是对文本以及文本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感知和领悟。其中以整体性和形象性为基本特征的“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以思想性和情感性为基本特征的“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文本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促进感悟、激活思维”的氛围 ,扫除学生在感悟、思维之路上的障碍。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其中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问题质量的高低优劣是关系到学生感悟和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好多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可以用讨论交流的方式 ,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 ,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倡导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引发了许多新的思考,更多地启迪人们从汉语的特点和语文教育规律的角度审视语文,突出表现在强调“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新视角。一、整体感悟,培养学生语感汉语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汉语文化是意合性文化,它的特点在于重视心灵的体验和感悟,在心灵的体验和感悟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离开体验,离开感悟,就背离了汉语的特点。1.语感的特征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语言的自动化。“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吕淑湘语),…  相似文献   

9.
感悟一:至虚极,守静笃“进入到虚无守静的极端境界,安守沉静才能厚重切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虚一而静”。再看看我们的科学课堂,学生好动的天性在课堂上发挥到极致,特别在公开课、竞赛课上,教师最怕的就是课堂上出现“冷场”,担心课堂上出现“无人应答”的“无声”场面。如果我们换一个思维来考虑,课堂上偶尔出现“冷场”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冷场以后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思考问题,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会排除外界的干扰,静下心来独立去思考一些问题,这种在安静状态下的学习思考方式往往会取得独特的效果,而且这种在安静状态下…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发展思维。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意蕴深刻含蓄,许多语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本文试从听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推敲品析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表达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等几个方面谈一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1.
郭少凤 《新疆教育》2012,(19):78-78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其中“感悟”一词在课标中多次出现,频率很高,说明“感晤”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我们知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可以说,感晤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理解及情感体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方式方法多方面的,下面重点谈三点:  相似文献   

12.
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新课标中的这一要求突显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对于“感悟”的重要意义。这里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指学生直面文本,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亲历阅读的实践活动,它强调了主体的参与性。所以,能最大化地激发主体的亲历、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育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一个源自远古至今弥香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感悟!“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感悟!感悟!语文教学活的灵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是阳光并不是每天都在灿烂。两年来的岁月流转(《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两年有余),蓦然回首,脚印还始终歪歪斜斜,诸多的“感悟”让人颇难释怀。现状点击镜头一:某教师执教《小鹰学飞》,一会儿让学生读读课文,一会儿让学生演演…  相似文献   

14.
汉语的重感悟、体验的特点在构词、造句、篇章、修辞诸方面皆有体现。汉语这种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点被许多东西方学者称为“诗的风格”。汉语的这种诗性风格是有着其深刻的根源的---那就是民族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它在语言中的渗透是无处不在的。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重感悟、体验的特点在构词、造句、篇章、修辞诸方面皆有体现。汉语这种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点被许多东西方学者称为“诗的风格”。汉语的这种诗性风格是有着其深刻的根源的——那就是民族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它在语言中的渗透是无处不在的。  相似文献   

16.
感悟,从其思维特点来看,它具有个性化、创造性的特点,是学生“悟性”启动的基点。同时,感悟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创新的特点。感悟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唯一有效途径和创新思维培训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7.
读书 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就十分强调感悟,诵读体味是感悟文章的基本策略,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苟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诵读感悟之妙用。从上课伊始,我就从读与思着手。  相似文献   

18.
目前的阅读教学多是停留在文字的认读、理解上,所欠缺的就是“感悟”这个最具活力的环节。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这个环节必不可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相似文献   

19.
汉语感悟     
近日.读到几篇关于汉语与中华民族的章,颇有些感触。其中有章这样写道: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曾不无感慨地说道,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是,在听了演讲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的反问后,全场寂然。  相似文献   

20.
通过英语中经常使用的具有虚化行为主体,强调“事非人为”的无灵句与汉语中经常使用的具有凸现施事主体,强调“事在人为”的有灵句的对比分析,比较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