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关于对《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的理解,近几年较为统一的说法是,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及其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钟亮 《语文天地》2012,(15):12-13
《荷塘月色》的讲授通常以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始,然后以4、5两个小节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为抓手,从景色的描写中分析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最后联系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总结出其"不宁静"的原因。但是这样讲《荷塘月色》,似乎太"浪费资源"了。整篇文章被掐头去尾,只品味中间的两段,这样以偏概全,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既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学生。笔者深入阅读《荷塘月色》全文却有另一种发现:朱自清的心情并非"淡淡的喜悦",而是浓重的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关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历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文章抒写的是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见人教版教学参考书)。“难得偷来的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是符合文章和作者处境实际的。但对所谓“淡淡的哀愁”,笔者却不敢苟同,倒是认为,作品抒写出来的哀愁是浓重的,深沉的,是不可排解的。首先,就当时的政治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心情来看,作者的哀愁不是“淡淡的”,而是浓重的和极其压抑的。文章写于1927年7月,这一年,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中国的前途命运如何?凡正…  相似文献   

4.
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评论者都强调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确,这种微妙心情是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这就对讲授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作者在写作《荷塘月色》时为什么会有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喜悦什么?哀愁什么?这种喜悦和哀愁为什么又是淡淡的?在这种瞬间的微妙感情的背后,是否还有历史积淀下来的更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思考和练习的第一题中说:“反映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这就是说作者反映在此文中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哀愁还是喜悦都只是“淡淡的”;也就是说作者当时想借夜游荷塘来逃避使人哀愁的现实,去寻求那“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这就等于给这篇作品和作者以及读者定下了一个基调,一个极低的、很不相称的基调。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对<荷塘月色>主题思想的理解,近几年较为统一的说法是,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理解此文的主要依据就是分析写作背景.在此,笔者想换一个角度,从<荷塘月色>选取的意象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期带给老师和学生们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隽永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美好的语言,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描绘的淋漓尽致。而在这素雅、朦胧、静美的景中蕴含着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情如山中的雾霭缭绕盘桓在荷香月色中,景物如仙葩玉露沐浴在淡淡的情感中,情与景达到高度融合,艺术地再现了身处黑暗中的作者的矛盾的内心世界,本文试从文章的感情基调与艺术成就两方面谈谈《荷塘月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难以概括通篇所呈现的作者内心境况;异常喜悦的心情当亦蕴涵在该篇文章之中,尽管此种心境的存在极其短暂。事实上的“一团乱麻,一团火”之所以能够经过作者的艺术创作而“淡”了许多,这是由特定的家庭教育、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环境,以及“中和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荷塘月色》到底表达了作者朱自清怎样的思想情感?当下,最流行的提法仍旧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不满现实的苦闷”等.文中“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句话到底流露了作者怎样的真情,至今仍极少有人究问.笔者认为,这句话才是文眼,这“脉脉流水”才蕴寄了作者真情.何出此言呢?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此文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其中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准确地展现了作者虽无法摆脱内心的愁闷,但仍要借月下荷塘的美景来暂时超脱现实的心理。文章认为,作者在游荷塘的步履中,向读者形象而生动地传达出一种艺术的移情与体验的忘我心理状态,悄然无声,意味无穷,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1.
陈梓丹 《新读写》2011,(5):18-18
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较强的语言功底,行文优美,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再次就是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母校深深的依恋之情,感情真挚不做作。结尾简洁又余味十足,是一篇值得学习的佳作。  相似文献   

12.
读《清醒纪》的三重境界,对原著的理解,先是觉得有些凌乱,却又是淡淡的心情日记;接着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孤独、无助;最后明白了“清醒”的含义——宁静、自由,独享文字的美丽。茶味的比喻贴切,增加了文采。  相似文献   

1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经典名篇,自问世以来,人们百读不厌,受益非浅。有欣赏其高超语言艺术的,有感叹其缜密结构技巧的,而我更独钟它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内容———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对此我们该如何解读呢?一、披文入理,循“景”知“情”。《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可以说,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根红线,文本的思想内容便一目了然。作者由“不静”开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胸臆,显出作者内心是…  相似文献   

14.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192 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荷塘月色》属于抒情散文 ,读抒情散文必须善于把握作品的抒情基调和抒情线索。《荷塘月色》一文的抒情基调 ,教参一般释为“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哀愁。”重读几回之后 ,我发现 ,《荷塘月色》一文里 ,根本看不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来 ,只见作者的“哀愁” ,而且是“浓浓的哀愁”。何以见得呢 ?作品开始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  相似文献   

15.
王义 《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07-108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流露出的情感是哀愁和喜悦,并且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的这种情感流露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情感因素,并且是对立并存甚至交错在一起的,没有出现相互取代、相互矛盾的情况。作者这种情感流露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联的,这是作者关注现实,又无法改变现实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流露出的情感是哀愁和喜悦,并且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的这种情感流露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情感因素,并且是对立并存并交错在一起的,没有出现相互取代、相互矛盾的情况。作者这种情感流露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联的,这是作者关注现实,又无法改变现实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7.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此文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其中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准确地展现了作者虽无法摆脱内心的愁闷,但仍要借月下荷塘的美景来暂时超脱现实的心理.文章认为,作者在游荷塘的步履中,向读者形象而生动地传达出一种艺术的"移情"与体验的"忘我"心理状态,悄然无声,意味无穷,"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8.
《荷塘月色》仍保留在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其主题思想编者在《思考和练习》中虽然没有再作这样的提示:“《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但又幻想超脱现实,思想是矛盾复杂的。反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但在单元知识  相似文献   

19.
相遇是场美好的梦,遇见你只为有缘,认识你只因有心。 依稀记得,是在阿妹的桌上第一次见到小博,封面的颜色淡淡的,不知为什么会拿起它,紧紧相贴,竟有一股淡淡的花香。不由自由,我翻到了夹有花瓣的一页,我看了,流畅却不华丽的文字,  相似文献   

20.
尽管阅读不光为“读懂作者” ,还为了“读出自己” ,但解读文本的第一要义 ,无疑需要理解作品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倘若连作品的含义、行文的思路、作者的意图都不甚了了 ,你也就无法观照作者来评价自己的观点 ,你的阅读收获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何解读作者的意图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从感知入手 ,探求作者的思路历程 ,理解作者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参与这个过程 ,一个很好的办法是 ,按照文意为作者画出构思图。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同学们无不为文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