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享负盛名的传播教育及研究中心,尤精于国际传播、新媒体、流行文化和大中华传播研究,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广泛聚集海内外学者,极大地促进了港、澳、台与祖国大陆乃至国际华人华侨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合作,为国际传媒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在文化研究领域,他深入亚洲流行文化研究和理论建设,成绩斐然;在媒体全球化研究方面,他注重研究文化产业和在中国与亚洲的跨国媒介企业,建树颇高;在香港本土文化研究方面,他潜心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在面对好莱坞和其他国家强大竞争下的生存途径,观点独特;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他致力于培养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传播人才,理论创新……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冯应谦。  相似文献   

2.
近日,笔者阅读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教授的论文集《新闻与文化研究》,受益颇多。在我看来,他的新闻学理论研究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是全国第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创办的新闻系,多年来一直秉承"特色办学显实力,锐意进取求发展"办学方针,不断地革新课程体系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取得快速的发展。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张昆,让我们聆听他在新闻传播领域及办学育人方面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4.
李展 《东南传播》2014,(1):143-143,F0003
<正>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教授从促进海峡传播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提出了看法。他认为,"海峡传播"是两岸交流中最重要的项目,因为两岸隔绝几十年,最需要通过传播增进了解,建立互信,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两岸的学者应该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取长补短,从实务到理论,扎实推进,方可奏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阎立峰教授指出,虽然海峡传播已经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但是在研究的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他认为,关于两岸的新闻传播的研究,近年来在量的方面进展很大,但研究质量的提升却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下文简称“学会”)于2008年10月25日成立。著名新闻史学家吴廷俊教授当选为首任会长。吴廷俊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新闻史和新闻传播教育的研究,他还长期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等职务。  相似文献   

6.
李展 《东南传播》2014,(1):30-31
<正>《东南传播》学刊是福建省惟一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深受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各位教师、学者的重视。欣闻学刊计划于近期诚邀两岸学者共建"海峡传播"研究专栏,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事台湾媒体研究的几位教师以及经常合作的一些台湾学者就"海峡传播"研究的今夕与未来进行了讨论,祝愿《东南传播》学刊把这一专栏办成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社会价值的两岸学术交流平台,大家讨论的意见由我总结整理如下。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教授从促进海峡传播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提出了看法。他认为,"海峡传播"是两岸交流中最重要的项目,因为两岸隔绝几十年,最需要通过传播增进了解,建立互  相似文献   

7.
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北京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新闻界》2005,(6):31-32
11月19日下午和2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50年庆典的内容之一——“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在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国外7所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或代表与国内60多家新闻传播院系的院长、系主任进行了充分的交流。20多位中外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或院长代表发言。与会者在发言中谈到,这是一次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界领导者的重要聚会,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交流翻开了新的一页。19日下午,来自世界各地的70家新闻传播院系院长、系主任和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包括五项内容的《北京共识》。  相似文献   

8.
艾红红 《现代传播》2005,(6):107-108
为促进各国华人新闻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的更好发展,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9月23日~27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联合举办。100多位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的新闻传播学者出席了会议。在开幕式上,会议赞助人之一的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在致辞时表示,希望有一天能出现一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华文大报。事实上,在西方英文传媒与西方文明强力…  相似文献   

9.
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借院庆80周年纪念日,盛邀近80位来自全球各国以及中国两岸三地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究机构负责人以及20余位学者云集复旦大学,举办了一场为期两天、以“媒介化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目标及对策”为主题的“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此次论坛是近几年来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旨在共商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大计。论坛由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0.
《新闻爱好者》2011,(23):64
石义彬,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网络文化协会副会长、武汉动漫协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马工程"传播学教材《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首席专家,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1.
张昆,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云梦县。法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2.
这本书记录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和学生与国外20所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和教授就新闻传播相关问题尤其是新闻传播教育相关问题的深入对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陈雪 《今传媒》2012,(1):7-9
春华秋实三十载,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教授几十年来俯首甘为孺子,将满腔的热情与汗水挥洒在安徽大学校园中,同时作为一名知名学者,自1983年开始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工作以来,对新闻学基础理论和中西人际传播思想投入较多精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次访谈中,芮教授对自己多年来的几部学术研究观点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钥机教授在《明报》撰文指出:近年较有新意的新闻论述,是P.Shoemaker提出的偏差(deviance)理论。她引入生物及文化的进化观点,来解释新闻的角色,指出新闻界特别关心异常、脱轨和变异的事物。她指出,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有成员专责监察四周环境,防止  相似文献   

15.
春华秋实三十载,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教授几十年来俯首甘为孺子,将满腔的热情与汗水挥洒在安徽大学校园中,同时作为一名知名学者,自1983年开始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工作以来,对新闻学基础理论和中西人际传播思想投入较多精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次访谈中,芮教授对自己多年来的几部学术研究观点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正>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教授:从促进"海峡传播"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提出了看法。他认为目前"海峡传播"的研究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两岸的学者应该在"海峡传播"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取长补短,从实务到理论,扎实推进,方可奏效。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0月31日,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近百人参加论坛,包括内地48位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负责人、12位港澳台地区新闻传播学院系负责人,以及17位外国新闻传播学院系负责人。国外的院系分别来自美国密苏里大  相似文献   

18.
王一鸣 《新闻大学》2023,(10):106-118+123
本文基于两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的问卷调查数据和专家访谈资料,对161位院长、主任及其所在院校的基本情况进行用户画像,对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焦点问题和大变革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时代走向进行分析。本文试图在互动与对话中呈现新闻传播教育共同体的集体智慧、探寻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传播与文化研究所成立于新闻与传播学院2001年建院之时,研究所重视理论探讨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国内外媒体和传媒研究人员建立广泛联系,与本学科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研究机构保持长期学术合作关系,研究所成员及相关学者的外语水平较高,视野开阔,有丰富的从事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经验,努力拓展与业界的合作,从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取知识和方式方法,使传播与文化理论得到检验、应用、提高。担任北京大学传播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的就是主持创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龚丈庠教授。近期,本刊有幸邀请龚教授做客《今传媒》,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位资深传媒学者的不凡风范。  相似文献   

20.
陈栋 《今传媒》2010,(5):4-6
张昆,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云梦县。法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