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晓俊 《新闻实践》2013,(12):57-58
随着传播格局的新变化和各类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地市党报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地市党报如何突出"重围",打造战略新高地?从浙江省地市党报近年来的实践来看,强化新闻评论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一、在思想理念上,突出新闻评论的主角地位新闻评论,素有表达媒体"喜怒哀乐表情"的称谓,起着引导舆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传统的宣传语境下,不少地市党报中,相较于其他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一般都居于"弱势地位",稿件少、版面少,是配角。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由网络评论所引发形成的"观点市场"已渐成气候,网民对评论的需求越来越大,网络评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也为地市党报等传统媒体如何提升影响力、吸引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丁晓旭  刘慧 《今传媒》2013,(2):142-143
戏仿新闻是将"戏仿"引入到新闻实践之中,对传统新闻进行"恶搞式"的摹仿,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与舆论焦点。戏仿新闻最为直接的两个特点是"假"和娱乐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实依据之上,并非凭空杜撰,"假"只是呈现给受众的表象,传达的是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同样,戏仿新闻以一种娱乐化、戏谑调侃的方式"说新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暗含对社会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媒体上出现一批着眼于过去事实的独立文本,学者杨琴由此提出"史态类新闻"的概念。本文在杨琴的研究基础上,对历史新闻、档案新闻等一系列现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试图探讨"史态类新闻"命名的用意,并从概念界定和文本写作上验证"史态类新闻不是新闻",以及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寻找国内媒体比国外媒体更偏爱"史态类新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写是一项实践极强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些记者(包括少数通讯员)新闻职业精神缺失、敬业精神淡薄,其突出表现是新闻采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具体表现为采写会议新闻时不用耳不用脑,甚至不用手,拿起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就走人,回家当"裁缝",按固化模式,剪辑几句领导"强调"、"指出"、"要求"之言,敷衍应付,糊弄读者;即使是非会议新闻的其他新闻采访,他们也是对材料情有独钟,奉为至宝,只倚重材料堆里做文章,而轻视和不愿到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那里"抓活鱼"、“摘鲜菜”,被人们讽为“懒堕记者”、“材料记者”。  相似文献   

5.
广播新闻在写作上,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力求"短"、"精"、"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从而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增强广播的竞争力,发挥广播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相似文献   

6.
首先,要改"文"。改进文风,顾名思义,必须改进讲话和写文,从开会、讲话、文件和新闻报道的文风抓起。就是要针对"长、空、假"的不良文风,认真落实"短、实、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谭学奇 《新闻窗》2013,(3):69-70
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一般围绕突发事件、重大事件或挖掘式事件等特定主题,集聚了新闻网站物力、人力、新闻资源等为一体,体现了网络媒体在应对各种新闻事件时所表现的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能力,是新闻网站综合实力的象征。然而,对于能源类点击量排名第二的网站——英大网,在全国"两会"这样的"常规"重要事件,其报道形式常常流于"表面",报道效果陷入"平庸",对用户的吸引力慢慢下降,突出"重围"成了这类网络新闻专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他"法眼"静观,善从"风起于青萍之末"处感知春江水暖:"1.3亿流动人口中谁当代表"、"‘长期单双号限行’是否可行"……率领媒体及时发出"法治"第一声.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百艺好学,一巧难求"。在新闻践行"走转改"中,怎样利用我们的所学、所知、所会,去更好地采写新闻?我觉得"好点子"必不可少。采访不易,立意更难。这里的"立意",就是人们常说的"点子"。新闻实践中,“点子”用得巧,对新闻素材的采撷、取舍才会游刃有余,新闻作品采写起来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好“点子”,才能将基层的新闻报道写出情感,充分体现报道的亲和力、贴近性,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10.
马年伊始,一则来自复旦大学网站的校园新闻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继2009年被复旦大学和上海市教委评上‘精品课程’之后,由童兵教授领衔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又一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全国600多所大学的新闻院系中,开设这门课程的院校并不多,然而在复旦校园里,这门貌似"枯燥"和"艰涩"的理论课,居然被评上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成为复旦学子最爱蹭的课程之一.菁菁校园,这样一门广受青年学子欢迎的专业课,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其幕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来历?  相似文献   

11.
刘自克 《新闻窗》2013,(3):94-94
电视新闻写作将广播新闻的"听"和报纸新闻的"看"等特点有效结合,实现通过语言、文字对电视画面进行全方位的判断与了解,才能让电视新闻传播更容易实现准确、清晰地完成叙事功能。下面重点对当今电视新闻写作传播优势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期更好了解新闻写作。一、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与要求1.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快速及时,线性传播电视新闻就时效性方面和其它媒介比较来说,优势非常明显,可以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因此新闻写作强调时效性。  相似文献   

12.
苏婧 《新闻世界》2012,(4):132-133
本文从广告发展史的角度对广告新闻化现象进行论述。通过对比"广告"与"新闻"的异同点,从词义、功能、媒介、技术四方面追溯两者趋近性的根源,分析广告新闻化现象出现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并对此现象进行反思,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章炜 《新闻世界》2012,(4):19-20
在"新闻战"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新闻同质化愈演愈烈,获取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对于记者来说,在"同质"新闻中寻求"另类"表达也许是让"二手新闻"活起来的重要方式。笔者对"二手新闻"的"另类"表达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4.
孙丽 《新闻传播》2010,(4):120-120
人们往往认为"出镜记者"就是在节目开头交待一下时间、地点、环境,把他所说的话与"新闻导语"相混淆。"出镜记者"不是报幕员,也不是场外主持人,他的出现,一要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二要增强新闻的现场感,三要利于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出镜记者"就是新闻发生的参与者,是报道过程层层递进的引导者,是观众派往新闻现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播音员在新闻播音过程中,对于情感的掌控和运用既不能在镜头前"慷慨激昂",也不需要"热泪盈眶"来打动观众。播音员对情感的把握,应是通过对新闻稿件、节目内容的深入解析,恰如其分的表达,与节目内容融为一体,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播音员情感融入的掌控。播音员的情感表达来源于新闻稿件和节目内容,这就要求播音员准确地领会记者、编辑融入稿件中的思想感情、内涵和意图,把稿件和节目的特点、风格统一起来,协调把握。千万不能拿起稿件就念,对着话筒就录,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形成声音、画面两张"皮"。  相似文献   

16.
刘华 《新闻世界》2012,(7):84-85
民生新闻在响应大众的同时,渐趋媚俗化,时政新闻则有浓厚的官本位思想且墨守成规,无法顺应时代。本文对如何将"时政"与"民生"相结合,更好地发展民生类新闻节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罗睿 《新闻窗》2010,(3):36-37
新闻敏感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新闻敏感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是记者、编辑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其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新闻敏感的表现有三,一是快捷,能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  相似文献   

18.
2005年4月.浙江省记协网络工委组织进行了浙江省第四届网络新闻好作品评选.浙江在线、杭州网、中国宁波网、温州新闻网、湖州在线、舟山网.萧山网、德清新闻网、宁海新闻网等省内数十家新闻网站共报送了62件网络新闻作品参评.体裁涉及原创新闻.网络频道、网络新闻专题、互动论坛、传播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新闻解读,颠覆了传统新闻理论的定义在国内新闻界,由"老祖宗"确定的"用事实说话"的定义,这已成为广大新闻从业者长期以来自觉遵守的规则。在以往新闻表述中,除新闻述评外,各类新闻是排斥议论的。如今,随着传媒市场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所产生的"新闻解读"文体,就是对传统理论意义上的新闻定义的颠覆。主要表现在:(一)从新闻的编排模式看,解读从路来。这样,就能举重若轻,以一种轻松、清新、时尚的方式进行解读,以独家视角对重大主题进行人文化的再选题。  相似文献   

20.
张贵君 《青年记者》2010,(18):10-10
自策划新闻,从字面涵义看,大概可以理解为媒体主动策划的新闻。"故意"和"下意识"的"自策划假新闻"一旦败露,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显然比一般的假新闻要大得多。尽管如此,在日常新闻实践中,自策划新闻还是越来越多。媒体在经历一次次自策划新闻的"洗礼"后,逐渐"尝到了甜头",这也成为制造"坏新闻"的温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