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94年12月16日,在我值班期间,《朔州报》第二版以头条位置登载了一篇题为《“四不象”诞生记》的通讯报道。审阅大样时,我发现这篇通迅有问题,一是与广告法相悖,二是舆论导向上有偏差,于是立即撤换了下来。通过这次撤稿,感慨颇多。这篇通迅分上、中、下三篇,约6000多字。上篇题为《“四不象”闯太原,齐××受处罚》,首先详细介绍了“四不象”广告出笼的前后经过和在太原市引起的混乱状况。文章提到“……一到晚上,关门闭窗,不敢大声说话;有些孩子白天上学也要大人护送……”。接着描  相似文献   

2.
人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认为,记者、通讯员也要采写门边稿。1989年夏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我写的通讯《卖瓜人语》,并配有画家苗地的杰作:“全家福”,就似“兔子吃了一次门边草”。这篇稿发表后,引起读者注意,《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杂志、外文出版报等记者纷纷到瓜摊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3.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4.
张兵 《军事记者》2007,(5):28-29
今年3月上旬,《人民军队》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加框刊发了消息《变“开窗放热”为“看天供暖”》,引来不少好评。一位新闻前辈看后,打电话称赞此稿是宣传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一篇真正用事实说话,没有穿靴戴帽”的好作品。此稿在当月报社月评中被评为优质稿。  相似文献   

5.
张兵 《军事记者》2007,(6):16-16
2005年5月28日,人民军队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加框刊登了一篇训练稿件,引题:●技术要领进了“卡通画”●装备知识上了“扑克牌”●装甲战术编入“游戏卡”●训练要求变成“快板书”;主题:营长韩西林开展趣味化组训教学招法活。这篇不足800字的消息见报后,引来不少好评,稿件当月被报社评为优质稿,年底在参加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相似文献   

6.
第一篇文章面世1991年,我的第一篇文章在《柳州铁道》报面世。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接触一些感人的事情,因此,动惯笔的手总想抒发一番,便采写了一篇题为《区劳模的摩托车》的人物通讯。说实话,从把稿件寄出的第一天起,就盼望在报上见到自己的名字。可接连几天也不见登出来,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儿。当心中的希望将要成为泡影的时候,4月7日,我那篇小稿终于变成了铅字。这对从  相似文献   

7.
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单位精简得越来越少,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的人员因此也越来越少,企业报的自然来稿由此越来越匮乏。编辑过去编一个版有七八十篇稿甚至上百篇稿可选,现在通常只有二三十篇稿,有  相似文献   

8.
1997年。是我们松藻矿务局的对外新闻报道工作“高产优质”的一年。全局147人在中央省市主要的“九报一刊”上发表各类新闻稿1200篇,夺得了重庆市煤炭系统的”重煤杯”新闻意赛(甲组)第一名。实现了(1995──1997年)的第二个“三连冠”。其中;各版头条115篇,在《人民日报》上搞5篇,《经济日报》上稿7篇、《工人日报》上稿72篇(各版头条25篇)、《中国青年报》上稿3篇,这在我局新闻报道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新闻业务研究成果有较大的突破。去年,在重庆煤炭系统首届新闻论文评选中.我局有8篇论文获奖。这标志着我局新闻报道工作已…  相似文献   

9.
我写那篇《‘出租羊’富了大刘庄》稿,在河南农民报一版显着位置以《大刘庄养羊中的新鲜事:“出租母羊”》为题,加报花被刊登。我把见报稿和原稿对比,感受颇深: 一是原稿题目概念不清,内容拉杂,废话多;见报稿题目新颖、醒目,文字简洁明晰。二是我在写稿时,只把“出租羊”当作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而没有提高到帮贫致富政策上,而见报稿开始就点出了“出租母羊”是帮扶新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中旬,按照解放军报社年轻编辑记者下连当兵锻炼计划,我走进北京军区装甲某团坦克2营6连2排.当了一个月的中士。此前一天,我编发的一期“国防后备军”专版刚刚见报,从编辑到士兵,可谓一个晚上换了角色。作为专版的责任编辑,周而复始地编稿、做版、改样,有时在头晕眼花间难免生出厌倦之感。所以,在去部队的车上,我暗暗下定决心:这一个月绝对不和文字“打交道”!  相似文献   

11.
记得那是1992年老兵即将复员的季节,我得知某县电业局、税务局、电影公司三家单位争相发函聘请我们团电影组一位老战士的事,敏感地意识到这件事有点新闻价值,对这位老战士进行了突击采访。第二天正当我在改稿抄稿时,战友小王看了我的稿子说:“你的稿中心不突出。”接着,班里的其他几位战友也对我的稿子进行评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天我按照战友们的建议对原稿又进行了删改、润色,加深了思想内容。稿子发出后,很快在军区《前卫影苑》报的一版发表出来,还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三家报刊、电台选用。从此之后,每写一篇稿件总要坚…  相似文献   

12.
一天晚上,北京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你当选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了!”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情急中,冒出一句:“假如这是真的,那太好啦!” 很快,我的心情平静下来。 我想起一件事。 那是20多年前,部队在太湖农场筑堤坝。一天,我们班得了第一名,一时高兴,写了一篇表扬稿,题目叫《工地上的小老虎班》,送到工地广播站。晚上开饭的时候,广播响了,第一篇播送的就是我写的,  相似文献   

13.
《家庭办公室》是我在渭南驻站时写的一篇通讯的标题(见1984年10月17日陕报二版头条)。它也有故事吗?不仅有,而且故事情节曲折动人。1984年年终,这篇通讯被陕报评为好稿,我在掌声中走上台去领了奖金与证书。这时,我虽然调到科教文艺部,但记者部还约我写了“功在文外”的采访体会。适逢当时写业务报告,我便增加了一条“支持改革,为争议人物大唱赞歌”,举例仍是《家庭办公  相似文献   

14.
一天,一位同志兴高彩烈地来找我:“小孟,这篇报道看了没有?你看人家写得多好呀!”我接过一瞅,原来是1987年10月11日《河南日报》二版登载的成海、李瑟二人合写的消息《“冒富大叔”吴天喜张贴文明经商告示》,文中不少地方还被这位同志用红笔勾了红道儿。“有眼力!”我不由称赞这位门外汉。其实,我早就被这篇消息吸住了,反复研读之后又把它剪贴到存报册子里。这篇消息报道了镇平县经营清真冷冻厂的个体户吴天喜经营讲信誉,不坑人骗钱的事儿。事情虽平  相似文献   

15.
我与新闻结缘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初。当年,我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来到石泉县边远偏僻的光明村插队。那时,山村信息闭塞,唯一能知道山外面世界的是“知青屋”订的一份《陕西日报》,看多了报纸上的新闻,自己也想写。一天晚上,我在微弱的煤油灯下试着给《陕西日报》写了一篇题为“人老心红的饲养员”的小稿,记述队上李明秦老汉细心饲养集体二十多头生猪的事,半月之后,陕西日报二版竟登了出来,于是,这张陕西日报传遍了山村的沟沟岔岔,李明秦老汉高兴得合不拢嘴,还给我送了十个鸡蛋。随后,我把这篇小稿邮到了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又广播了,乡亲们说我“有两下子”。于是,我写稿的热情一发不可收,白天劳动,晚上伏案疾书,在山村小油灯熏黑鼻孔的土屋中,做起了当记者的梦来。国家恢复高考,我报名了,填写报考大学志愿时,  相似文献   

16.
张兵 《军事记者》2008,(7):53-54
2008年5月10日,人民军队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草船借箭”进试卷》。稿件见报后,引来不少好评。一些读者称赞此稿内容颇有新意读来令人眼睛一亮。此稿被报社评为当月优质稿。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园地     
一位初学写稿的同志,给我两篇稿让我修改。一篇是写某村打50眼小压井抗旱。我知道那个村很小,已实现井电配套,怎么又打那么多小压井!他说,实际只打10眼,多写了40眼是为的容易被采用。另一篇题目是“救救猫”,一看,内容同我寄给中央报刊那篇稿基本一样。他说,你往中央发,我往省里发,互不影响。听了他的“理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现在各地层层举办通讯员学习班,但是讲写作技巧的多,讲职业  相似文献   

18.
“喂,李伟同志吧,您在我报发表的《西安鬼市探幽》(见报稿附后)在1991年度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现场短新闻’一等奖。请来领通知。”啊!当我接到《星期天》报负责同志的这个电话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仿佛置身于虚无飘渺的梦幻之中。直到5月13日在“1991年度全省好新闻颁奖大会”领奖台上,省上领导把“获奖证书”授予我时,我才从梦中回到了现实。我是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基层通讯员,能获此大奖,自然感慨颇多。我仅就这篇获奖稿谈谈自己的采写体  相似文献   

19.
我是军报第十四期函授学员。今年初,我像大家一样怀着渴望成才的心情来报新闻函授的;同样是有着与大家一样的收获的欢喜和忧愁;同样是与大家一样经历着失落与奋起。怎么也忘不了在连队当报道员时“惨败”的情景:年初,指导员让我负责连里的报道工作,有着在旅广播站上过几篇小稿的经历,心高气傲的我自以为能胜任这项工作,但是后来的现实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所有的热情,连投百余篇稿,只字未上,连续三个月颗粒无收。个别战友还会时不时说一句“这么刻苦怎么没有效果呀”。那个时候,连领导也渐渐对我失去了信心。面对这个“败局”,我一时控制不了…  相似文献   

20.
我答应灭濮存昕,是在酒后。第二天酒解,想起前一天晚上的承诺,稍稍有些后悔,这个濮存昕固然可笑,但他值不值得批判呢?我从现在开始,将不再用“灭”这个词,这个词略显轻浮,而且也不够与人为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