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导论课程在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针对该课程原有的教学问题,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塑,提出了以“一科切入、多元融合”和“一核、三层、四翼”为核心的创新课程体系,旨在促进多学科交叉、多课程融合,为交通工程专业结构化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新形势下开展新工科建设,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对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合作教育在北美地区工程教育领域普遍采用,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尤以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为典范。北美合作教育发展历史与趋势,对我国新工科建设和产教融合具有四点启示:1.深刻理解合作教育;2.以合作教育深化产教融合;3.以合作教育建设新工科;4.对合作教育项目开展认证。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和新产业革命的到来,传统工程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为主动应对这种挑战,新工科应运而生。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工科建设的基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转变培养方式是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本质内涵。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策略为:(1)应响应时代呼唤,更新培养理念;抓住以学生为中心、反向设计、持续改进等几个关键环节,实现从传统工科学科导向的培养理念向成果导向转变。(2)推进范式转换,重构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在品格培养方面,要回归"理性";在知识培养方面,应构筑起人才全方位复合型知识结构;在能力培养方面,要同时注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3)遵照顶层设计,重建培养方式;积极推进工科人才培养内外部环境协同;积极推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积极推进不同工程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教材作为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教学资源,推动、呈现并实践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理念更新、模式创新,以及开展与其相适应教材建设的路径。"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教材建设理念,应集中体现落实立德树人、实施通识教育和培养"大工程观"。教材建设模式与方法的实践过程须围绕支撑人才培养由智力向综合素质转变,学术观点由定论向学科融合转变,编写队伍由教师向校企协同转变,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师生双向转变,教学模式由传统向"互联网+"转变,建设类型由同质向分类实施转变。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中国矿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针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环专业从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优化课程体系、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综合特色教学资源平台、拓展学科...  相似文献   

6.
石油与化学工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新工科理念高度契合,新工科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在"理工融合"方面进行了前期实践,以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抓手,依靠协同创新中心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从"理工融合型本科生培养模块""理工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块"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三个模块入手,在本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育人环境建设,培养模式升级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工程思维和设计思维是新工科建设活动中的基本思维.通过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等新工科建设活动中设计特征分析,提出在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重视工程思维和设计思维的融合,即"工程设计思维",体现新工科课程体系的创新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在新工科课程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对学习者工程设计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智能制造工程新专业是新工科专业的典型代表。智能制造工程新兴工科专业为满足未来制造领域的高端复合人才需求而应运而生。建设智能制造新工科专业,必须形成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强调数理基础,基于传统机械学科知识体系,融合交叉学科科技新元素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大力建设"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人工智能"等时代背景下的新技术特色课程。需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有限的学制内让学生获得更宽更深知识,落实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专业领域要求的工程人才需要具备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建设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课外实践环境和平台,需要联合智能制造领域国际知名企业、国内领先企业,建设企业实践基地、校内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环境以支撑本专业高端复合人才培养。智能制造工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探索将促使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的工程教育进一步适应未来制造领域新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机械工程专业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人文社科与工程教育融合、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互联网+”与教育平台融合、虚拟仿真与“5G+”技术融合等四个方面,探讨新工科形态下文理特色院校新工科建设的自身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创新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建设理念,以期为不同类型高校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是工程教育实践的新理念,它置于诸多新背景中:全球经济发展催生工程教育新需求;工程教育历经6次转变,当前处于复杂的发展新阶段;传统工程教育弊端突出,亟待转型;少许高校已经迈出工程教育改革的步伐,形成示范作用。"新工科"建设需要很好地借鉴工程教育新模式——STEAM教育。STEAM教育脱胎于STEM教育,其主要特征是:突出跨学科方法,强调创意培养,重视社会责任感及人性化培养。"新工科"建设的实施路径是系统性的,需要从以下方面重点展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需重视创意素养培养;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耦合;运用跨学科方法;加快工程教育国际化,等等。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建设开拓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的标志,符合"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和走向。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双创型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融合,打造融合型师资队伍,构建了电气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分析智能制造时代工科知识能力结构模型变化的趋势,探讨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如何适应形势,转变功能定位,在产业调研基础上研究实训模式、课程体系和设备持续更新论证机制,将传统刚性能力培养目标向"学科交叉融合"的柔性能力培养目标转型,构建产学研项目研究模式。应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等最新教育技术手段,建设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交叉学科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和网络智能化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科技革命使高等工程教育从"技术范式""科学范式"转变成为"工程范式"和"新范式"。"回归工程""再造工程教育"等口号的提出也反映出创新工程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新工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新工科要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布局、设置、建设和发展相关新工科专业,培养多层次多类型新工科人才。新工科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有着较高要求。实践表明,通过从学生的家国情怀、科研能力、工程伦理等多方面入手,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化视角探讨"新工科"建设。基于北京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从应用理科衍生新型工科的尝试,作者认为文化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理科与工科具有不同的亚文化,学校的整个体制机制都会对新工科建设产生影响,滋生各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融合",首先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以及在实践层面上各种要素的紧密整合。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这种融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新工科"建设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实现"合"的四条具体意见。文章最后认为"新工科"建设的前瞻要求是创新需求。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技快速发展,推动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知识、新技术产生与应用的速度高于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大学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修订和更新的周期,传统工程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深刻变革和全面创新。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回顾新工科建设的发展历程,指出应尽快建立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理论体系以及工科教育模式,不断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教研学融合、国内外教育和人才培养合作,发挥体制优势,全面深化新工科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引领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结合国家新工科建设背景,剖析传统工科教育中存在的新五“重”五“轻”问题,阐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十五字”科教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信息内容安全”课程为例,探究并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具有科教融合特色的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过程的“五个两方面”方案。提出的实施方案将为新形势下中国高等工程教学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提供实际借鉴及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本文分析了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战略意义,回顾总结了新工科建设的阶段性成就,分析了当前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未来深化新工科建设、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机电课程体系不完善,各课程的知识体系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与新技术脱节、理论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与理念落后、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典型测控实验缺乏等问题,依照新工科对学科的创新实用性、交叉综合性与成果导向性的要求,借鉴国内外以项目为核心与导向、强调实验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成功工程教育经验,开展新工科机电课程项目引导式改革。以实现复杂机电控制问题为牵引,融合测控新技术,打破传统机电课程的知识构架壁垒,实现项目引导式机电课程体系建设与授课内容再设计;探索面向新工科能力培养的"课堂+企业专家+实验"的教学新模式,实现机电理论知识传授与工程实践有机融合,最终实现面向新工科突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顶层设计者着眼于培养创新人才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高校教学必须适应这个改革.文章主要探讨了大学物理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工科"要求的脱节问题,提出一些适应"新工科"建设的基础课改革方法设计与具体改革措施,以期探索出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有效服务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目前国家大力促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下医学领域已经迈入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市场对"医工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以工科为基础开展"医工融合"的可行性以及目前"医工融合"面临的困境。此外,以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和计算机专业为平台,以医学为应用载体,通过分析设置"医工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医工融合"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加强大学与医院及相关企业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医工融合"特色新工科人才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