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即绕月探测工程,其主要科学探测任务是对月球开展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探测.包括以下4项科学目标: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在这4个科学目标中以全月球数字地图和三维立体影像图的获取为重点目标,结合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和空间环境探测的成果,既与国际月球探测的发展趋势接轨,又有自己的创新特色。本文将主要介绍中科院在绕月探测工程中主要获得的科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历时5个多月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于2006年2月10日评选揭晓,由上海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书法作品被最终确定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志。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图案非常简洁明了.凸现中国特色。它以我国书法的笔调抽象地勾画月球.人的脚印踏上月面,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一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据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向大众传媒披露,中国“嫦娥一号”卫星及运载火箭将于今年年底运抵发射场区,2007年春择机发射、为了使广大青少年读者明了探月的科学意义,我们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先生撰写了下面这篇文章。[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伊群 《今日科苑》2006,(6):29-30
前些时媒体报道,我国的探月航天工程进展顺利,“嫦娥一号”探月飞船的各项关键技术已获得突破性的进展,预计将在 2007年升空探月。报道说,“嫦娥一号”探测飞船将绕月飞行8-9天,完成几大科学任务: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及月壤厚度; 还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及分布特点等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中国已完全具备开展月球探测的能力,并计划在13年内实现不载人月球探测计划。2012年,中国月球探测“嫦娥工程”中最重要的角色“月球车”将在月球上的某个月海登陆。在2006年10月31日开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中国月球车首次现身。在实验室里,这个重要角色的学名是“月球探测远程控制机器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中国已完全具备开展月球探测的能力,并计划在13年内实现不载人月球探测计划。2012年,中国月球探测“嫦娥工程”中最重要的角色“月球年”将在月球上的某个月海登陆。在2006年10月31日开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中国月球车首次现身。在实验室里,这个重要角色的学名是“月球探测远程控制机器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月球探测 推动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袤深邃的宇宙,明月悬挂。从远古的蛮荒岁月到现代的科技文明社会,她见证着人类发展的每一步。百年寻梦,千年憧憬,从朦胧,到清晰;从顶礼膜拜,到冷静审视。不断地与大自然奋争搏斗,不断地接近真理的终极,月亮,终于走下了虚幻的神坛,成为人类遥远而亲密的朋友。翘首仰望,秉烛话月;飞出地球,遨游太空……当前,探索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我国在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和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之后,与时俱进,适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月球探测将成为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在2006年第12期杂志的本期焦点栏目中,我们跟随着专家的视线感知着月球,揭开混沌,还以澄明。这里,请继续与我们学海漫步,体会并思考,回顾与展望——人类探月那一个个历史性时刻,中国“嫦娥工程”的划时代意义与各个阶段任务……月球探测,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创新与发展,为人类创造着无穷的福祉。  相似文献   

7.
月球探测的进展与前景(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自远 《学会》2003,(11):49-54
1、月球探测的历程自古以来 ,人们就对月球寄予了真情期望的遐想和充满诗意的赞美。当一轮皎洁如玉的明月挂在夜空 ,人们只能靠肉眼观测月球并寄托自己的想象。直到 16世纪望远镜发明发后 ,人类才能够用望远镜观察月球 ,但观测的空间分辨率大于 10公里 ,人们发现月球上有高山和广阔的平原并布满了环形山。真正对月球的了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月球探测进入空间探测阶段。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亮度也仅次于太阳 ,历来是人类天文活动的首选目标 ,自然也是人类走出地球摇篮 ,迈向浩瀚宇宙的第一步。 195 9年至 1972年 ,美国和前苏联成…  相似文献   

8.
<正>2000年11月,中国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开始"浮出水面"。根据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首先要完成的是探月工程。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绕",第二期工程为"落",第三期工程为"回",之后再进行载人登月计划。第一期绕月工程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特点进行探测。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  相似文献   

9.
深空探测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探月工程用20年的时间圆满完成“绕、落、回”并升级形成“勘、建、用”的新构想;同时,世界各国的月球探测发展已呈现出常态化和商业化的趋向。月球水资源的探测研究利用引发了各国和航天机构之间的广泛兴趣和激烈竞赛,成为科技制高点上的新焦点。月球水能够帮助揭示地月系统乃至太阳系形成演化的关键过程,是行星科学研究的前沿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月球水资源的开发能够为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燃料和保障人类在月球上长期生存,是各国各机构扩展深化国际合作、共同利用地外资源造福人类的必然选择。文章结合月球水资源的探测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我国深空探测工程和行星科学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月球电动车     
乐樟  NASA 《科技新时代》2009,(3):14-15
2020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将重返月球。在这次月球任务中,航天员将在月球表面工作6个月乃至更长时间,探测数千千米的区域。就像在当年的“阿波罗”任务中做的那样,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开发新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同样也将造福于地球上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The Chinese lunar probe Chang''e-4 (CE-4) landed in the Von Kármán crater within the South Pole–Aitken (SPA) basin on the far-side of the Moon on 3 January 2019. Following this, the moon rover Yutu-2 separated from the CE-4 lander and started its travels and exploration on the far-side of the Moon. Before this landing, humans had remotely observed the far-side of the Moon with lunar satellites. However,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a man-made spacecraft had landed there and actually left behind wheel prints belonging to humanity.Since China''s 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CLEP), or Chang''e Project, started in 2004, China has accomplished the first two steps of its three-step plan of ‘Orbiting, Landing and Returning’. CE-3 and CE-4 landed successfully on the near-side and far-side of the Moon, respectively. In the near future, CE-5 will land again on the near-side of the Moon and take lunar rock and soil samples back to Earth, thus completing the three-step plan of CLEP. In April 2019,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interviewed three key figures of CLEP: CLEP Chief Engineer Weiren Wu (), the first CLEP Chief Scientist and CLEP senior consultant Ziyuan Ouyang (), and CLEP third phase Vice-Chief Engineer, CE-4 Ground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ystem Director Chunlai Li (). They talked about the scientific expectations and future plans of China''s lunar and deep space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2.
“嫦娥三号”任务及其初步科学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自2013年12月成功着陆月球之后,已在月球停留超过3年时间,创下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与此同时,"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的8台科学载荷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数据。为推进"嫦娥三号"任务科学探测数据的应用和研究,力争出好成果、快出成果,中科院在"嫦娥三号"任务执行前集中全国优势力量组建了由科学家、科学载荷研制单位技术人员和负责科学探测数据处理的地面应用系统技术人员组成的5个科学应用核心团队,并设立"‘嫦娥三号’任务探测数据科学应用研究"重点部署项目。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嫦娥三号"任务核心科学家团队在月球地形地貌、浅表层地质结构、月基天文观测以及地球等离子体观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从深空探测大国迈向行星科学强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伽利略1609年将望远镜指向星空迄今,已逾400年。1959年苏联"月球2号"首次抵达月球,开启深空探测时代。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催生建立行星科学。纵观人类深空探测60年,先后出现两次探测热潮、两个深空探测大国(美国、苏联)。苏联领先又衰落,仅留给历史一个深空探测大国的背影,而美国成功转型为深空探测强国,至今在世界行星科学最前沿领航。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作为正在发展中的深空探测大国,我国应该怎样立足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强国之路?文章参照历史,梳理现状,畅想未来,给出我们的思考:大力培养行星科学人才,尽快实现科学引领深空探测。  相似文献   

14.
行星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一次国际深空探测热潮。行星科学是研究太阳系内与系外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科学。行星科学以深空探测为主要研究手段,由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天文学等学科交叉产生。当今世界美国成为独一无二的行星科学强国,缘于其率先建立了行星科学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科学引领深空探测的发展思路。当前国际上处于第二次深空探测热潮的上升期,我国的深空探测事业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然成为崛起中的深空探测大国。但是,我国的行星科学学科尚未建立,亦无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匹配和支撑国家深空探测战略规划的实施。行星科学学科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深空探测强国和行星科学强国的瓶颈。因此,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有条件、有能力、有优势率先建成行星科学一级学科,继而带动相关高校共建中国行星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和引领未来深空探测计划,推动我国成为行星科学强国。对比美国行星科学发展历程和当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优势,有望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5.
概要评述了太空物理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主要内容包括 :2 0世纪太空物理学主要的发展成就 ;2 0 0 1— 2 0 2 0年日地空间物理探测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举措 ;卫星、行星和恒星际探测的新创举 ;2 1世纪前 2 0年我国太空间物理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回顾了中国航天技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概况,包括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科学卫星的研制与运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发射、通信卫星系列化发展、气象卫星系列化发展、遥感与资源卫星的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展、"嫦娥工程"进展,以及载人航天工程进展。简要总结了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7.
China is getting ready for a sample return mission later this year and soft landing on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next year, which will complete the nation's unmanned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 and bring more scientific returns to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18.
19.
Chang’E-4 landed in the South Pole-Aitken (SPA) basin, providing a unique chance to prob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unar interior. Its landing site is located on ejecta strips in Von Kármán crater that possibly originate from the neighboring Finsen crater. A surface rock and the lunar regolith at 10 sites along the rover Yutu-2 track were measured by the onboard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Imaging Spectrometer in the first three lunar days of mission operations. In situ spectra of the regolith have peak band positions at 1 and 2 μm, similar to the spectral data of Finsen ejecta from the Moon Mineralogy Mapper, which confirms that the regolith''s composition of the landing area is mostly similar to that of Finsen ejecta. The rock spectrum shows similar band peak positions, but stronger absorptions, suggesting relatively fresh exposure. The rock may consist of 38.1 ± 5.4% low-Ca pyroxene, 13.9 ± 5.1% olivine and 48.0 ± 3.1% plagioclase, referred to as olivine-norite. The plagioclase-abundant and olivine-poor modal composition of the rock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 of the mantle, but representative of the lunar lower crust. Alternatively, the rock crystallized from the impact-derived melt pool formed by the SPA-impact event via mixing the lunar crust and mantle materials. This scenario is consistent with fast-cooling thermal conditions of a shallow melt pool, indicated by the fine to medium-sized texture (<3 mm) of the rock and the SPA-impact melting model [Icarus 2012; 220: 730–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