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第82页“十五减九”教学片断。用课件显示小白兔买铅笔的情景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5 -9 ,由学生对15 -9=?算法进行探索。师 :同学们 ,十五减九等于几?请同学们拿出小棒 ,摆一摆、算一算 ,说出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更要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们纷纷把手摆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 ,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生1 :15 -9=6 ,我是这样算的 :从15根小棒里1根1根地减 ,减到最后剩6。师 :有多少小朋友是1根1根地减出来的?(只有1个小朋友举起手)师 :(故作惊奇的)你们为什么不1根1根地减?生2 :这种方法不好 ,没有小棒时 ,…  相似文献   

2.
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数出10根小棒,摆成一排。摆好之后,再添上1根,数一数,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师:同学们真棒!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摆小棒,就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究竟摆了多少根小棒?(生自主摆小棒,摆后交流摆法)生:老师,我是1根1根摆的,我一共摆了11个1,合起来就是11根小棒。生:我是5根5根摆的。我摆了2个5,2个5根就是10根,加上多的一根,就是11根小棒。生:老师,我觉得我的摆法最简单了。我一边摆了10根小棒,另一边摆了1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1根小棒。师:为什么觉得你的摆法最简单呢?生:(答非所问)老师,您买过铅笔没有?师:(故作惊讶)老师…  相似文献   

3.
一、准备教学,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师:大家会分东西吗?请拿出4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学生进行把4根小棒分成两堆的学具操作)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是怎样分的?(学生甲展示把4根小棒分成每堆2根的情况,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分的示意图。)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册下册第二单元笔算除法例2。本节课创设情境后,学生列出了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是52÷2=?[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摆出5捆零2根小棒,动手分一分,平均分成2份。生:按教师的要求独立进行小棒的操作。(抽生汇报分的过程,教师演示)生:先拿出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再把1捆小棒和剩下的2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把2捆和6根合起来是26根。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摆小棒游戏。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拿出4根蓝色的小棒,你能用这4根蓝色的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生:能。师:好,开始。(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师:都摆好了吗?(学生齐答)师:老师把同学们的作品收集起来了。想不想看一下?生:想。师:这是我们刚才摆的,第一个是什么图形?生:(齐)正方形。师:第二个呢?生:(齐)平行四边形。师:如果拿掉1根小棒呢?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小学六年制数学课本第三册第78~81页。教学要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用3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9根小棒可以摆成几个这样的三角形? 指名读题后,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你能根据题目要求摆出来吗?(指名板算,要求列式并用竖式计算出来。其他同学用学具操作摆图。教师巡视,请一同学到幻灯机的投影仪上摆。)学生摆后,教师提问。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先拿出3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再拿出3根小棒,又摆成一个三角形;还有3根小棒,又可以再摆1个三角形。订正板演。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有3根小棒就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9根  相似文献   

7.
<正>第一次教学:探究能否围成三角形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棒,你们能用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分小组合作用小棒围三角形)师:请各小组同学汇报一下用小棒围三角形的结果。(生答略)师:是不是什么样的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呢?那么,什么样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小棒不可以围成三角形?……【评析:这次组织合作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些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一些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然后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
一、整体把握学习材料,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展现机会 案例1: 师:同学们手上都有12根小棒,老师想请每个同学动动手,把这12根小棒平均分一分,把分得的一份举起来,并且想一想:我得到的这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相似文献   

9.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我们从本校三年级一节《口算除法》的教学过程中也许能获取一些启示。 一、独立操作,自觉物化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把60÷3改成69÷3,得多少呢?你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 生1:我们用分小棒的方法解决。 生2:把十位上的6用6捆小棒表示,个位上的9用9根小棒表示,合成69根小棒再分。 师:这个方法好。那么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生1:把6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应该怎样分? 生3:先分什么?再分什么? 师:我和大家想的问题一样,把69根小棒平均分  相似文献   

10.
23-8=15的教学过程由如下三个环节组成.1.师生各拿出23根小棒(10根一捆,即两捆另3根),完成以下操作和对话.师:23根小棒里有几个"十"根和几个"一"根?生:(摆开并考察小棒后)23根小棒里有2个"十"根和3个"一"根.师:从23根小棒里拿出8根,怎么拿最适合?生:(积极思考着).师:(边演示小棒,边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要从23根小棒里拿出8根,零星的3根不够拿,可先从两捆中拿出一捆,即10个"一"根,与零星的3根合在一起组成(10+3)13根;从这13根里拿去8根,剩下5根;把剩下的捆,即10个"一"根与这5根  相似文献   

11.
教学片断:师:同学们,请你们数出10根小棒并且摆一摆,看看10的组成有哪些?学生动手摆小棒,汇报如下:师:观察10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1:10的组成有9组。生2:每组中第一个数分别是1、2、3、4、5、6、7、8、9,第二个数分别是9、8、7、6、5、4、3、2、1。生3:“”这组特殊———两个数相同,其他8组的两个数不同。师:其他8组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有联系,你发现了吗?生:我发现只要把某一组的两个数调换位置就得到另外一组,比如把第一组的两个数调换位置就得到最后一组。师:想一想,10的组成,怎样记更方便?生1:只要记住前四组就可以想到后四组,再…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进位)》教学师:34+16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的学具帮忙,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写一写、算一算。有了结果之后,再在小组交流你的想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生:我是用小棒摆的。先摆3捆和4根小棒,再摆1捆和6根小棒。3捆和1捆合起来是4捆,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10根可以捆成1捆,4捆和1捆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如图1)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使教学活动更有价值. 一、在动手操作上"引领"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引导学生列出30-8和33-8后,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出减的过程,教师巡视后组织交流.师:先摆多少根?怎样去掉8根呢? 生:拆开一捆小棒. 师:从10根中拿走8根,还剩几根?怎样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板书.  相似文献   

14.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入"相交"与"不相交"师:我手巾有两枝铅笔,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把手松开,这两枝铅笔掉在地上后会形成哪些图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用小棒摆一摆.(生摆小棒) 生1:我们小组摆出了这样几种图形:(展示板展示)  相似文献   

15.
蒋丽英 《四川教育》2006,(10):28-29
案例一:“8和9的加减法”片断师:学了“9-8”以后,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生1:老师,8减9等于多少?师:8大还是9大?生2:9大,8小。师:既然8小9大,那8怎么能减9呢?不能算。生3:老师,能算。师:能算?怎么算?生4:8-9=-1,我妈这样教我的。师:(武断地)这是你们以后才学的知识,现在不必探讨了。反思:让学生质疑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将困惑毫无保留地提出来,借此拓展他们发现问题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使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有独立见解的人。教师不能因为课堂意外(学生把负数引进课堂)而乱了阵脚,更不能为…  相似文献   

16.
师 :34 +16=?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来讨论一下。同学们可以借助计数器、小棒这些学具 ,也可以尝试创新用别的方法 ,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学生小组合作探讨 ,教师巡视 ,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生1:我们组用计数器 ,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拔4个珠子。要加16,十位上拔1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个位4个加6个是10个珠子。就在十位拨1个珠子 ,把个位10个珠子拨去。得到50。师 :(出示计数器)为什么个位要拨去10个珠子 ,这样不行吗?生 :这样就读不出这个数了。生 :个位满十 ,要向十位进一。生2:我们组用小棒来摆的。先摆3捆4根 ,再摆1捆…  相似文献   

17.
一、激活“亮点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亮点。如果你发现了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表扬鼓励,然后仍旧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这将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案例《]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断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小棒表示出67。(学生操作,但学生只有20根小棒,此时学生纷纷寻找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操作。)突然,生1举手报告:老师,钟佳伟不和我们合作,他还玩彩笔!钟佳伟:老师,我不用合作就能摆出67来。师(好奇地):是吗?把你的摆法给我们讲讲!钟佳伟:我用1根彩笔表示十,用1个小棒表示一,6根彩笔和7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7。师:这样摆,行吗?“(…  相似文献   

18.
【案例】师:(先拿出9根小棒,再拿出5根小棒)根据这幅图,你能知道什么?生:知道了一共有14根小棒。师:你是怎么算的?能用小棒摆给大家看吗?生1:我是数的。从9开始数5个,数到14。师:你能再数一次给大家听听吗?(生1数)生2:我是用小棒摆的。  相似文献   

1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其内涵是很丰富的:而要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关键在于既要顺着学生思维又要高于学生思维。请先看“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什么叫三角形?(过片刻,学生们积极地把手举得高高。)师:你们的小手举得这么高,老师知道你们肯定都能回答。噢——对了,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围一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俸?(生答:要用3根)。给你三根小棒,你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普遍认为:能!)师:请前后四人为组,任取三根小俸看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们很快合作起来,尝试看围三角形。不一会儿,纷纷举高着手——有的小组学生说:能,  相似文献   

20.
一、整体把握学习材料,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展现机会案例1:师:同学们手上都有12根小棒,老师想请每个同学动动手,把这12根小棒平均分一分,把分得的一份举起来,并且想一想:我得到的这一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