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民间文书是在民间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资料。地契、租约、借约、诉状等都是民间文书涵盖的范围。目前所见最早的契约文书是在出土汉简中发现的西汉契约及东汉的买墓券。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民间文书也相继有所发现,如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200余件契约原件,敦煌唐、北宋契约有127件。宋元时期的文书,数量不多,以泉州和徽州为主。存留至今数量最多的当属明清文书。  相似文献   

2.
对明清云南典卖契约文书的书式和语言进行讨论,不仅可以丰富古文书学的研究对象,也对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的关系变化,以及区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所见明代云南典卖契约文书,无论是格式要件、画押形式,还是用语表达等,与当时通行全国的契约文书基本一致。清代以来,典卖契约文书的使用地域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也开始大量使用。同时,随着不同地域文化互动交流的加深,使得云南典卖契约文书的书式和语言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由巴蜀书社出版的《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1754—1949)》(以下简称《契约文书》)是四川客家契约文书的集大成者。该作将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馆馆藏的293件契约文书整理、加工成集,内容包括买卖送讨契约、租赁借贷契约、分关继承契约以及其他契约,真实地展现了成都东山区客家经济、社会生活的原貌。在契约中,有不少地方提到了母、妻、媳、嫂、婶、婆、氏、女等身份的女性,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成都东山客家妇女在族群中的不凡地位。  相似文献   

4.
锦屏文书具有历史悠久,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民族性、地域性、连续性和典型性等特点,锦屏文书的发现弥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民间契约文书稀缺的缺憾,在多学科的研究上有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小莉 《兰台世界》2017,(12):29-32
21世纪以来,我国古代契约文书的整理在地域影响、学科研究和多民族背景等的综合影响下日益呈现出区域性、学科性和民族性等特点,对古代契约文书搜集整理规模化、集中化更加促成了21世纪以来的契约文书研究成果的丰富.  相似文献   

6.
清代土地买卖中的陋规习惯——以陕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土地买卖与契约的研究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了。1957年,徽州契约被学者发现后,历史契约文书以其启发性、连续性、具体性、真实性和典型性之特点引起了区域社会经济史、法律史、档案学等各学科人士的浓厚兴趣,研究成果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然而,按照《中国古代契约文书会编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和《田藏契约文书萃编》(中华书局2001年版)的编著者张传玺、田涛等先生的看法,陕西一省的历史契约文书存世的数量并不多,年代上也较为晚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相关研究的展开和深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契约文书在全国各地被大量发现,其价值也逐步受到学界重视,北京各部门也收集藏有大量契约文书,并编纂出版了一系列契约文书汇编.本文对这些契约文书汇编的编纂沿革进行梳理,并总结出其编纂方法.  相似文献   

8.
清水江文书是我国继徽州文书之后的第二大民间契约文书,对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清水江文书包括了林业契约及其相关的诸多领域的文献,其研究可从文献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维度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9.
<正>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馆保存有501件清朝到民国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中,年代最久远的是乾隆十九年(1754)的一份土地买卖契约,之后有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的土地契约,直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像这种数量众多且连续性与关联性强的土地契约,在成都市及周边区域档案馆都是极为罕见的。近日,细细研读馆藏的这些契约文书,发现这些契约文书内容丰富,可以窥见龙泉驿区乡土社会的一些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0.
锦屏文书,原称“锦屏林业契约”.是指明清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以贵州省清水江流域锦屏县为中心的侗、苗少数民族,在长期从事混合农林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反映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关系与历史面貌的原始记录。2005年以前称“锦屏林业契约”,其征集的范围仅以反映林业生产方面的契约文书为主要内容。“锦屏文书”是继“敦煌文书”和“徽州文书”后,我国民间文书的又一大发现,是贵州和西南乃至世界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