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网民。有的青少年由于从网上接触了黄色、反动的信息,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于是,有人惊呼"网狼"来了,有人提出强制青少年远离网络。网络真的那么可怕吗?网络技术难道是德育工作的煞星吗?  相似文献   

2.
信息社会 ,德育工作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信息渠道的畅通 ,快餐文化的发展 ,享乐主义的抬头等等 ,都使传统的耳提面命式的德育方式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青少年中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网民。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即时性和隐蔽性 ,使得青少年过早地接触了一些黄色、反动的信息 ,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发生 ,网络犯罪也层出不穷。于是 ,有人惊呼“网狼”来了 ,有人提出强制青少年远离网络。网络真的那么可怕吗 ?网络技术难道是德育工作的煞星吗 ?简单的回答是无济于事的 ,如果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 ,就会发现 ,网络其实是一…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这也给传统的青少年德育带来了影响.当传统的德育环境不断被网络所侵入,青少年德育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依托传统德育优势,利用网络这一新载体,更新教育内容,提高青少年德育的主动性,同时利用技术与法律的手段,为青少年德育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网络也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方便和有利变化。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它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对于青少年学生上网应如何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对此提出了几点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发展在给高校德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的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带来了影响与冲击。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建设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对高校开展网络德育工作进行了探索,提出高校网络德育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正在形成。它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及时转变德育观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7.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迅捷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渠道,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中却也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垃圾,这对青少年在网络文化的判断和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网络文化特性为基础,深入地分析了网络文化给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教育者应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特性,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利用和发展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尤其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信息。同时,网络中的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针对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德育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需要重新构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德育。  相似文献   

9.
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蜂拥而至的信息思想,德育工作者面临着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网络新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生活当中,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以至于有人把现代小学生称为“e少年”。网络德育以其独特的优势应运而生。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探寻德育工作新途径和新方法,优化德育实效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德育促进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社会,网络技术的应用,快餐文化的发展,享乐主义的抬头等,都使传统的德育方式显得苍白无力。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和隐蔽性,使一些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出现道德失范现象。但是,如果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网络在给学校教育工作造成诸多麻烦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网络不仅对德育提出了挑战,而且它本身也具有一种潜在的德育促进功能。应该看到,网络将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渠道,谁能尽快掌握并利用网络的德育功能,谁就能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抢得先机。浙江省东阳中学在依托网络技术,开展德育创新方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网络的不断壮大,互联网正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其危害和负面作用也接踵而来,对学校教育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网络的出现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又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网络传播快、信息多,这既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和丰富的教育材料,又对德育的先导性提出了挑战;网络信息传递的侵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使德育的实效性受到冲击,给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在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冲击时,如何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呢?下面就说说我的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2.
德育工作者掌握相关德育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是制约高校网络德育效果的根本因素.高校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是德育信息在德育工作者与受众之间凭借网络媒介进行沟通或信息传递的过程.探讨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模式,有利于高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发挥高校网络德育的作用,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3.
曲健 《青海教育》2011,(5):18-18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现代德育手段,使德育工作的空间和范围更为广阔,吸引力和感染力大为增强,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工作效率也成倍提高。但另一方面,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随着校园网、城域网的建设,配合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学校的教育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对身心处于发展中的大学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这给大学生德育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做好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就必须在转变德育观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网络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和探索如何利用网络实施德育这一课题,对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渗入到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问题等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如诚信缺失、价值观错位等。它不仅有害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分析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基础上,我们指出青少年在构建“亚道德”生存体系过程中的阵痛与不适,提出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伟兴 《河南教育》2009,(10):55-56
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突破了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时空障碍.带来了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它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网络对尚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格外有吸引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学生沉溺于网吧而荒废学业的报道。那么.如何正确地分析青少年沉迷网络世界的心理特征.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7.
网络给我们教育带来了许多便利,它使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现实,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然而,它也带来许多令人不安的问题:黄色、暴力内容,易诱发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犯罪;不少学生沉湎于网上聊天、游戏、网恋不能自拔……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开发德育软件和网络资源,为德育工作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一、提升网络德育意识对于网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总的方针是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党和…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作为最多活跃于网络传播之中的群体,最受网络影响的一族,其思想观念、道德素养、价值取向等深受网络的影响。诚然,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对高校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既有利于高校德育思维的更新,促使德育工作观念的现代化,为高校德育提供新的途径和可资运用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又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网络又给我国高校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就网络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冲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高云 《华章》2011,(30)
网络化时代,给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德育工作者要视野开阔,着眼未来,善于趋利避害,构建积极高效的网络德育平台,建立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上德育体系,开展德育工作,培养一代新人.提供一个读书网站,建立一个班级聊天群、一个家长学校群,鼓励学生建立一个私人博客,这四个“一”工作的有效展开,可以保证网络德育平台的基本运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给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也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了崭新天地.校园网络的建设和使用无疑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搭建了平台。网络对德育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对于德育发展的现代化来说.网络所带来的既有德育手段、内容、方式的现代化,更有德育发展的崭新空间和亟待开拓的新领域,网络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在网络的世界中东西方文化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同时也带来了青少年教育新的问题.校园网络的建立为德育工作者实施有效的网络德育工作找到了切入口,建设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的校园网络德育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