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人都是说着童谣、唱着儿歌长大的。童谣以其韵律、节奏的独特美感吸引着儿童,使我们在优美和谐的吟诵中得到情感的愉悦。因此,我把“新童谣”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与新童谣亲密接触,使新童谣融入校园,融入语文课堂,融入课外活动,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编童谣、传童谣、唱童谣、演童谣、用童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
基于童谣的生命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学生生命是教育的应然追求。童谣的固有属性决定了童谣是教育回归生命的一种新路径。童谣的主体性,体现了生命的基本品质;童谣的交往性,生命的真实展现;童谣的体验性,生命的存在方式。为此,学校应开设生命化的童谣课程,认识真实生命;营造童谣氛围,关照灵动生命;构建童谣生活,伸展自由生命。  相似文献   

3.
在开展唱童谣活动中,我立足于“童谣”的“童”字,调动儿童说童谣、唱童谣、演童谣、编童谣的积极性,搜集和儿童生活结合紧密的题材,鼓励学生积极创编。在大量积累的过程中,让学生爱读、爱唱童谣的表现形式易于被儿童接受,题材接近儿  相似文献   

4.
王新霞 《教师》2022,(7):72-74
为了推动幼儿对传统地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文章作者基于对幼儿园童谣阅读价值意义和教学现状的分析,探究了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童谣阅读硬核策略,如提升幼儿教师对童谣阅读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童谣教学理念,全面定位幼儿园童谣阅读目标,择取更适宜的童谣素材,以提升幼儿园童谣阅读活动组织实施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幼儿园童谣阅读教学的活...  相似文献   

5.
邵琪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25-126,129
所谓阳光童谣,就是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对儿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童谣。它以其自身的快乐性、生活性、闲暇性、多样性等特点天然地成为小学德育的新路径。因此,应以阳光童谣为载体进行小学德育,并构建阳光童谣所寓含的小学德育内容。在实施方面,具体可以采用使阳光童谣课程化,开设阳光童谣校本课程;将阳光童谣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组织丰富多彩的阳光童谣活动,巩固德育成效;创建阳光童谣氛围,形成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来实施基于阳光童谣的小学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阳光童谣"抑制"灰色童谣"。  相似文献   

6.
童谣是中国古代舆论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比较特殊的传播媒介。明初长篇章回小说中多次出现童谣,仅在《三国演义》中就有八处之多。本文将《三国演义》中的童谣可以分为四类:预示型童谣、政治态度型童谣、军事谋略型童谣和起义舆论型童谣。小说中的童谣具有明显的预示性、敏感性、真实性和工具性等特征。小说的作者将童谣引入小说考虑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存在方面的原因,同时也说明童谣还担负着增加小说的离奇性、趣味性,提供小说线索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构建新童谣文化的过程,也是新童谣文化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实施的过程。在新童谣文化实践活动中,我校从新童谣校本课程开设,新童谣课题研究,新童谣校园文化打造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在童谣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让幼儿学会欣赏童谣,还要让幼儿学会仿编、改编以及创编童谣。为此,教师最好先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有一定想象和拓展空间的童谣,然后再针对童谣进行分析和挖掘.找准适宜的切入口来开展童谣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9.
在童谣教学中,笔者尝试以闽南童谣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传唱童谣能让学生积累词汇,理解童谣的生动表达,使学生语言表达形式更生动、更丰富。改编闽南童谣,展开想象复述、扩写童谣,规范表达,使学生语言表达内容更有序、更具体。学习修辞,仿写童谣,创编剧本,立体写作,使学生表达思维更活跃、更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幼儿对童谣有特殊情结,教师从更多方向展开教学行动,搜集整理适合的童谣内容,组织童谣诵读演绎活动,鼓励幼儿参与童谣创编行动,都能够为幼儿提供良好学习机会,也能够增加幼儿体验,提升其快乐学习指数。童谣与幼儿表达、生活、思维、品德等学习有直接关联,教师科学设计童谣教程,组织更多创意学习活动,自然渗透童谣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童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围绕童谣展开教育设计,势必会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童谣以儿童的视角反映世界,以儿童的口吻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我校开发“传唱童谣”校本课程,组织学生传、记、唱优秀传统童谣,创编新童谣,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传唱童谣,耕耘心田,”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学生在琅琅的唱童谣、诵童谣声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行的熏陶,发展了语言,丰富了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在回忆中念童谣,从中了解编写童谣的技巧。2.让学生在回忆中想象,在想象中编写童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一、念、背童谣1.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有人说,童谣是童年的歌,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是啊,在妈妈的怀抱中,在外婆的摇篮里,在我们的校园中,美丽的童谣伴随着我们成长。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背的童谣多,怎么样?2.师先念童谣,而后学生念童谣。3.师谈话过渡:真棒!同学们记住的童谣可真多,可见大家都很喜欢童谣。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吗?4.学生说自己喜欢童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童谣能够外化为美的形象,又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实质,激发自由想象,是美术教学渗透德育的一种媒介。基于童谣的美术课德育渗透模式,是以童谣为载体,在悟童谣、画童画、品童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的操作模式。具体操作程序包括:诵读童谣、理解童谣、构思绘画、指导技法、欣赏评价、交流感悟。在实施基于童谣的美术课德育渗透模式时应遵循德育目标的隐匿化、童谣选材的生活化、绘画创作的自由化、审美过程的情感化原则。  相似文献   

14.
汤樱 《考试周刊》2014,(13):190
人之初,听的是童谣,唱的是童谣。一首首内容浅显、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童谣,既富生活情趣,又富教育意义,对婴幼儿阶段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性格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启迪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孩子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和阅读特点的童谣作品,是必要而且必需的。幼儿园要让孩子说童谣、唱童谣,让孩子在童谣声中成长。  相似文献   

15.
新童谣,顾名思义,似乎是与旧童谣分别开来的,但近几年流行的一系列创、编、诵、唱、演活动才恰恰是新童谣命名的由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童谣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区别于传统的、旧的童谣而言  相似文献   

16.
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是发挥童谣中的德育因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环境创设,让学生在童谣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认知,养成道德行为。其具体策略包括:通过选择合适童谣寻找德育渗透点,通过丰富童谣形式优化德育渗透途径,融童谣于生活从而扩大德育渗透范围,记童谣于心间从而加强德育渗透实效。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潜隐性、广泛性、灵活性和持久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方言是一种乡土文化,方言童谣是切适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展方言童谣教学以传承传统文化十分必要。以中班童谣教学《茶口粉干》为例,从精选创编童谣内容、整合融合核心价值、崇尚创新学习策略三方面入手,具体阐述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让童谣学习富有趣味,真正成为幼儿童年的温馨记忆。  相似文献   

18.
<正>童谣是歌谣的一种。童谣的形式都很简短,音节和谐,易读上口。童谣的内容富于诙谐幽默,而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童谣的内容直接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发自于自然,因此其内容浅显、意义明了。由于童谣通俗易懂,充满了趣味性,易于被孩子们接受和喜欢。童谣的语音本身很活泼,有韵律,容易激发人的想象。学习童谣能够培养学生的气质和性格,增强他们的人格操守。因此,老师应该组织起学生搜集童谣、诵读童谣,师生共创健康的童谣,让童谣走进孩子们的心田,滋润着孩子们,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的德育重灌输,脱离实际生活,而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生活。现在学生当中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校园童谣。校园德育童谣因具有生活性、可传唱性、内容广泛性、体裁多样性等特点,成为学生品德与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载体。基于现实生活的德育童谣内容应包括文明礼貌、安全自护、诚实守信、勤奋守纪、劳动卫生、尊老爱幼、爱国爱校、心理健康等,学校可采用多种途径组织学唱童谣、创编童谣、传诵童瑶、征集童谣、汇编童谣,以确保学校童谣的有效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童谣是儿歌的一种,根植于本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童谣对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情操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童谣,引导学生进行趣味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变着花样诵读,让学生沉浸在童谣的世界里,体会童谣特有的趣味。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对不同的童谣进行不同形式的创编,或与教师、同学合编童谣,或在原童谣基础上进行合理续编,或展开想象大胆创编。这能让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都得以提升,同时使其获得乐趣与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