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全新背景下,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德育理念、德育模式、德育途径和德育内容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德育理念、德育模式、德育内容和德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核心和灵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分析高校德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高校德育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核心和灵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分析高校德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高校德育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一、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高校德育的现状1.高校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著。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人才竞争逐步成…  相似文献   

5.
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从定义“德育日历”的内涵入手,通过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元素,探讨了以“德育日历”为载体的高校德育模式的实施路径,在此基础上,以清明节为例,具体设计、演绎了“德育日历”的实施过程,以传统节日文化的形式赋予了高校德育新的内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邵艳 《文教资料》2011,(1):148-149
现代大学生需要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生命关怀的缺失包括:高校德育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导致生命关怀的缺失:高校德育内容单一、抽象和封闭忽视生命教育:高校德育模式由“知识性德育+日常性德育”组成漠视生命关怀教育;高校德育的方法过于简单没有发挥道德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要实现高校德育生命关怀,我们必须坚持“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统一: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主体的现代德育的内容体系:改进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生命关怀教育;构建生命关怀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7.
孝道是中华民族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一直遵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又是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当代高校德育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传统孝道在新时期的德育内涵,充分认识传统孝道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将“孝”引入大学生德育,切实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芦丽君 《江苏高教》2006,(4):133-13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德育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紧紧把握这个核心,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高校德育观念、内容和过程的一系列转变,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般是指我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道德思想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精神、情感和礼仪的总和。中华传统美德与高校德育有关的内容由内到外归纳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大学生品德修养要以传统美德为红线,体现高校德育的民族性;以品德教育为主体,体现高校德育的时代性;以师德修养为前提,体现高校德育的典范性。  相似文献   

10.
德育课程建设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哲思理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不同的路径经验,“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路,决定了双方在高等教育德育课程设置上的分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把教化功能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了知性与德性的完美融合。这种传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逐渐式微,最终导致传统文化德育职能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缺失。进入新时代,高校面对德育存在的种种困境,应重回“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实现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构建课程德育体系,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德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不仅为当前的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丰富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新内容。高校德育工作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树立并贯彻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发展为高校德育带来了诸多桃战,实现德育理念的视角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高校德育的目标转换--从“天上”回到“人间”。这并非放弃“天上”的德育理想,而是要在完成低层次德育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向高层次的目标前进。要优化教育内容的序列,注意德育目标的渐进性,使德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进学生。二、高校德育方法的转换--从“灌输”走向“对话”。传统的德育往往将学生作为“美德之袋”进行德育的注入,这种方法依靠权力和权威,居高临下,不允许学生选择和怀疑,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平等与对…  相似文献   

13.
高校大学生自杀、伤人事件的频繁发生,昭示我们反思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德育理念,把生命教育作为其重要内容。生命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德育内容、方式和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努力构建一个生命化的“大德育系统”。  相似文献   

14.
高校主体性德育是与传统"灌输式"德育相对应的新型德育理论与方法,其实施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七大精神有关高校德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需要观念的变革、目标的科学定位、内容的深化、方法的突破及队伍的建设与之相适应,这也是深化高校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 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德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不仅为当前的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丰富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新内容。高校德育工作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树立并贯彻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高校生活德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玉珍 《教育探索》2008,(11):114-115
造成高校德育低效的原因,主要是德育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脱离。基于高校德育的现状,主要应从德育“内容实起来”、德育“形式新起来”、德育“过程活起来”、德育“手段多起来”和德育“周边环境净化起来”等方面构建高校新型德育观,使德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8.
“化”育美德是中国传统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道德教育的地位、内容、方法和机制上均有其鲜明特色。借鉴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创新运用“化”育美德的育德方法,对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主体性德育是与传统"灌输式"德育相对应的新型德育理论与方法,其实施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七大精神有关高校德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需要观念的变革、目标的科学定位、内容的深化、方法的突破及队伍的建设与之相适应,这也是深化高校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张红 《贵州教育》2011,(12):7-8
德育,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今天,我们的德育体系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德育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