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明代自嘉靖迄崇祯前的词论,是明代词学思想的真正代表。本文认为:明词中衰确是事实,但明词中衰的原因既非源于制举炽盛,亦非源于《草堂诗馀》盛行,而是戏曲勃兴的结果;明词创作上的衰微并不能演绎出明人卑视词体的结论,从总体上讲,明人并不卑视词体,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了尊体的努力;明人在词学审美理想上崇情尚俗,在词学价值功能上轻教化而重感人。明代的词学思想在中国词学思想史上是别具一格的。  相似文献   

2.
李慈铭词学思想与创作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慈铭是晚清著名学者,也是同治时期颇具风骨的词家.李慈铭的词学批评涉及到清代词学中一些核心论题:其一为清代词学的南北宋之争,他推崇唐五代北宋词,对南宋词人,尤其是姜夔颇多批评,并直接影响到胡适<词选>的论词观念;其二是对词人性情与学养关系的讨论,在清代词学批评中,浙西词派重视格调之醇雅,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胸襟学养,但却忽视性情之抒写,纳兰性德、郭麐等虽倡导性灵,但却忽略学养,各有偏至.因此,李慈铭提出根植学养与独抒性情的结合具有重要的词学意义.他的创作实践了其论词主情、独抒性灵的思想,或写漂泊之苦,或咏家园之思,或感慨时事,均能将胸襟与识见、性情与学养完美结合,颇具风骨.因此,对李慈铭的词学思想与创作进行探讨,对学界更为细微地观察晚清词坛创作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沂孙是南宋末年的词学名家,其创作对后世词学尤其清代词学产生重大影响。清中叶常州词派的陈廷焯、周济、张惠言等对其推崇备至,而同为清朝著名词论家王国维在其评词专著《人间词话》中却点出其词之风骨与境界远在文山之下。看似极力贬低其实未然,试将二者之词学思想及创作实践相比较,探索王国维对王沂孙真实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明代风行一时的词学选本《草堂诗余》传至有清却湮没不彰,学界一般认为这是清代浙西词派崇雅鄙俗词学思想致使的,而事实绝非如此简单。《草堂诗余》是应征歌之需产生的歌本,与话本说唱文学有密切的互动关系。《草堂诗余》清代不传与清代对说话艺术的禁毁及话本小说艺术形式的新变、传播方式的改变等皆有重要之联系,是一种文化合力推动下所形成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5.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为总结一代词章而《词源》。在论中,他推崇白石,力倡雅正,标举清空。“雅正”是张炎论词的基本原则,“清空”则是他论词的理想境界、最高的美学要求。形成于康熙前期的浙西词派,以及嘉庆年间由浙西词派衍变的常州词派,其二的词学理论虽和张炎主雅正、清空的理论一脉相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理论却不尽相同。由此,可以说《词源》代表了词论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明、清人对属相同对象的明词的不同反应得出“词亡于明”之亡与评判者的观念相关,进而深入到历史语境当中厘定出使明词亡掉的三观念: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浙西词派的“醇雅”、常州词派之“寄托”。并对当今的明词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7.
王初桐词论《小嫏嬛词话》集中反映了王氏对浙西词派词学观的继承,然而它更大的价值在于体现了王初桐对浙派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包括词以“自然”为宗,求“雅”亦重“情”,尊南亦重北,标立“第三派”的同时亦兼重婉约与豪放,对浙派圭臬《词综》《词律》的修订校勘。同时,王初桐在词论中表现出浙西、常州二派合流的思想倾向,对后世词话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人间词话》受传统词学影响,前人已有研究,而所受影响多大,有哪些方面,与晚清主流词派常州词派关系如何,尚缺少深入细致的梳理。通过对《人间词话》引用情况逐条考辨,发现《人间词话》征引常州词派词论达42则73例,占《人间词话》篇幅近三分之一,这充分说明《人间词话》最重要的古代词学渊源即常州词派。而且,在征引常州词派诸家词论的排序上,可以发现前五名的顺序依次是周济、陈廷焯、刘熙载、谭献、冯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和修正了前人的某些认识。尤其是周济与陈廷焯,在词人批评与词学体系的创作论、鉴赏论、发展论方面,对王国维词学体系的建构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明代词坛,既无著名的词人,亦无深刻的词论,可以说是词风日下,一蹶不振。面清初的词坛,却有一个小小的复兴局面,相继出现了阳羡、浙西、常州等几个词的流派。因鉴于明代词的拟古僵化、粗率浅陋的通病,他们的目光就转向了词的创作最为辉煌的宋代。这几个词派中,只有较后的常州派,在词的理论上有所建  相似文献   

10.
明词以“寄言于闺闼”“无当雅言”的创作实况受到诟病,《草堂诗余》的流布及词的曲化倾向被看作明词衰蔽的动因,这是以丈人雅词的审美观加以衡量,若从词的体本性而言,明词恰恰反映了词由乐而,历俗而雅发展过程中的反拨,重扬了词合乐而作,应歌娱宾的体功用,在整个词学发展史中形成了小股的回溯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明代曲的兴盛,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宽松,享乐主义的盛行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爱国词人谢章铤的词与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章铤是近代重要词人和词论家。他的词以成丰末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激昂慷慨,接近刘家谋;后期离奇惝,缠绵恺恻。全国主义精神贯穿整部《酒边词》。谢章铤论词一主性情.二重视闵词的评论。他折衷常州、浙西二派,认为词应有寄托而不废清空;清空而有性情还是好词。他的《词话》及续篇以闵人立目的占总条数1/4,而论道光以来闽词人又占其中1/2。咸丰间章铤组织的聚红词榭,前后参与者16人,刊行诗词集4种,是近代重要的爱国词社。谢章铤在近代闽词发展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 陈廷焯(1853——1892),字亦峰,江苏丹徒人。早年读浙西词派朱彝尊《词综》,选《云韶集》二十六卷。后改宗常州词派,选《词则》四集二十四卷,并著《白雨斋词话》八卷与之相辅而行。书中发挥常州派论词理论,要求词应该是健康严肃的思想感情和优美婉约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对词的创作和理论探讨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提出词艺风格上的“沉郁”说。  相似文献   

13.
明代前中期著名词人陈铎、张綖等人的词学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反思《草堂诗余》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陈铎等人在创作实践中对《草堂诗余》的学习经历了由唱和、模仿到有所突破的过程;在词学观念上,对《草堂诗余》的批评经历了由推崇到反思、由具体实践到理论提升的过程;陈铎等人的词学活动反过来又促进了《草堂诗余》在明代的进一步传播和繁荣。《草堂诗余》的传播接受与明代前中期词学演进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词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成果的不断成熟和丰富,是标志清词中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张惠言的《词选》和《词选序》作为常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反映了这一词派的基本词学思想和主要理论观点.尤其是《词选序》,在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上,在为词尊体、词的评价标准及作词和论词方法等问题上,明确阐述了常州派的主张;而且,较之此前的词学理论有明显的突破和创新,为整个词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同时,《词选》和《词选序》,在当时还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补救清代词坛上的阳羡派和浙西派之失,进而纠正整个词风,也具有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花间词》与《草堂诗余》在明代广为流传,清初依然是文人作词所取法的对象。纳兰性德对"花间草堂"的继承与创新,使得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他的文学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正是阳羡派渐趋衰落,浙西派还未形成鼎盛局面的时期,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应该成为继陈维崧之后的词坛盟主。  相似文献   

16.
谢章铤为晚清闽中著名词学家,著录有近20万字的《赌棋山庄词话》。在其汉宋合一、经世致用等经学思想的影响下,其词学思想亦在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之间求取自身的价值,表现为对浙西、常州二派的折取,并将词史概念再一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及在词话撰写中考订词律、词韵等。  相似文献   

17.
吴世昌先生对近代词学进行了系统的“清算”,坚决反对张惠言开启的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理论,对常州词派之外的刘熙载、王国维的词学观也进行了“清算”,但不是全盘否定。吴先生以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立场求真求美,重视词的原生态,强调词体“俚俗”之“本色”。他以求异思维论词,敢于质疑权威,表现出独立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8.
清代常州派与宋代词评家在词学理论、词评视角和创作主体与词评主体的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宋代词评家将词评放开在整个文化背景上看词的优势与不足,清代常州派词评家将词评放到与宋比较的格局中而论词;宋代词评伴随创作而展开,清代词评则与浙西派比照中来进行;宋代词评是先作者后评论,主张创作先行;清代是先学者后创作,创作往往是主张的演义。  相似文献   

19.
以广西临桂词人为主的临桂词派主盟晚清词坛,临桂人王鹏运、况周颐作为词派领袖,标举“重拙大”之旨,建构《蕙风词话》词学理论体系,奠定临桂词派的创作成就和理论建树基础,形成在晚清词坛上与浙西词派、常州词派三足鼎立之势,并对浙派常派不断超越与创新,对词坛产生重要影响,确立其在词学史,尤其是晚清词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乾隆中后期,王昶将“格调派”诗歌理论融入“浙派”词学理论当中,强调词的“醇雅”风格,淡化朱彝尊、厉鹗词学中的“骚雅”精神;强调人品对词品的影响,淡化遭际境遇对词人创作的影响。他的理论,体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和审美情趣,偏离了厉鹗词学抒写寒士悲情的基本特色,将“浙派”词学带到更加注重形式的道路上,是“浙西词派”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