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应该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数学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上,并且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一起组成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令人耳目一新,这必将对我国今后的数学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保护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莉 《陕西教育》2004,(9):42-42
在数学课程中,如何认识并处理好数学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愈来愈成为构建21世纪数学新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数学课程改革中,除了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外,相应地数学课程目标内容、数学学习评价目标等等,都相应地做了改革。首先在数学课程目标中强调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数学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数学的过程再不是令学生生畏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的数学发展,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数学观念、  相似文献   

4.
陶训玲 《教育》2022,(14):53-55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5.
刘莉 《湖北教育》2003,(13):54-55
《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课程目标,这是对数学课程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基本界定。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落实数学课程目标,凭着对课程改革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赛 《教学与管理》2012,(29):45-46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基",即: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可见数学活动经验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真正做一个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开发者、促进者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两个课例,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论述充分确立了学生在数学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清晰地阐明了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即数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适应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数学课程四大目标之一。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论述充分确立了学生在数学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清晰地阐明了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即数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适应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结构是指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数学科学内部各类知识进行组织和编排后形成的结构体系。数学课程结构包括数学课程内容及其选取、编排顺序、呈现方式,它们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力发展、学习方式转变、科学数学观形成等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必须读懂数学课程结构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数学课程结构整体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安明 《成才之路》2010,(13):32-3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培养:一、初步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够初…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应该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呢?下面笔者就谈谈执教小学数学教多年来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促使学生在对数学  相似文献   

19.
陈元云 《山东教育》2012,(Z5):78-8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重视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从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情况看,数学建模已成为中学数学学习的必须目标;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看,数学建模既是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学好数学建模,能够  相似文献   

20.
李巧云 《成才之路》2009,(11):25-2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