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丽萍 《现代语文》2006,(7):105-106
自从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以来,"农民工"这个新词语频繁亮相报刊、电视等媒介.并且,有时"农民工"与产生更早的新词"民工"·互不相让,像中央台"今日说法"栏目2004年12月30日播出<为了64个农民工>时,对"到城市打工的农民"这一群体使用了三种称谓--农民工、民工、工人.  相似文献   

2.
钟洪亮  张丽丽 《考试周刊》2008,(18):198-199
随着社会时农民工的全方面关注,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接受公平教育,创建和谐社会也是所有人的期待.本文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对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做了描述,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期待每个孩子都能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享受阳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的新发展,农民工群体也随之产生分化,继进城打工的民工潮之后,我国当代社会出现了新的民工回流创业潮,这是一种以农民工为创业主体的工业化、企业化行为,它的发生有着当前时期特殊的动因,表现出和城市大工业发展不同的特征,这一部分创业民工也有着明显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印记,更重要的是,民工回流创业行为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对该行为的研究也可能成为我国制定农村发展政策、基层产业指导策略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卢展工对在外务工的河南人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这些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以自己的点滴行动充分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处于城市"信息孤岛"上的农民工也可以通过订阅手机报的形式参与信息的获取和反馈。文章从大众传播学角度分析手机报已具备大众传媒的属性,并且从农民工角度分析手机报与其他媒介相比所具有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发挥手机报作为大众媒介的职能和作用,建立起农民工和大众传播媒介间的良性互动,并试图设计一项以农民工为目标受众和目标客户的手机报套餐。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会上,称赞那些在外务工的人员为"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以自己的点滴行动,充分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我不是河南人,但却与河南这片土地、与河南人有很多情缘. 1973年,我在晋南的绛县插队4年多之后,被抽调到县文化馆做临时的"调干".  相似文献   

8.
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就业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会在部分人群中滋生“读书无用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走进车间、农村,从基层干起,他们不嫌脏和累,与农民工同工同酬同吃住。这一现象被人戏称为“民工化就业”。  相似文献   

9.
新的世纪,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信息交互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为新世纪产业工人的主力——新生代农民工,其媒介素养的水平关系到他们是否可以顺利融入城市社会,从而进一步获得社会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作为中国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新生代农民工却是易于被时代和社会忽略的,徘徊在主流文化的边缘。河南是一个劳动人口流动大省,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对河南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河南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语境下宏观的抽象词语,还是河南省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生动的微观生活。而且,正是这么多人的微观生活书写着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史,有载入史册的,也有隐于行间的。不管怎样,这些不应成为"盘点"中缺失的一环。这是我们本期杂志刊载这些"感言"的初衷。我们希望人们记住,"河南高等教育"是每个河南人的高等教育,它的发展需要每个人具体行动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一、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我们学校由于处于县城的入口处,又是一所新建立的学校,年轻富有朝气。所以,来我校就读的民工子女非常多。我所带的班级是建校招的第一批学生,仅从学生入学情况来看,我班44名学生,就有农民工子女36名。这些民工子女大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由于父母工作和生活相对不稳定,他们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1.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日常行为习惯。外来民工的孩子,大部分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不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两会”热点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民工进城后,许多民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由隔代亲人或其它亲属监管,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家庭教育成为空白,长期不同父母生活,许多孩子“情感饥饿”而产生厌学、逃学、辍学。因此,许多农民工把孩子从乡下接到城里,形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职业教育与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用工荒"现象的出现,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对象,而"尊严论"的热议引发了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尊严实现的思考.新生代农民工要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更好的胜任岗位需求,拥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职业教育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更有尊严的生活.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现状与职业诉求、尊严实现的具体标志入手,分析了职业教育与新生代农民工尊严实现的关系,进而阐明了职业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尊严实现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影视界涌现出了不少与河南人相关的影视作品,其中不乏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在此类影片中,有一部分作品涉及到河南人负面的形象,这些影视剧的热播,使河南人的负面形象在有意或无意中被放大。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河南,渐渐就成为了落后、造假、坑蒙拐骗的代名词。鉴于此,如何塑造河南人自身形象,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2003年起,发达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2010年这一问题更严重,部分企业整年工人紧缺.2011年初,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出现了争抢民工的独特现象.本文认为,"民工荒"问题将会长期存在,由季节性变为长年性.因为民工群体不断发展分化,随着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发展分化,传统意义上的民工越来越少,甚至消失;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却较小,尤其是加工贸易类没有明显减少,导致对民工的刚性需求,出现供求矛盾.民工分化是个长期过程,企业与政府都要充分认识到其正负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用工多样化,从根本上解决民工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分包转包是公路建设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包转包是公路建设久治不愈的顽疾,也是公路建设中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主要原因,民工与施工单位直接的雇用和被雇用关系,是公路建设从源头上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会上,称赞那些在外务工的人员为“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以自己的点滴行动,充分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外来农民工子女在上海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的适应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与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相比,就读于上海公办学校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能够更好地与学校和社会相适应,他们在上海公办学校中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充分接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指出上海公办学校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纳更多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是促进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较发达地区出现了农民涌入城镇务工现象,形成了一股民工流。相应的,对于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的探究也提上日程。正确应用新型发展观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是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影视界涌现出了不少与河南人相关的影视作品,其中不乏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在此类影片中,有一部分作品涉及到河南人负面的形象,这些影视剧的热播,使河南人的负面形象在有意或无意中被放大。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河南,渐渐就成为了落后、造假、坑蒙拐骗的代名词。鉴于此,如何塑造河南人自身形象,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