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目标:1.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三种数学模型。2.能够应用本节建构的植树问题的数模,以及探寻到的"一一对应"的规律,针对实际情形灵活解决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提出学问题1.师:同学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植树问题,看看植树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性与能力: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感悟、掌握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本节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体验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渗透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及策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并在数学上能有所发展。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尝试探索、实验、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118页。教学重点: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学间隔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植树问题”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变化的规律。(3)使学生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过程性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4)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使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能利用实物操作或画线段图的方法,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抽取数学模型。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泡沫条、小树模型、尺子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1.猜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知识性与能力: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感悟、掌握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大胆猜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法进行验证,进而产生矛盾冲突,学生很自然地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植树问题的研究了解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理解和掌握在不同情况下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2.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渗透一一对应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灵活...  相似文献   

9.
"植树问题"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全长与间距、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究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呼伦贝尔市第七届教学能手竞赛中,有六位教师执教该课,教师通过学生的手指数和空隙数让学生初步构建了"植树问题"的模型;再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形成公式;最后通过解决重点问题夯实"植树问题"的模型,成效明显。另外,通过变式问题的设计和三种植树方法地比较,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有效渗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建模及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107页。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探索"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情况,理解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与变化规律。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观察、比较、发现、概括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感悟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教学过程】一、认识生活中的间隔现象1.借助手,理解间隔的含义通过捉迷藏的游戏引入间隔的含义。(间隔: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设计意图:通过捉迷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间隔的含义,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植树”的路线一般分为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和环形线路上的植树问题。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1)两端都要栽。(2)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3)两端都不栽。本课教学旨在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8耀49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以及类似现象的规律。2.经历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个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规律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  相似文献   

14.
活动内容:探索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并用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活动目标:(1)探索出三类不同的植树方法;(2)概括出三类种法中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3)根据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106页的内容“植树问题”教学案为例,让学生选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找到三种植树情况的计算方法,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效的题组可以通过结构变化、层次变化、背景变化、条件变化引导学生的认知走向深入的集中区,通过比较、类比、分析、迁移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促使学生有效地加深对某一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何晶 《湖北教育》2024,(2):73-74
<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展开教学,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提炼、概括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做具体阐释。“植树问题”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探索并总结“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教学难点是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117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相似文献   

18.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路线植树,这条路线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研究间距、间隔数、植树棵数、总长度这四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植树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课改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将植树问题编人数学广角,该问题是四年级下册一个教学难点,目的是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近年来笔者对植树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并在教学中进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回到原来     
正【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求原来有多少"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重要内容,例题进一步教学有关"两个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的问题解决。例6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已知"去掉部分"和"剩余部分",求"原来数"要用加法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参与、动态感悟为基础,联系以前总数和部分数的关系,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数量关系,能够准确解决实际问题。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部分数和总数"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浙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2页。【教学目标】1.理解"乘减"运算的意义,掌握"乘减"计算的方法。2.沟通"乘减"与"乘加"的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抽象性、概括性。3.让学生在经历用"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乘减"的意义;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