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考在即,阅读测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考场上,学生见到文章,阅读几遍,似懂非懂。再审阅读题,依然搞不明白,于是胡写一气。其表面现象是读不懂文意,不会审题,其实质是不能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能力不强。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点?我以为,让学生了解“起承转合”的写作章法很有必要。周京华在《起承转合拾级而上———谈记叙文的成文技巧》一文中说:“元代范椁说的‘起、承、转、合’四字,是古典诗词的章法,但它有如事件的变换无穷,符合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曲径通幽;有如情感的起伏不定,吻合情感的蕴含、萌动、显露、升华,错落有致。………  相似文献   

2.
一、对“起、承、转、合”章法理论的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写作学关于写作原理的最高成就应该是关于文章章法的“起、承、转、合”的模型理论。“起、承、转、合”能够给学写文章的人提供一个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的文本内容结构的思维操作模型。“起、承、转、合”的思维模型,最先形成于汉语诗歌的韵脚格律中:第一、二、四句协韵,第三句不协韵。后来作为绝句写作的内容、情感的基本逻辑:第一、二、四句渲染某种基本情调、意思,第三句则宕开一笔,转向另外的情调、意思。这样,强化、渲染那种基础的情调、意思,而第三句则反衬了作品的基础情调、意…  相似文献   

3.
杨春生 《学语文》2004,(1):30-31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而古典诗歌由于特定的章法和韵律要求,尤其讲求凝练,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甚至到了“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这种艺术追求使我国古典诗歌蕴藏着特殊的魅力,也对欣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探幽发微,领悟其情感主旨,分析结构特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1、利用近体诗歌“起—承—转—合”的逻辑结构特点,较快地把握其情感主旨。“起”一般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等,是交代部分,“承”是紧承上文内容申述,“转”则转入抒情或议论,“合”是结语,归结全诗主旨。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  相似文献   

4.
文有章法,诗也有章法。所谓章法,即诗文的组织结构。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因此,懂得一点近代诗的章法,有利于提高近代诗的阅读欣赏能力。元代人曾把近代诗的章法概括为四个字:起、承、转、合。起,就是开端;承,就是承接;转,就是转折;合,就是收合、收束。绝句一般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为合。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人创作过程中的布局谋篇,虽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也有一种“章法”。这就是元代范椁说的:“起、承、转、合。”所谓“起”,即开始;“承”,即承接;“转”,即转写;“合”,即收合。譬如律诗,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绝句则是首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末句为“合”。律诗如杜甫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6.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术语。“起”,开端;“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全文。‘峻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语文教学的起承转合,有人认为“起——明示目标,形成学生思维焦点;承——围绕目标,感知、理解、延伸、发展;转——强化双基,学生达成深化目标;合——智能糅合,由课堂辐射社会”。  相似文献   

7.
刘其芝 《现代语文》2010,(3):144-146
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的术语。“起”即开头;“承”是承接开头加以申述;“转”乃转折,或从另一方面立论,或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合”就是圆合全文。  相似文献   

8.
“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僻海》)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文无定法。但按作文类型分,是有各自的“章法”的,即有规律可循的。纵观种种议论文,其大致“样式”还是有的,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我姑且把古人作文的构思方法借用过来,归结为“起”、“承”、“转”、“合”。引叙提供的原材料为议论文之“起”;对原材料进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开滦二中张晓虎教师回答:“起承转合”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简单说,“起”就是开端,即文章的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即说明事件的过程;“转”是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合”则是对该事件的评论,是结尾.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到行文严谨、事理清晰、浑然一体的作用.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首尾呼应;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起承转合是古人提出的创作思路和诗体结构,非常科学完美.推而论之,课堂教学亦如写诗,教学程序、教学阶段、教学步骤等的设计也可以像作诗一样去建构规划,使它变得科学严密,并极具诗情画意.本文仅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为例,说明在地理教学中把握起承转合、打造诗意课堂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1.
起承转合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议论文的一种基本结构方式:“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高中生写作议论文时,应该特别注意学习这种基本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12.
“起承转合”原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开头,是发端;“承”是事件过程,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变化,换个角度立论;“合”是对事件的总结,结束全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若能将每一课时作为一个整体,巧用“起承转合”技巧,“导”、“演”好每一环节,定能优化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3.
考测点导航记叙文是叙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来表达一定主题的文章。要求学生写记叙文要看清题目,明确写作内容;主题要明确,立意要新;材料新颖、真实;合理地组织材料,巧妙地安排结构;善于描写。写记叙文是对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一种基本训练。典型题点击一、有人说,花季少年爱做“梦”。其实,梦既可以是一种理想或追求,也可以是对生活的思考与希望……“梦”中有“我”及与“我”相关的人和事……人人都盼望“梦”在“那一天”能成真。请以“我最盼望的那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内容积极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讲究起、承、转、合。所谓“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展开;“转”,就是从另外的角度切入;“合”,就是合拢。  相似文献   

15.
<正>"起、承、转、合"是诗词创作的章法艺术."起"是开头;"承"是过程;"转"是变化;"合"是收尾.把"起承转合"的艺术借用在数学课堂慢教育设计层面,则可诠释为:起课、承课、转课、合课的艺术.这里的"起课"是指情境建设要计白当黑;"承课"是指问题构造要以一当十;"转课"是指变式思维要触类旁通;"合课"是指联结内化要通体相关.唯有遵循"起承转合"的思想艺术设计数学慢教育教学,让学生在亲历"为何体验,体验为何"中获得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符合规范的记叙文,是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一些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一、记叙文的文体要求阐释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其特点是,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  相似文献   

17.
【缘起】 所谓“波澜”,是指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有波有澜。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起伏错落,一波三折,牵引读者紧张的情绪,以吸引读者。写记叙文波澜的技巧有很多:如悬念、误会、巧合、抑扬、断续、张弛、离合、突转、跌宕等手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作文课上,我强调让学生学用这种写作技法,可这些纸上谈兵的实用技法,学生又能掌握多少呢。我怀疑着,学生也一头雾水,学生苦叹到:你叫我们怎么写呀?  相似文献   

18.
自本期起,我们将陆续刊发教材中有关“看图学文”、“科学常识文章”、“古诗”及“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六大类课文的备课指导文章,分析教材特点,提出教学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记叙文写作,既可以侧重写人,也可以侧重写事,侧重写人的即写人记叙文。写人记叙文中,事件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凸显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具体的写人记叙文中,要引导学生从"四个特定"方面去构设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一、特定的环境营造氛围在记叙文写作中,环境描写往往能营造一定的氛围,特定的环境描写还带有特殊的含义,使得人物  相似文献   

20.
古人写诗,尤其是作格律诗,遵循的基本章法是起承转合。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下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格律诗中,绝句有四句,按顺序依次为起、承、转、合;律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组,也就是一联。前两句是首联,称为起句,三四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