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准社会交往是受众对大众媒介人物十分常见的心理活动,是大众媒介传媒效果的重要心理机制。本文编制了测量受众准社会交往的李克特量表和顾特曼量表,并以杭州市老年人和外来务工者为对象,进行了准社会交往测量,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2.
马燕 《东南传播》2014,(11):18-19
以微博为代表的虚拟社交应用已经成为受众与媒介人物产生准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以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按照经典的"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传播效果层次研究模型,分析青年群体虚拟社交行为的传播效果。结果显示,受众对媒介人物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容易造成"晕轮效应",但准社会交往关系依然比较脆弱。对青年群体而言,只有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才能保障健康的准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青少年明星崇拜作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媒介制造的明星成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首选,追星已成普遍现象,偏执追星是一种病理性准社会交往.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对病理性准社会交往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朱秀凌 《新闻界》2014,(4):45-49
准社会交往是西方受众研究的重要内容,该领域研究对改进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依恋理论是研究受众与电视人物准社会交往的一种人际关系理论。相比以往的准社会交往研究多是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576名未成年人的调查发现:在电视媒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依然最大,其次为同伴,电视人物的影响相对有限;未成年人的不同依恋类型可以预测收视目的;收视时间越长,准社会交往越强烈;安全型依恋的未成年人,准社会交往程度较非安全型高。  相似文献   

5.
马燕 《传媒》2014,(23)
以微博为代表的虚拟社交应用已成为受众与媒介人物产生准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按照经典的"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传播效果层次研究模型,分析青年群体虚拟社交行为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准社会交往行为会让人变得更孤独吗?本文研究准社会交往、媒介依赖如何对孤独感产生影响.采集并分析微软小冰用户数据(N=2886)的结果显示: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在准社会交往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社交机器人用户的准社会交往程度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均是负向影响,但通过媒介依赖路径后的效应是显著正向影响,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遮掩效应显著,即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会对社交机器人产生媒介依赖,而这种媒介依赖会加深用户的孤独感.研究者认为,尽管准社会交往普遍存在于人的媒介使用中,但它可能并不是"原子化的个体"减少孤独感的有效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对准社会交往的概念、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目前关于准社会交往尚未形成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对准社会交往与准社会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混用;社会交往对传播效果影响广泛;准社会交往会受到孤独、吸引、媒介需求以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最后研究认为,准社会交往对于预测娱乐教育节目的传播效果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程博 《东南传播》2022,(1):111-114
在这个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名的时代,准社会互动和准社会关系愈发频繁地被用于解释广泛的媒体曝光现象,并探讨媒介人物以及媒介用户的特征同准社会交往的关系,以及由准社会现象中介或影响的效果.相比于现有研究对准社会交往外延的拓展,本文更倾向于以一种元视角探析准社会现象的非互惠本质,并认为新媒体为名人所带来的同粉丝的积极互动,不过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方准社会交往研究的整理和分析,认为目前的实证研究均是关注准社会关系;准社会关系是认知、态度、行为从低到高的线性发展;可以构建适用于不同媒介、节目类型和媒介人物的准社会关系量表。  相似文献   

10.
研究回顾:作为传媒现象的准社会交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章洁  方建移 《新闻界》2009,(2):19-21
本文首先介绍了准社会交往研究的心理学缘起,解释准社会交往的"缺陷"论和"通用范式"论,然后对准社会交往作为传媒现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