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祝彦 《青年记者》2010,(14):4-5
领导“重要讲话”.这种称谓有点莫名其妙.但是.我们怎么就已经习惯了这种“莫名其妙”?难道我们的政治生活中需要这样“莫名其妙”不健康的东西吗?  相似文献   

2.
方成 《出版参考》2011,(2):40-40
看上去像60岁,听说话像50岁,身体硬朗,童心未泯,这是外人眼中的我。有人问:“方老,您都90高龄了,还成天一副乐呵呵的样子,难道就没有烦心事吗?”我笑。“烦心事来了,你何不幽它一默?”  相似文献   

3.
高梅 《声屏世界》2009,(6):12-13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开始于全球“金融危机”寒潮中,而温总理的“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的感人话语驱散了人们身上的寒意。人们从广播和电视中看到了“比黄金更可贵的信心”,也看到了以往“两会”报道中不曾看到的亮点。从以下的文章中,你能找到刚刚过去的记忆吗?  相似文献   

4.
向贤彪 《军事记者》2002,(11):59-60
读《刘墉文集》,看到“三个筛子”的故事,原文照录———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第一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还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再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并…  相似文献   

5.
浮躁———书刊错讹之渊薮任火或许,没有什么比书刊中出现错讹更令编辑感到尴尬的了。错讹,是印在编辑脸上刮不掉的伤疤!也或许,没有什么比书刊中出现错讹更令编辑感到心安理得的了———不是有句话叫做“无错不成书”吗?此言善哉!天下哪有不出错的书呢?尴尬是自尊...  相似文献   

6.
和朋友一起逛街,去超市购物,去公园散步,步行去上学,坐地铁去上班,这样的生活你觉得幸福吗?人类真的登上过月球吗?假如有人告诉你,恐龙从来没有出现在地球上,世界上并不存在科学或是文学,我们也不需要这些东西,你会相信他吗?你知道什么人被称为“被剥夺了洗澡和理发权利的人”吗?当有人从你身边经过,只是因为他穿了长外套,你会紧张吗?你会认为他将随时掏出自动武器向你射击吗?你对陌生异性微笑过吗?你愿意他们看到你的笑容吗?这些问题似乎不值一提,无论回答“是”还是“不是”,回答的人大概都会在前面加上“当然”两个字。就像我们当然热爱和平,每个人当然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男女当然平等,每个人当然拥有恋爱的自由和信仰的自由,就像我们拥有逛街和吃冰激凌的自由一样简单。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我是一名司务长,工作之余,常写点宣扬身边好人好事的稿子。可有人议论说我写稿子是为名为利,不务正业、我不明白:难道当司务长就不能利用业余时间搞报道吗?56106部队王金城王金城同志:报纸是靠大家办的,’‘大家”就包括你我他,当然也包括司务长,司务长利用业余时间写稿本是件大好事,应受到鼓励和表扬。那么,为什么办了好事还被说成是“不务正业”呢?我不了解你的实际情况,只能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作些分析。先说主观方面。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有“业”和“余”之分。你的“业”是司务长,“余”是搞报…  相似文献   

8.
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之世界,就没有今日之人类,我觉得这句话不算是大话。然而文学的神圣性,在当今时代的语境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质疑。首先的质疑是世界上有没有道义?什么是道义?你说的那一套难道就是道义吗?  相似文献   

9.
杨晓东 《新闻知识》2005,(11):43-45
这个题目,是够荒唐的了。难道新闻摄影就不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2月,我在博客上看到一则署名“北方”的留言:“看你的博客,我有一个感觉,我觉得我是被你当作一个学生在教。你让自己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这样会让读你文章的人感觉到你是想保持自己与大家的距离。这不是写博客的最好姿态。就交流的彻底和真实程度而言,朋友之间要比师生间更充分。也许你已经习惯了如此的表达。但站在我的视角来看,我不喜欢你这样。想想,你真的像你所摆出的那个架子一样,对世间的事全都搞明白了吗?你真的无所不能了吗?我想不是吧?如果你想获得更多朋友支持,我建议你还是调整一下写文章的视角,不要老是俯视一切。”  相似文献   

11.
前妻     
我的第二次婚姻差不多弄得满城风雨。前后整整四个月,李速终于给我来了电话,我看到他的电话号码,心想李速你也有这一天。李速头一句话就是:“我实在是忍不住想问问你,听说你又离了?”我说怎么了,奇怪吗?他说有点奇怪,想想他又说,你这么折腾,你家难道没有人阻止你吗?我说你什么意思?他说我没什么意思,就是想问问你,看看你现在说话还正不正常,有没有精神病人的前期症状。  相似文献   

12.
田园 《今传媒》2006,(12X):57-57
做了驻站记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都称做“无冕之王”。既然记在人们心目中那么重要,也能为人民做点实事,为何不去做呢?  相似文献   

13.
我们保存什么?─—关于两个“永久性”之认识四川涪陵地区档案局罗力本栏编辑张历生我们应当保存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不成为问题,甚至可能会引起同行们的笑话。难道档案工作者还不知道我们自己应当保存什么吗?如早不加深究,人们会毫不犹豫他说我们不就是保存档案吗?然...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的诡辩论者欧布利德曾问同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它还存在吗?”同伴听了点点头,表示肯定。欧布利德接着便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么,你头上就有角了。”同伴竟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欧布利德的这个推理,可以整理如下: 凡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存在的东西, 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 所以,你头上有(存在)角。这个推理,从表面形式看并无破绽。但是,在  相似文献   

15.
说实话     
《康熙来了》的制作人詹仁雄结婚,小S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穿的西装也太丑了!新郎无比尴尬。客人却无比开心,因为小S替他们说了想说而不敢说的实话。小S问一个武打女明星:“你难道从来不刮腋毛?”她摸着“上流美”许纯美的皮草披肩问:这——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16.
提起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意义就是两个字——环保。但从形式上看。不外呼氢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不仅成本高,而且需要建无数个类似加油站的加氢站、充电站——麻烦。也就是说。除了环保.跟传统的燃料汽车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就不能发明一种即环保又不麻烦的汽车吗?能,如果发明一种类似“永动机”为动力的汽车不就解决了吗!我想。“液压汽车”一定能实现这个设想!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1998,(2)
论新闻倾向性何光新闻是有倾向性的———这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西方许多新闻学研究者曾经十分憎恶新闻倾向性,鼓吹所谓“纯客观新闻”,而现在,他们却又有人声称新闻客观性是“一个神话”,是“不存在的”云云。然而,什么是新闻的倾向性?这个倾向性是缘何而生的?...  相似文献   

18.
贺仁平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在基层搞新闻报道,时常听到不少报道员埋怨:“现在在军报上登一篇稿子真难啊!没有关系你就甭想,即使投的稿件再多也是白搭。”因此,不少报道员对在军报上稿信心不足。军报上稿果真这么难吗?非得有关系才成吗?我的经历对这一问题作了彻底的否定回答。今年“五一”前夕一天,我们部队政治部陈主任不经意地对我说:“小贺,今天报纸上有你一张照片。”于是,像往常一样,我立即找来当天的《人民军队》报,翻了个底朝天,竟看不到半点照片的影子。心想:难道是主任看错了?不会是《解放军报》?我随手打开《解放军报》,二版中间熟悉的训…  相似文献   

19.
柴静 《出版参考》2011,(2):13-14
某日下午5点,晚高峰还没来,我坐在副驾驶座上,车以每小时两公里的速度在北京中关村大街行驶,我转头问开车的陆化普:“你说中国城市很快要经历严重的整体性交通堵塞,难道这还不算吗?”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世界》2005,(9):61-61
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厅,东西又贵又难吃,桌上还爬着蟑螂,你会因为它很近很方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光临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