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斌 《新闻记者》2007,(12):88-90
今年9月,应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邀请,我随上海财经记者代表团前往德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行程虽然短暂,效率却非常高,代表团一行6人穿梭在法兰克福、波恩、柏林、汉堡和慕尼黑5大城市之间,顺利完成了对30个机构的登门拜访,这其中有一半是媒体单位。陪同代表团的是阿登纳基金会上海项目办事室主任Thomas Awe先生。中文名叫魏特茂.说快了和“为什么”有点音近,一位十分热情、友好和幽默的德国人。他在路上说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搞笑段子”:有个中国小女孩问他为什么叫“为什么”。他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叫“为什么”;反正叫魏特茂,不要问为什么。玩笑归玩笑,魏特茂先生还是常常令我们感受到德意志民族严谨的一面。所谓“走在钟表上的民族”:他时时处处扮演掐秒表的角色,一看我们问个不休、无意刹车的时候,就会当机立断插话进来,“还可以问最后两个问题”。若问“密集访问”为什么能够做到环环相扣?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我为啥老是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怎样克服‘学了记不住’?”……在报社、杂志社,编辑们常常收到类似的机关干部来信。提起记忆力,我想起一个人。可以说,他是我所见到的人中,记忆力最强的一个。记得有一天,他闭着双眼──不看自己的棋盘,全靠脑子“背棋”,同时与6个象棋高手下棋。结果,他这个“瞎子”,竟把6个高手打得落花流水。目睹此景此情,许多记者惊愕得两眼瞪得滚圆……为什么他的记忆力如此超常?事后,我找到他──远在大西北的一位秘书处长。他的回答,带有一点哲理味的幽默;“因为我并不觉得自己脑子灵,所以人们…  相似文献   

3.
生命和石头     
佚名 《新闻世界》2005,(11):1-1
我在生命的路上向前走着,前方出现了一个人影。我追了上去,经过他身边时他手里抱着一块大石头。“您为什么要带着这块石头呢?它会拖累您,妨碍您前进。”他喘着气,有点费力的地回答我:“这是我犯过的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4.
在市里开会,常常和亚飞坐在一起,会前会后的悄悄话,说的最多的就是他的歌词。他总是把新作说给我听。一次亚飞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庄奴来了,就是写《甜蜜蜜》的那位,邓丽君唱的,在梦里我见过你,就是你。就是你!他说他与庄奴谈了很长时间。亚飞爱写歌词,简直到了痴迷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这些年走了很多地方,去过许多景点。去的时候满心期盼,见到以后常常抓狂。各地景点的解说内容几乎都那么不靠谱,把黑的说成红的,把白的又说成黑的。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不一而足。此时我就想,要是他们能够严谨、理性一些,找那些有着较深造诣的文史学者、作家帮着指导、策划一下,效果又会怎样?  相似文献   

6.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7.
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产生了。有人问我“第一着棋走什么”,我说“需要集体研究”;又问“你个人的意见是什么”,我说“研究编辑人才评价体系”。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相似文献   

8.
2006年9月,我的朋友王佩(杭州网副总编)被公派去英国诺丁汉读MPA,行前,我向他建议,在英国对名的小报联太阳报》多加考察,回来写一本解密《太阳报》的书。此前,我和他曾经多次谈起杭州的报纸,并对《都市快报》在杭州的成功作了一番分析。结果,有天深夜,他在MSN上和我说“我发现《太阳报》就是另一份《都市快报》。”为什么这么说?王佩解释是说在不遗余力讨好读和吸引读这一点上,这两份报纸几乎如出一辙,都表现出相当努力的样子。而在大多数报纸那里,亲近读都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一种姿态,未能真正地“放下身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我的事情就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入呀,失败成功不知道,了不起的人一样会有失败。我的一生是失败的,为什么?一事无成两鬓斑。最近,有个好朋友见我.我就跟他说,你不要再说那个话了,英雄?什么英雄,泄了气的英雄!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在一次演讲中说,不知道大家为什么把他看做一个国学家,一个哲学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许多的徽号,他殊不敢受.因此,他郑重声明:"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梁先生之所以说自己是"问题中人",是因为他一生都在留心问题,然后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有问题占据在他的心里.诚如他所言:"虽问题有转变而前后非一,但半生中一时期都有一个问题没有摆脱,由此问题移入彼问题,由前一时期进到后一时期.从起初到今天,常常在研究解决问题,而解决不完,心思之用亦欲罢不能,只好由它如此."这就是梁漱溟所走的一条路,在问题中成就今天的自己.  相似文献   

11.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12.
老王走了,老王悄悄地走了!在他80华诞之际,我说去看看他,聚一聚。他连声道:不必、不必,电话上说说就好、说说就好!但一年之后,他竟轻轻地走了!他早有遗嘱,丧事从简。我连最后一程也没送上他,他留给我的只有记忆,永远、永远的记忆!  相似文献   

13.
半夏 《大观周刊》2006,(39):1-1
在我们的心灵地图上。哪些路走不通了? 假若我能知道,我还会身陷困境吗?我还郁闷吗?前天,与女友姚卉相约在翠湖边喝下午茶.倾倒情绪垃圾。没想到我们之间无形中挤进了另一个男人“李中莹“.应该说这一天我们跟这位李先生共享了一次心灵与心灵相聚的下午茶时光。刚落座,姚卉拉开手袋,拿出一本书《重塑心灵》来,表情有些神秘。书的作者是“李中莹”.我想起来.我每期必买的《新周刊》.《时尚健康》这两本杂志都介绍过他.他是当今声名鹊起的一个明星人物和时尚焦点。  相似文献   

14.
拍房记     
朋友在法院做拍卖房屋的活计。近年来美国房地产大跌,房子半价就可以买到。听起来很有诱惑力,我就请朋友也帮我标一栋。两个月后,朋友来电话,说在加州核桃市为我买到了一栋山顶的房子,全景,面对整个高尔夫球场。听起来好极了。我说你带我去看看,他说只能远远地在外面看;问为什么?答因为原屋主还住在里面;  相似文献   

15.
去年3月,我们政治处的人员面临青黄不接。老点的、好点的、工作有点经验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差不多都被调走了,特别是新闻骨干,都是新手,怎么办?对此,新调来的政治处主任李志龙说:走了好,这说明人了兴旺,有活力。他又说,不怕人才流失,怕的是自己发现不了人才,培养不了人才,埋没了人才。一年多过去了,现在怎么样呢?听听我们政治处同志们的心里话吧?组织股干事徐国清:我从没在政治机关干过,虽说来的时候抱着“赶鸭子上架”的想法,觉得机关毕竟不同基层,稀拉点没啥,而现在,我感觉李主任对我们的严是应该的。他的严是严得…  相似文献   

16.
卢虎 《出版参考》2010,(5):38-39
曾经有人问我:“在齐白石长达百年的人生经历中,他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衰年变法!”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没有衰年变法,就没有艺术巨匠齐白石;没有了齐白石,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谈论的齐白石的艺术;没有了齐白石的艺术,中国近代美术史必将改写。可见齐白石衰年变法之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18.
《新闻天地》2010,(10):9-10
他向女友求婚。女友诧异地问他:“为什么要结婚啊?”孙红雷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只好说:“结了婚,我们单位就能给我分一间大一点的房子了。”女友生气地说:“我不会为了你的房子跟你结婚的。”  相似文献   

19.
现在说电视剧的创作,我记得刚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就在北戴河召开了一次笔会。在那个会上,我说了这么几句话,我说,有些电视剧,那怕是上、下两集的单本剧我都看不懂,我说的还是国产片,不是说的进口片。结果底下就有人哈哈大笑,散了会还说,汉元还真幽默,说我把搞电视剧的一些人挖苦得够呛。其实我是真的看不懂,别人觉得奇怪:你这个61年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人说这单本剧你都看不懂?我说就是。他们不相信。我说我是真的看不懂,结果这真心话还被说成陈汉元真幽默,这跟幽默毫不相干嘛,我就是没看懂嘛。那么我就分析我没看懂的原…  相似文献   

20.
说起解放军报记姜兴华,熟悉他的官兵都能讲出他满腔热忱走边防的一个个故事。这里就说说他在“世纪初年走边关”中,把忠诚写在云南边防的故事。扔下输液瓶。玩命趟过148道河。仅仅就是为了看“界碑”一眼?世纪初年,我随姜记走云南边关。由于白天忙巡逻采访.夜晚通宵“磨稿”,3月中旬走到临沧边防时,姜记终于病倒了,从不输液的他,这回一连输了4天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