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0月9日,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因“发明了埘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共同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2.
一、二○○二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而分别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3.
<正>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预言,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它呈电中性,且质量很小,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泡利将它命名为"中微子"。从预言开始,中微子就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科学家将这种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粒子戏称为"幽灵粒子"。中微子的"任性"和"高冷"引起不少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将其视为物质世界的"bug",或许通过它能够探寻尚未揭开的自然之谜。  相似文献   

4.
20 0 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的芬恩、日本的田中耕一和瑞士的维特里希等三位科学家 ,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中的贡献。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结构分析方法和质谱分析法 ,以及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利用质谱议可测定生物大分子的质量 ,进而确定其结构。如图 ,匀强磁场中的磁感强度为B ,一个生物大分子带电量为q ,以速度v进入磁场 ,从P点射出 ,测得OP距离为L ,则该生物大分子的质量为 (   )。A .BqLv   B .BqL2v   C .2BqLv   D .Bq…  相似文献   

5.
生命科学部1.生物大分子和具有调控 作用生物小分子的结构 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和具有调控作用的生物小分子的结构(特别是三维结构)研究、溶液中构象的研究以及它们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生物分子特异相互作用(识别)的研究·超分子体系(如生物膜等)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结构和运动性及结构修饰与功能(生物活性)关系·结构的理论计算、预测和功能模拟·结构测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拉曼光谱在结构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涉及到拉曼光谱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相互作用以及酶催化作用等方面的应用,并对拉曼光谱在结构生物学领域中的发展方向作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学部一、生物大分子和具有调控 作用生物小分子的结构 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和具有调控作用的生物小分子的结构(特别是三维结构)研究、溶液中构象的研究以及它们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生物分子特异相互作用(识别)的研究·超分子体系(如生物膜等)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结构和运动性及结构修饰与功能(生物活性)关系·结构的理论计算、预测和功能模拟·结构测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器、细胞骨架和核骨架  相似文献   

8.
中微子介绍     
2012年3月8日,以中国为主导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对外宣布,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θ13),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sin22θ13为0.092.这一重要成果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项新的认识,或有助于破解"反物质之谜".鉴于这一结果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大量中外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和评论.中微子是近年来物理研究的一个热点.近20多年来,世界上有6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化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1世纪的化学将在与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环境、海洋、空间科学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中共同大发展。然而化学家非常谦虚,在交叉学科中放弃冠名权。例如“生物化学”被称为“分子生物学”,“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化学”被称为“结构生物学”,“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学”被称为“生物物理学”,“固体化学”被称为“凝聚态物理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选择题1.《2001年世界10大科技突破》中有一项是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了中微子失踪的原因。认为在地球上观察到的中微子数目比理论值少,是因为有一部分中微子在向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化,成为一个μ子和一个τ子。关于上述研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建立了包含能量限制模块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模型。综合考虑了储能系统换流器的容量大小、荷电状态等因数,通过仿真分析对比两种控制策略以及模型在不同大小的储能电池中的适用性,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及模型的工程实用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既能通过限制无功功率传输保证传输的能量不超出换流器容量,又能根据实际有功功率大小调整无功功率上限,充分发挥储能系统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Ener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unifying themes in science. Yet the way energy is conceptualized varies depending on context. In this paper, the discourse used to explain the role of energy in systems from biology, chemistry, and physics is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theory. Six substance metaphors for energy are identified in pedagogical discourse (i.e., textbooks and the science education literature): energy as a substance that can be accounted for, can flow, can be carried, can change forms, can be lost, and can be an ingredient, a product or stored in some way. Each of these conceptual metaphors highlight and obscur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and provide a set of frameworks that each afford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energy concept.  相似文献   

13.
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预均衡能提高 LED 带宽,但会损耗能量。研究表明,输入信号频率数量级为 KHz时,有 97%的能量损失,当输入信号频率为 100MHz 时,有 40%的能量损失。为了杜绝预均衡的能量损失,提出一种无均衡可见光通信系统,即发射端无预均衡电路,利用非正交(NOMA)技术为几路信号分配不同大小的功率,并将这几路信号进行叠加,然后传输给带宽为 50MHz 的 LED 进行发射,接收端采用串行干扰消除技术进行解调。经过仿真,采用两路信号在功率域叠加,与有均衡系统相比,在误码率为 3.8 ′ 10-3 时,无均衡系统能节省能量,即输入信号频率为 100MHz 时能够避免 97%的能量损失。因此,该无均衡可见光通信系统可以有效避免能量损失。  相似文献   

14.
在能量守恒科学中,占统治与主导地位的是能量守恒定律.其他的定律,或者可由能量守恒定律导出,或者必须经受能量守恒定律的检验,或者是错误的.主要讨论四个问题: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重新考虑力与质量、速度的关系;重新导出其他定律,如万有引力定律、库仑定律等;检验其他定律是否可以应用,给出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矩守恒定律不成立(其结果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的实例;将旧的学科改造成为新的学科,例如将牛顿力学改造为新牛顿力学.新牛顿力学可以部分取代相对论并解决相对论无法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能效比,采用喷嘴节流、螺旋条、冷凝水节能三项新技术,开发了一款特级能效的空调产品KF-26GW/Wa-E0,在2013年度国家举办的空调领跑者测试评比中,实测能效比达到5.10W/W,远高于国家标准一级能效比的指标3.60W/W。从实际试验数据可知,这三项新技术能明显地提高空调器的能效比。  相似文献   

16.
溢洪道─宽尾墩─斜坡加糙─台阶─"T"型墩消力池联合消能工的试验研究表明,溢洪道(溢流坝)作成阶梯形状后,并与掺气减蚀措施相结合应用,在大单宽流量下,消能显著。由于阶台坝面掺气基本上可以减免空蚀,减轻冲刷,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新型消能工。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urban eighth-grade students’ knowledge of energy resources and associated issues including energy acquisition, energy generation, storage and transpor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nservation. A 39 multiple-choice-item energy resources knowledge assessment was completed by 1043 eighth-grade students in urban schools in two cities in Pennsylvania, USA. Mean scores for the entire assessment measure indicated low conceptual energy knowledge of the eighth-grade students. Subscale means revealed that student understandings of energy resource acquisition, energy generation, storage and transpor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nservation are not satisfactory. Distractor analysis identified many misunderstandings that eighth-grade students hold with regard to energy resources. Findings revealed that students did not have a sound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basic scientific energy resources facts, issues related to energy sources and resources, general trends in the US energy resource supply and use, and the impact energy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se can have on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nactment of energy resources curriculum activit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调节阀门开度来改变水泵运行参数,是以消耗水泵运行能耗为代价,浪费能源;若采用水泵的变转速技术同样可以实现对系统的变流量调节,发展水泵的变转速技术是实现循环水泵的变流量调节和节能的有效途径,其中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变频调速。  相似文献   

19.
本通过严格的计算以及结合实际空调器性能参数的分析发现:1、空调器的能效系数可以大于1,一般在2-3之间取值。2、能效系数大于1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20.
Energy is an abstract science concept, so the ways that we think and talk about energy rely heavily on ontological metaphors: metaphors for what kind of thing energy is. Two commonly used ontological metaphors for energy are energy as a substance and energy as a vertical location. Our previous work has demonstrated that students and experts can productively use both the substance and location ontologies for energy. In this paper, we use Fauconnier and Turner's conceptual blending framework to demonstrate that experts and novices can successfully blend the substance and location ontologies into a coherent mental model in order to reason about energy. Our data come from classroom recordings of a physics professor teaching a physics course for the life sciences, and from an interview with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in that course. We analyze these data using predicate analysis and gesture analysis, looking at verbal utterances, gestur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This analysis yields evidence that the speakers are blending the substance and location ontologies into a single blended mental 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