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教育(上)》2010,(5):159-160
著名文体大师纳博科夫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近日首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这是纳博科夫用英语写作的第一部小说,被认为是一部被忽视的伟大之作。在著名学者、评论家止庵看来,这部小说与作者纳博科夫自己最相关,它讲述了一个作家是如何被人误读的。这部“带有不合理的魔幻色彩的文学侦探小说”以华丽而简洁的方式探讨了时间、爱、死亡、艺术等永恒主题。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个虚构的俄裔英籍作家,他行踪隐秘、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2.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纳博科夫写作生涯中的分水岭,具有较强的实验性风格。通过运用元小说的叙事策略,该书巧妙地模糊了"真实"与"虚假"之间的边界,与标题形成强烈的反讽效果。本论文拟从叙述时间的不明确性、叙述结构的模糊性两个方面入手解读该小说,分析《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的元小说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创造的独特的小说写作模式及其实验主义精神诠释着小说艺术的后现代写作特征,其作品中的元小说写作模式和道路小说范式折射出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后现代转向。纳博科夫试图在"文学枯竭论"的后现代论争中超越与建构,阐释着后现代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观照纳博科夫的小说艺术,读者不难发现其小说试图建构的是审美愉悦背后的道德力量和深刻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因《洛丽塔》的出版畅销而改变了经济窘境并进而奠定了其后现代主义大师的地位。洛丽塔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是沉默而缺场的,她由小说男主人公亨伯特、小说创作者纳博科夫和小说阅读者三方共同参与建构。亨伯特之洛丽塔是其童年记忆投射的镜像,是幻象之物;纳博科夫之洛丽塔是他独特的艺术创造,是制谜之物;读者之洛丽塔则是视域融合后镜像与谜底的再生成,是共构之物。  相似文献   

5.
《劳拉的原型》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最后一部作品。在这部未竟之作中,纳博科夫在小说形式上进行了实验创新,其文本结构、人物设定等都具有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特征。小说折射出来的这些不确定性,与纳博科夫独特的"真实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纳博科夫通过小说中相互交错、多层嵌套的复杂文本结构,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非现实的"真实观"。对纳博科夫"真实观"的正确解读是理解纳博科夫小说内涵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中的文学后现代主义特征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后现代主义”在《洛丽塔》中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意志自由、现实经验的艺术范式、对传统的反抗等因素为线,以小说片段解读为点,以作家创作的时代思想动态为面的结构进行逐步展开,对纳博科夫小说中的“现代性”特征的书写进行整合和解析,以此来把握作家对《洛丽塔》的语言风格和审美价值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7.
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中存在多个写作者,他们写作都是为自我塑造。读者因为已经具备词语———事件的阅读视域,解构了经由叙事明晰、语义确切的传统叙事的自我塑造。纳博科夫通过唤起读者互文性阅读实践,使读者体验到冲破常识世界时间牢狱、获得审美狂喜的自由,借此纳博科夫最终达成他自己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8.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发表于1926年的首部长篇小说《玛丽》是作者仅有的一部以流亡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对于西欧的白俄流亡者生活及其心境、不同代系的流亡者对于旧祖国的不同态度做了细致的刻画。时间与记忆这一贯穿了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生涯始终的重要主题,已在这部长篇处女作中开始显现。纳博科夫独特的流亡意识以及流亡者对于最初记忆的坚守,也是纳博科夫之后创作的众多小说中的隐性主题和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洛丽塔》中,纳博科夫突破传统小说的窠臼,不仅取材大胆,而且在小说叙事过程中,一方面使用大量的"造真"手段、过分渲染真实,让读者以为亨伯特真诚地忏悔了他痛苦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命名以及戏仿等艺术手法,自曝其虚构性质,使小说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元小说特征。  相似文献   

10.
《洛丽塔》从语词游戏到结构布局都戏仿传统侦探小说这一题材。纳博科夫在小说中重构了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改“追查罪犯”为“确认受害人”,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他还彻底颠覆了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这些都体现了纳博科夫唯美主义的艺术创作观。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派作家纳博科夫塑造了后现代小说人物怪异难测的性格,刻画了这些人物特有的非常规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这些人物性格呈现为双重性甚至多层性,从而导致了文本意义上的人物身份及性格的分裂和不统一;消解了文本叙事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拓展了小说虚构的广度和深度,挑战了小说的虚构极限;发展和丰富了小说世界的人物刻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李冬梅 《文教资料》2008,(12):22-25
"不可靠的叙述者"是纳博科夫极为钟爱的修辞手段.纳博科夫小说之所以产生扑朔迷离的叙事效果,其原因就在于作家笔下的叙述者都是"写作者"而非单纯的"讲述者",他们的写作除承担讲故事的功能外,还存在着自我塑造的目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创造行为.叙述者不可靠的原因,不仅在于他们是不同程度的唯我论者,还在于他们独特的"认知方式"."不可靠叙述者"的美学功能.在于它能够创造出一个读者与作者秘密交流、共谋、协作的平台,让读者体会到辨认、协作的喜悦.纳博科夫邀请读者积极协作,找到文本中"泄露天机"的"细节",拨开"不可靠叙述者"的叙述迷雾,攀登到"阅读的顶峰".从而与隐含作者在"审美狂喜"中相遇.  相似文献   

13.
此研究旨在扩展和丰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新礼服》中镜像关联的研究课题,其新颖之处在于首次提出小说中具有镜像映照下的象征意义、镜像投射下的隐喻所指以及镜像对比下的反思认知三个层面的镜像关联。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分析,此研究挖掘出以往被忽视的诸多层面的叙事手法和有机关联,弥补了以往有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叙事研究的不足,拓宽了国内对伍尔夫小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4.
设计并雕琢细节是纳博科夫标志性的创作方法.在“异乡人”主题的作品《普宁》中,纳博科夫设计了提包、螺旋图案、东方饰品、俄式园林等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了诠释人物的显性元素,而借助细节与人物的合成图景,作者不断彰显和变换着个人化的印记,这又将细节隐性的阐释空间无限地放大.  相似文献   

15.
雷雨     
<正>1899年4月22日,纳博科夫出生在圣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儿时的他早早学会俄、英、法三门语言,到十五岁,他几乎读遍了三个语言世界中的文学巨著。一战期间,纳博科夫与家人流亡欧洲。二战期间,由于妻子的犹太血统,他不得不带着家人跨越大洋,去美国纽约避难。他的短篇小说多创作于流亡时期,是战争背景中的碎片。流亡生活、小人物的命运、对时空的体验与思考是纳博科夫作品最重要的主题。他是文字世界的大魔术家,他称文学作品为神话故事,强调作品的虚构性。他喜欢用幻觉、梦境、复现、镜像和错位来展现人的处境。20世纪70年代,他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相似文献   

16.
《眼睛》是纳博科夫早期的作品,属于那种“即使不是小说之经典也绝对是部了不起的杰作”。运用侦探悬疑的技法,作者带着读者去侦查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斯穆洛夫,同时提出怎么认识自我的问题。该小说展露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体现了作者文学游戏观,也保持了作者一贯对人生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纳博科夫的小说文本中充满了丰富的戏仿现象。在纳博科夫笔下,戏仿不仅是具有讽刺性或滑稽性的文本游戏,而且是建构文本局部或整体的结构、设置人物与情节的重要艺术手段。通过戏仿,纳博科夫展现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如何对世间现象、主体意识进行诗性重现,探究了艺术与现实之关系。戏仿既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生产,更包含作家对文学创作行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对于极权社会的体验促使纳博科夫产生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造成了纳博科夫在自己的小说中不是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现来进行写作。后现代的时间现实际上是时现代性时间现的反思和质疑,正是在这一点上,纳博科夫和柏格森、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时间现产生了继承和对话的关系。在后现代的文本形式下,纳博科夫抨击了极权社会对于人性的异化和摧毁,表达了自己对于现代性盲目乐观的否定。纳博科夫通过自己对于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造,为人们创造出了艺术美本身,在这种艺术美的下面,深藏着纳博科夫时于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深深忧思。  相似文献   

19.
纳博科夫"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分为:感官的"狂喜"和理智的"狂喜"。感官的"狂喜"是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感受到的,是那种用"脊椎骨"所感受到的震颤;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狂欢化的场景、小丑式的人物、诙谐灵动的语言等。理智的"狂喜"衍生于纳博科夫对蝴蝶"摹拟之谜"的研究,它是一种需要用大脑来思考、顿悟而产生的"狂喜";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戏仿的结构、对细节的编织以及叙事的技巧等。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不仅赋予小说文本超凡脱俗的艺术性,而且还使得小说创作成为一场充满"审美的狂喜"的文本游戏。  相似文献   

20.
对“都市”空间的想象与书写已成为网络都市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叙事维度,而作为“生存之地”的都市和作为“神话之境”的都市分别构成了这一叙事维度的两个极点。作为“生存之地”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与传统都市小说有着最为亲密的血缘关系,在小说的“遭遇”母题、形象的悲剧性和作为生存困厄之地的都市文化镜像营造等方面具有趋同性;而作为“神话之境”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由于神异因素的植入,形成了“奇迹”母题、形象的喜剧性和作为虚构之城的都市文化镜像。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维度的位移带来了小说文本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获得和身体性叙述的突显,在叙事学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文学生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