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黄晨新编的《报刊博览》版上有两句“诗”:“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回事,也不全是一回事。说它是一回事,是按照《辞海》的解释: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  相似文献   

2.
“哪壶不开提哪壶”,《中国俗语大辞典》注为“比喻专拣对方的忌讳或弱处去说”,却未说明这个比喻是怎么来的。想来,是那种多灶眼的大灶,可以同时烧多壶开水,正常情况用开水时,哪壶开了提哪壶,不开的壶就不提;但特殊情况也是难免的,或因灶眼的火势不一样旺,或因壶的导热有快慢,或干脆就是烧水人的工作有疏失,当然也会是坐水时间有长短,壶未必会同时都开,这时哪壶不开提哪壶,就是没事找事,类乎横挑鼻子竖挑眼,吃力不讨好。既然是比喻意义,“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提”,就不是李玉和夸他闺女唱的“提篮小卖拾煤渣”中的“提…  相似文献   

3.
报人要看报     
刁鳌云 《青年记者》2010,(17):76-76
“报人要看报”这句话很像废话,就像说打工者要挣钱,股民要了解股情,经商的要谈钱一样。报人置身报社,写稿、编稿、看报,是份内之事。更何况,不是报人的,还要自己掏钱买报看,报人能不看报吗?  相似文献   

4.
看到日历上“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句,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  相似文献   

5.
著名报人范敬宜先生曾说“要把‘题眼’拎出来,让标题‘眺’出来”。在平面媒体,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心灵的窗口。一旦把“题眼”拎出来,让标题‘跳’出来,就会给文章增色添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准确为上刻意求工──浅论新闻标题的艺术舒培华报人皆知,标题是新闻的“门面”,所谓“题好文一半”。一则好标题,既能为一条新闻增色,也能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神”。新闻标题是用精警之语,对新闻内容和中心思想加以浓缩与概括,具有提挚全文、凝聚文意、引导读者的重...  相似文献   

7.
杨军 《新闻窗》2006,(6):38-40
1993.年创刊的《今日都市报》(内刊),于1995的8月1日正式更名为《贵州都市报》,向全国公开发行。正如它的发刊词“都市报三愿”——愿有格调、愿涵盖广、愿出特色一样,这张面向市场、面向市民的综合性新闻报从那一刻起,与广大市民同呼吸、共发展,经过不断的改版、扩版,现已成为日出4开24—48版、日发行20多万份、覆盖全省的主流强势媒体。恰如老报人邵华泽所题,贵州都市报“十年阳光雨露。一纸风行黔中”。  相似文献   

8.
已经过去的2006年,“纸质媒体冬天论”曾席卷全球传媒界,并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恐慌和争辩。不论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全球的报人都在尽己所能,让传统的事业老树开新花。浙江报纸媒体就在这一年不断创新新闻报  相似文献   

9.
标题要辞达、字简、旨丰,雅俗共赏,这就要下推敲的“水磨”功夫。灯下伏案,往往一夜心血为一题,一题未工,苦思苦想,绕室徬徨;一旦找到“题眼”,标出好题,真比暑天吃到冰西瓜还要开心。革命导师列宁写文章就很注意推敲标题,诸如“把牌摊到桌面上来”、“天上的仙鹤不如手中的家雀”这样的标题形象蕴含哲理,通俗不流于肤浅,堪称绝妙。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5,(Z1)
三栖报人杨玉坤文/卜元生于秦川,长于秦川,他生性就象一头秦川牛──言语短缺,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甚或有些“哼儿哈呀”的木讷;但在骨子里,他却长着一股“碰倒墙连土担”的牛劲儿。“文如其人”这句话,似乎套不到这位报人头上。你读了他的文章,那行云流水的笔调,...  相似文献   

11.
专刊必须专办王庭僚有位老报人说:“专栏、专刊,半壁江山”。此话言之有理。就拿政府机关报深圳商报来说,对开四版时,有12个专刊,发展到每天12版时,专版和专刊又增加到25个。从世界看,报纸的多版面、多专刊早已成为必然趋势。我统计过今年9月22日香港《大...  相似文献   

12.
追求精确──美国报纸的编辑“质量管理”胡舒立ACCURACY,这是西方报人常用的一个词,可以译为准确性或者精确性,它与可读性、客观性一起,被视为新闻最基本的三大品质。例如美国著名报人普立策就曾经宣布,自己的座右铭就是:“准确,准确,再准确!”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13.
日前看到一份四开四版的县报,广告竟占了其中的3个版,遂问该报一位编辑:“广告这么多,不怕读者有意见?”谁知这位仁兄不以为然:“读者有意见?他能拿起石头打天?” 报纸作为新闻纸,新闻、信息、知识、趣味集于一体;就形式而言,则需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令人赏心悦目。广告虽然也是一种信息,但若过多地占据版面,势必淡化“新闻纸”的个性,削弱“新闻纸”的功能。这一道理,恐怕一般报人都会明白,何况新闻主管部门对报纸刊登广告的数量已有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14.
古时没有印刷术,书籍的复制要靠手抄写。在那时,被别人雇佣,专为人家抄书;或自己抄书,卖给别人,以求得所佣功夫的薄利,这种活动就叫作“佣书”。这种人就叫作“佣书人”。早在战国后期就已经有了“佣力写书”的记载。西汉武帝时曾“开献书之策,  相似文献   

15.
沧州晚报社近日推出全面实施“形象工程”建设的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报社形象、报纸形象和报人形象,每个组成部分又分为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两个方面。其中报人形象,包括报人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在外在形象方面,制订了报社工作人员服饰仪表标准、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实行内部亮牌办公制度,对报人服装仪表、待客、接打电话、办公秩序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报人内在形象的要求是虚心好学、正派廉洁、爱岗敬业等。沧州晚报社全面实施“形象工程”@石宝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南京掀起报业大战。各家报纸纷纷改版扩版,降价。一份四开16版的《江苏商报》和对开8版的《江南时报》每份售价贰角,《现代快报》、《每日桥报》一夜之间将售价降到一角,以此争取读者,赢得市场。有读者问:一旦快报和桥报售价不能再跌,而又冒出一家“报业大款”,报价不仅低于这两份报纸,甚至“买一送一”或提供新优惠,那报纸行业就会出现惊人的价格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报纸即成为大众文化中众目所注的“信息快餐”。然而,报业大战的爆发,对报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竞争,适者生…  相似文献   

17.
党委机关报创新的一大目标是高端定位,锁定高端人群,但是,若无高端的报人,拿不出高品质的新闻报道,成就不了高端媒体,那我们就无法满足高端受众。所以,党报创新的当务之急是我们报人千方百计提前进入“高端状态”,才可致胜。以下8个关键词,只是些不成熟的思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经把体育、绯闻和犯罪作为传媒吸引受众的三大法宝。现在常说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等,这是一种并不确切的形容。传媒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没有影响力,传媒就什么也不是了。  相似文献   

19.
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是广大的报人在越来越认识到报纸的商品性以后认真实践的一个口号。 然而贴近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吸引,是吸引读者来接受你这张报纸。于是笔者认为,贴近,是报纸主动凑上去;吸引,是轻轻将读者“引诱”过来。这里的吸引,就是一种贴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贴近。这是吸引和贴近的辩证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报就在贴近和吸引两个方面下了功夫。 贴就贴到读者的心上 从贴近读者上讲,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这几点: 1、信息性。报纸是信息的载体。载体上必须有读者需要的信息。 在这里我们注意了两个观念的改变;一是新闻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06,(42):63-63
挑选紫砂壶时.有经验的壶友常从“泥、形、工、款、功”这五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每把茗壶的品质,“壶身周正匀称,口盖配合得当,流、把、钮同一轴线且端正不偏斜,明接要干净利落.暗接要和顺流畅……”这些基本已成为选壶的通则,然而还有一些小细节常会被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