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 0 0 0年 8~ 9期刊登了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设计方案。方案A中 ,对“夜缒而出”是这样处理的 :“夜缒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细加思索 ,略存疑问 ,请述之。“夜缒而出”中的“夜”显然是名词作了时间状语 ,“缒”呢 ,本为“用绳子吊着重东西” ,在此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缒”与“出”乃烛之武逃亡的二步曲 ,“缒”为动作之一 ,“出”为动作之二 ,这两个动作皆是实实在在、各自独立的动作行为 ,在时间上有着不可更改的先后性。“而”字 ,…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苏教版对于"夜缒而出"标点的处理不同。文章分析了"而"字连接两个动词的关系,考察了"夜"在《左传》及其他文献中的使用,认为人教版"夜缒而出"的处理更符合文意,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田光荣 《学语文》2011,(5):25-26
“夜行舟”。即夜晚放舟远行。语文教材中有三首诗词涉及这一现象。一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夜发清溪向三峡”,二是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长亭晚”,三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阅读鉴赏中。人们一般只是简单地把“夜”当作行舟的背景。而忽略了“夜”这一意象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4.
《烛之武退秦口币》一文虽然篇章短小,却精悍绝伦,特别是“夜缒而出”一句,可谓蕴藉深远!一个“夜”字,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但是如翻译成“当夜”或者“连夜”,那才是境界全出。因为“当夜”或者“连夜”更能体现出烛之武高瞻远瞩,不计个人恩怨,  相似文献   

5.
背景介绍 《一千零一夜》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在中国却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天方夜谭》。因为明朝以后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阿拉伯人喜欢在夜间举行晚会,书中的故事又都是在晚间讲述的,所以就翻译成这个书名。“夜谭”就是“夜谈”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流星现象     
陆才磊 《中学理科》2007,(10):66-66
晴朗无月的夜晚,当你仰视夜空时,经常会看见一道明亮的闪光划破夜空,飞流而逝.它给寂寞的星空带来一丝生气,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流星现氦中国民间常把它称为“贼星”.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流星的记载,古书《竹书纪年》中就有关于流星的记录:“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左传》的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我国古代的流星雨记录达180次之多,而且对流星的成因、来历作了准确的描述,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高度聪明和智慧.[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教学十余年,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次讲《烛之武退秦师》。课上我情绪激昂,妙语连珠,细致生动地分析了烛之武之睿智之巧言。自我感觉其精彩细腻可谓一堂成功的示范课。可是,最后总结时,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说自己并不觉得烛之武聪明,反而认为他的勇敢更胜他的聪明:烛之武当面指责郑国国君,表明自己的不满是勇敢;在秦晋兵临城下之时,“夜缒而出”是勇敢;将要亡国之臣只身面对不可一世的秦穆公直陈战争利弊是勇敢。学生话音未落,课堂就沸腾了。  相似文献   

8.
李军 《学语文》2012,(5):14-15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②理解文中“以”“贰”“军”“辞”“许”“缒”等词的意思;③理清课文层次,归纳层意;④把握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和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9.
曹操这位“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既总庶政,兼贤儒林,躬著雅颂,被之琴瑟”(丁晏《曹集诠评》卷十),虽“身亲介胄,务在武功”,“犹尚息鞍披览,投戈吟咏”(沈约《宋书》卷十四《礼志》),“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如此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方才有“自汉而下,文章之富,无出魏武者,集至三十卷,又《逸集》十卷,《新集》十卷,古今文集繁富当首于此”(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二)。大量的作品改变了两汉以来…  相似文献   

10.
高中教材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下文献皆出自《左传》),记叙的事件是秦晋联盟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夜缒出城密见秦伯,以亡郑陪邻的利害关系说服秦伯,秦伯退兵而去,并留下三名大臣帮助郑国戍守,晋侯后来也相继撤军。一般教学参考书,通常只把分析烛之武的说辞安排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而对晋文公因何退兵却未予重视,这样教,恰恰舍弃了《左传》文本的精魂——作者宣扬的儒家之“礼”。  相似文献   

11.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12.
曾经在文坛引发争论的“互文性”理论,因有网络文学的出现而变得十分普遍,其写作手法与文本内容对传统“纸张文学”进行了极大的挑战与颠覆。本文试图就“互文性”这一理论对网络文学作品《悟空传》进行分析,其所表现出的对电影《大话西游》的明显模仿与对经典作品《西游记》的戏仿和颠覆,都鲜明显示出“互文”理论在网络文学中的应用。而这一应用,也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钱久芹 《语文知识》2006,(10):40-40
我在教《勾践灭吴》一课时,发现有学生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一句译为“以致使百姓尸陈原野,遭受日晒夜露”.我觉得这似乎比《教师教学用书》所译的“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更准确。  相似文献   

14.
绍林 《教师博览》2005,(3):36-36
一家学刊物登了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它把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用一个简单的“网”字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话:“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课本把句中的“旦日”一词注释为“第二天”,笔者认为此注不妥,应该把“旦日”一词解释为“太阳初出时、天亮时、平旦”。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6.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中的这一联诗句.语言浅近,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稍加品味.就会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相似文献   

17.
王德彰先生在《“侧目”不可乱用》一(载《咬嚼字》2004年8期)中引用《现代汉语词典》对“侧目”的释义和沙汀小说《淘金记》中的例子,指出《燕赵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对“侧目”的使用属于“乱用”。笔读后不敢苟同,在此提出管见.以就教于王先生.  相似文献   

18.
“速度的变化”是《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章中的重要一节,考查用图象法直观形象地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两处翻译质疑“然后得一夕安寝”一句,高语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2007年3月第2版)(以下简称《用书》)翻译为“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这样翻译有两个疑点:1.句中的谓语是哪个词?从《用书》的翻译看是“得”,但以句意看应该是“寝”。2.“得”字是什么意思?究竟是“能”还是“得到”?  相似文献   

20.
焦文林 《新读写》2009,(4):45-48
1 而 1.连词 (1)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递进关系,译为“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