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钱玄同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斗士,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轨迹。他主张“欧化”、“世界化”,主张民主、科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他始终坚持“五四”精神和反帝斗争大方向。其中西文化观的不足之处是空疏和偏激。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是独具特色的。从纵向的角度,郭沫若把文化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看成是文化变迁的动力,认为文化的变迁类似于生物细胞的分裂,是呈波浪起伏的状态向前发展的;从横向的角度,他把文化看成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他主张文化的综合创造,企图超越古今中外的对立,强调民族精神对于文化建构的重要意义,强调生活实践对于文化创造的本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乔纳森·斯威夫特是爱尔兰历史上的文化伟人.在文化选择上,他主张古典主义文化,希望以古典的文学主张来改造国民.由于他的文化主张在文化转型时期的重要性.他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爱尔兰的爱国者"、一位国民性改造者.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的文化观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他既反对西方化又反对中西文化融合,而主张东方化,因此他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他的文化主张中堙有提出“中体西用”论,甚至反对“中体西用”论,但是,他在方法论和具体的文化主张上却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中体西用”文化模式,相反却使得“中体西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展和继承。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是个人永远不被发现。鲁迅从西方文化中将个性主义引入中国,他终生是一个坚定的个性主义者,他以自己的理论主张和人生实践,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曾说,他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是他的文化路线,也是他一生文化活动的几个主要方面。本文就大体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他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并评价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刘国华 《成都师专学报》2002,21(1):43-47,51
郭沫若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是独具特色的。从纵向的角度.邦沫若把文化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看成是文化变迁的动力.认为文化的变迁类似于生物细胞的分裂.是呈波浪起伏的状态向前发展的。从横向的角度.他把文化看成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他主张文化的综合创造,企图超越古今中外的对立.强调民族精神对于文化建构的重要意义。强调生活实践对于文化创造的本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和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新政体,形成了他的“政治革新”思想;在文化思想上主张从文化工具、文化内容到意识形态的改革,形成了他的“文化革新”思想。黄遵宪的革新思想深刻而又超前,在晚清思想史上具有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起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湖湘文化具有推崇理学、注重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的文化特色,对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影响非常深远。这表现在他在治军上坚持以“礼”治军;在战争策略上贯彻“灵活多变,择善而从”,“以主待客,正奇互用”;在人的因素上,主张“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一生都在致力于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具体扬弃和改造,重建中国新文化。他既反对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又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主张融贯中西,相互比较,取长补短。他在融贯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基本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但仍未完全摆脱其影响。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判和吸收西方文化,为改造中国所用 欧美高度发达的社会现实,让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特别表现在物质层面的落后上,他主张从工业到农业,从生产到流通,从开发资源到发展交通,从科学技术的推广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西方世界变革日新月异.严复为寻求国人在思想和身体上彻底改变和解放的救国之路,他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物竞天择的思维方式,推行学校体育,提倡女子体育,推进国民素质教育,倡导"军国民"教育思想下的"力、智、德"三育并重的体育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颜元“习斋”名号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元是十七世纪中国知名的思想教育家,他涉猎广泛、打破传统、讲求创新,力主习行、主动的教学思想。作为标志,他将书斋号以及主办的学校由"思古斋"改为"习斋",之后实践于漳南书院。现考释颜元的名号"习斋",探究其由来、内涵及形成因素,有助于深入解读颜元教育思想的转变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吴汝纶由桐城派大儒向近代学者转变过程中,报刊成为其获取西学新知、了解时局动态的重要途径之一。吴汝纶将阅报视为国人因应"变局"的一个重要手段,力倡封疆大吏和地方官员支持与推动报业发展,其本人也身体力行,积极投身报业实践。他既主动与报人交往,也曾尝试开办报馆,更希望借此实现融汇中西、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4.
严复原本只是北洋水师学堂教师,并没有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爱。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人生道路,因为在战场上牺牲的海军将士,不是他的同学,就是他的学生。种种刺激使严复愤怒,痛定思痛,严复认为中国失败就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于是他向中国人转译天演理论,鼓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鼓励中国人只有大胆适应丛林法则,方有可能在弱肉强食的近代世界赢得胜利,赢得尊严与地位。严复原本应该像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那样对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进行检讨,然而他所宣传的丛林法则富强道路,实际上是在为洋务新政背书。这大约是严复没有想到的。丛林法则激活了传统中国最不待见的霸道政治,激活了唯利主义、功利主义,这对中国走上富强意义重大,但不必否认也有思虑不够周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严复把教育看成是救国的根本。他在正确解决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从中国教育的症结入手,通过强化教育救国观念,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改进基本的教育方法,实现其教育救国的主张。严复教育救国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严复对西方教育文化认识上存在着矛盾性,二是对教育的过分依赖,忽略了政治变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化运动的反孔鼎盛之时,梁漱溟要“替孔子说个明白”,在全面审视中西方化的基础上,一方面主张在“外王学”的层面上引进、学习西方化、另一方面,他坚信中国化的生命、精神、道德理想的至高价值,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源对晚清中国的深切忧虑,自小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尤其是湖湘文化和江浙文化对他的影响,这些都促其"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魏源个人品格及其亲身经历则进一步激发了这一思想的形成。魏源的师友大都主张"经世致用",他们有力地推动了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严复(1852—1921)是向西方求真理的先进中国思想家。他早年赴英习海军,学贯中西。他站在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的立场上,鼎力倡言近世西方自然科学的“求真学”重实验的精神。他提倡重实验观察的“新学风”。弃绝误国害民的中土八股取士的旧学。他对近世西方穆勒名学,培根的科学归纳法进行了科学的陈述,尤其是他能摆脱西方实证主义和新黑榕尔派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偏见,站在变革求新的新视角首次向国人推荐《天演论》与黑格尔的进步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阐发自由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他建构了一个囊括政治、经济、伦理和思想言论自由等诸多内容在内的自由主义理论系统。严复在肯定个体自由的终极价值的同时,主张群体自由与个体自由的平衡与协调,认为群体自由与个体自由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二者应有所侧重或有先后之分。出于救亡图存的现实考虑,严复主张国群自由优先于个体自由。严复对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两种价值的关怀与思考,表征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独特的问题意识,即珍视个人自由与追求国家富强的内在困境。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系统性和个性特色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规定了大致走向,基本确立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范式。  相似文献   

20.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期的书院教育则流于空虚无用之痼疾。明清之际的的实学思想家颜元,基于反理学的实学立场,彻底转换了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内圣外王的豪杰理念,对传统的书院教育进行改革。颜元致力于豪杰人才的培养,讲求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其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实学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