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这是全国曲艺家协会辛大明同志给中央领导同志的一封信的摘要。我国有八亿农民,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多。我们做宣传、搞出版,不能忘掉八亿农民,否则就是脱离了我国人民的大多数。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形势大大好转。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了改善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我们出版部门,特别是地方出版部门,有责任认真研究农民的需要,切实努力出版具有地方特点、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各类图书,例如科普读物、演唱材料等等,及时地把这些读物送往农村。  相似文献   

2.
乡镇企业小平同志讲,完全没有料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华国锋讲了,光明灿烂的希望是乡镇企业,但开始也是争论不休的。其实1958年江苏就开始搞乡镇企业。无锡的东亭公社搞的农机修造厂生产小化肥,然后江阴的华西村吴仁宝也搞了“开关”厂。就是说上面有人来检查了,赶快搞农业,把厂关了,把农民社员赶到地里去干农活。检查组一走,好,农民又上来了,到工厂开工了。所以时称“开关”厂。种田是从鸡叫忙到鬼叫,挣不了几个钱。光种田太苦了,必须办工业。这是农民的一个创造。农村也可以办工业,我认为是农村的一场工业革命。但这个争论不断,有的领导说,这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脚,与国营企业是“三挤三争”。  相似文献   

3.
叶东坡 《新闻知识》2006,(10):37-39
“三农问题”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政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目标是要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实际上,我们可以将“三农问题”统一称为农村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概念紧密相连,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能脱离另外两个问题而解决;另一方面,“农村”这一概念是从更加宽泛的社会角度进行考察,能够将“农业”和“农民”所代表的经济层面和人的层面包含在内。在这个意义上,“三农问题”也就转化成了农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也就是要实现农村现代化问题。一、农村现代化:含义和内容“现代化”一词对应的英文是Moderniza…  相似文献   

4.
某周刊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一文中称:“我国10亿人口,8亿农民,农村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劳动力不转移,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是不可能的”。文中显然将“农业劳动力”与“农民”当成“农村人口”的同义语。这种说法不少报刊也有,值得商榷。一、我国农业劳动力没有8亿。据统计,1983年我国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的人数总计为34258万人(中国统计出版社《光辉的三十五年》第152页)。说“8亿农民”或“8亿人搞饭吃”,都与实际不符。若承认它是对的,那就意味着我国农民有两种:一种是劳动者,一种是非劳动者。非劳动者怎能算是“搞饭吃”的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后,对农村改革的宣传,已从被动转向主动。回顾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农村的报道,基本是站在为农村改革辩护的角度上进行宣传的。当前农村的改革在深化,下一步的农村报道该怎么搞,我认为必须在深度、广度和实在上做文章。深度就是我们的新闻报道要引导农民用符合商品经济的规律发展生产,《农民日报》有一篇题为《八百公里跟车记》的报道,文章介绍了过去是争论该不该流通,现在是大家理直气壮地搞流通,对乱设卡提出了批评。同时又引导农民树立商品经济意识。要有风险意识,不要好销的农产品就搞商品经济,不好销的就想让国家包销。农村的报道不但要有深度,还要“实”,就是教给农民商品经济知识,教给农民生产优质、高效、高产农产品的办法,给农民传递有价值的经济  相似文献   

6.
总体讲,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8亿多,“三农”问题依旧是最突出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国家的建设要注重农村的发展,广播电视的发展也要关注农村、农民。但是这些年来有的地方的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部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业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农业的小康和现代化,必须加大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力度。(一)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介对农村的经济报道很重视,这是完全正确的。相比之下,农村精神文明方面的宣传则显得较弱,份量不够,针对性不强。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要在改革开…  相似文献   

8.
某周刊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一文中称:“我国10亿人口,8亿农民,农村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劳动力不转移,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是不可能的”。文中显然将“农业劳动力”与“农民”当成“农村人口”的同义语。这种说法不少报刊也有,值得商榷。一、我国农业劳动力没有8亿。据统计,1983年我国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的人数总计为34258万人(中国统计出版社《光辉的三十五年》第152页)。说“8亿农民”或“8亿人搞饭吃”,都  相似文献   

9.
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作了科学的表述,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现代化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两个基本点,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是一条长期稳定的路线。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都要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民报的发展,对在广大农民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开拓致富门路,提高文化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年来,农民报通过不断改革,在增加信息量,增强服务性,贴近农民群众方面进行了可喜的尝试。 80年代出现鼎盛时期。到1989年,除《农民日报》、《中国农牧渔业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农村经营报》等全国性的农民报外,省、市(包括计划单列市)农民报发展到26家,另有《济南农民报》、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博物馆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广大的博物馆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我国博物馆的现代化,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相适应,也就是要搞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目前国家不可能为博物馆提供比较多的经费,那些全封闭的展室、人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祖先是人类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并且创造了数千年灿烂的农业文明。时至今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多次工业化的改革与尝试,但农民、农业和农村“三农”问题的现代化始终没有解决。非但如此,几乎每次工业化的尝试均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我一直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问题也是最后难题,就是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问题,我们的农民不再是一家一户一个生产单位的农民,我们的农业不再是小农经济的农业,我们的农村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  相似文献   

13.
郑梦熊认为当前应当搞好两项改革:一是搞好新闻改革;二是搞好报社内部的体制、机制改革。这两项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缺一不可。新闻改革怎么搞,要从各家报纸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办出特色”。党报搞新闻改革,决不能把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性质改掉,不能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改掉。现在,报上信息量少,新闻质量差、可读性不强,是许多报纸的通病。讲竞争,首先是新闻的竞争。新闻改革应从加强和改进新闻入手。为此,要强调树立三个观念:  相似文献   

14.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第一步改革是搞承包制,在全国农村中找到了联产承包这样一种新形式,形成了一个把农户个体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的经济发展的新机制。这是搞农业集体化运动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现在总算得到了基本解决。第二步改革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  相似文献   

15.
望潮随想     
一、记者也要找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这是记者写企业家的变化。其实,记者也应该作如此转变,至少要多找市场,相对地少找市长。市场,对记者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稿件市场”。搞商品经济,市场是最能生动活泼地反映经济生活状况的场所——不是狭义上的那个搞交易的地方。市场是“晴雨表”,市场又是结合部:生产、流通、消费的结合部;经济和社会的结合部。许多好新闻从这里产生。可惜,现在公认有本领的“市场记者”还不多。善于从市场入手剖析经济现象的高手也还不多。随着我国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记者这方面的观念确实需要转变。“稿件市场”——版面,更是许多记者疏于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毒品活动在广东省各地日益加剧。这不仅表现在贩毒的数量越来越大,从过去一次贩卖几克、几十克到现在一次贩卖成千上万克,搞“产供销”一条龙,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和武装押运,而且还表现在吸毒人员增多,既有个体户、社会闲散人员,也有农民、企业职工、国家干部,不少地方还发现有中小学生,特别严重的是全家吸毒的也出现了。毒品活动的加剧,使越来越多的人身心受到摧残,走上卖淫、盗窃、杀人的道路,严重影响社会治安。这说明了毒品的泛滥已成为直接影响社会安定和关系民族兴衰的一大公害……  相似文献   

17.
对改革的成就作足够的估计,对存在的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对改革关键时期的困难和矛盾作充分的精神准备,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按照中央的决策,艰苦创业,渡过改革的关键时期,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这是当前整个舆论宣传的基调,当然也是报纸、通讯社、电台等新闻单位的宣传基调。为什么现在要提出宣传基调的问题? 现在提出宣传基调问题,是不是意味着前一段宣传的基调出了什么问题——比如说是不是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七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的宣传出了什么偏差?如果是这样考虑问题的话,那就难免把提出宣传基调问题理解为一种“纠偏”,甚至误以为是“政治气候”又有了什么变化,又要“收”了,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宣传基调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问题。十三大前,特别是十三大以后,我们的宣传就有基调,那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尽管当时没有用“宣传基调”这个词,但实际上它是存在的,得到贯彻执行的,并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至于现在提出的宣传基调,是针对我国的改革事业已经进  相似文献   

18.
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河南省开展全面的户籍改革,意味着已经历时七年的户改进入了深水区。对于新一轮户籍改革,专家学者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有些地方念歪了经,侵害农民“三权”;二是由于城市化配套及政策细则制定滞后,户籍改革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的形势下,如何正确掌握和运用批评武器,使批评性报道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各方面的改革,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几年来,我们摸索出一条在困难中前进的途径,这就是,搞批评性报道,要坚持慎重的态度,把事实核对清楚,虚心听取各有关方面的意见,把工作做细致,就会收到积极的效果。一、对改革中新的不正之风要大胆进行批评,对改革中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20.
孙咏梅 《新闻爱好者》2011,(10):102-103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将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农业的信息化就是要"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但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却一直是"三农"问题的一个瓶颈。我国农村的农户在自己获取信息方面的能力较弱,他们需要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一般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电视、广播、集市和邻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