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正传》以阿Q的活动作为线索,塑造典型的阿Q形象。此一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其中Q是英文question的缩写,Q表明阿Q人生意义的空洞;Q与阿Q人物形象相似;Q也是阿Q极力想画圆却画不圆的图,也是社会背景的映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之为线索,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深刻主旨。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有分析,揭示了阿Q主义的实质,辨析了它与现代意识的联系,强调了它们之间一正一负,可以互补。对于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问世以来,围绕着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问题,许多文学评论家、文学史研究者曾发表过不少意见,对于我们认识阿Q这个典型人物,给予过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但是有些论点,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有的认为“‘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普遍弱点的一种”。有的认为《阿Q正传》是“描写中国民族的灵魂”,阿Q的性格特征是“自大”、“卑怯”、“善变”、“自欺”。有的认为“阿Q是一个流氓无产者”。有的认为“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人物.其性格的社会内涵、哲理内涵和心理内涵都极其丰富复杂.我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的性格,其复杂性没有超过阿Q的.阿Q有时表现出农民的质朴,有时又表现出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时而自卑,时而自尊;时而自负,时而自轻;时而不满权势者对他的凌辱.时而又愚弄比他更弱的弱者;他拥护“男女之大防”,却又向吴妈求爱;他鄙薄城里人,却又窃笑未庄人没见过城里人的煎鱼;他曾经很保守,凡是不符合未庄传统习惯的,都被他视为异端,然而辛亥革命的浪潮进未庄时,他也起来“造反”,“革这伙妈妈的命”.尽管阿Q的这一系列性格都是充满矛盾,错综复杂的,但仍然使人感到杂而不乱.这是因为阿Q性格中有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定向发展的基本性格,即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在未庄是个弱者,他所受的压迫和凌辱是最深重的,但他却非常自尊自负.阿Q见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便手舞足蹈地自封为赵太爷的本家;跟别人口角的时侯,常常会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  相似文献   

5.
一、阿Q其人及阿Q典型 阿Q是本世纪20年代初鲁迅在中篇小说《阿Q正传》里所塑造的不朽典型。而阿Q其人,则太平凡,太可怜,太可笑,也太可悲。说是给阿Q作传,连姓名籍贯也无从考订,他似乎姓赵,那是未庄赵太爷的儿子中了秀才长三辈,结果赵太爷打了阿Q,骂他不配姓赵,阿Q却不抗辩,这就未必不姓赵,人们对他也不得不怀有几分敬畏。至于阿Q的行状,既无英雄壮举,又无新奇艳史,有的只是一出又一出滑稽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是关于我们中国人自己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是鲁迅“反省”文学的巅峰之作。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既非人类普遍弱点之一种,更非剥削阶级统治者腐朽没落的精神状态,而系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的整个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根源就存在于我们历史悠久、传统强大的小生产汪洋大海之中。鲁迅冲破古往今来一切传统思想传统手法传统审美观念,创造出“我的阿Q”,“本意”在教人“反省”,催人自新,让精神获得解放,思想冲破牢笼,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革除贫穷、愚昧、落后、野蛮、禁锢,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小说中,阿Q没有能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的言谈举止让人费解,他在社会中挣扎,却最终被社会抛弃,我们觉得他可笑,又觉得他可怜!可悲!好像所有的不幸都被他贪上,我们不仅要问社会对阿Q做了什么,阿Q自己又做了什么。这是鲁迅先生要揭示的问题,即唤醒昏睡的人们。阿Q认不清自己,他无法觉醒。原因在于阿Q存在着人格缺陷,而缺陷又是社会造成的。精神分析理论能完美揭示阿Q在特定环境下的种种奇怪行为,让我们对阿Q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Q值的定义出发,分别求出了RLC串联电路和RL-C并联电路的Q值.讨论了相同形式的Q值的不同含义及两电路的谐振特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阿Q自我实现途径的分析,认为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揭示了阿Q“人”-“非人”的现实悲剧处境,并由此完成了对阿Q及“阿Q们”自我实现方式的否定。  相似文献   

10.
阿Q与堂·吉诃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色彩。当这些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后,便成为“又是世界性的,又是人民性的文学”(别林斯基)。而这些作品里的典型,都是世界文学画廊里的不朽形象。阿Q、堂·吉诃德便是其中之列。 阿Q与堂·吉诃德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前者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后者产生于十七世纪初的西班牙。时间相隔约三百年,地跨欧亚。并具有不同的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