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课程是超常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在37年的探索实践中,建构起具有数理强化特色的超常儿童教育课程体系,基于“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以生为本、激发潜能”“贯通整合、突出创新”三大建设理念,在对国家课程进行贯通式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建设完成包括拓展课程和科学研究课程的两级校本选修课程体系。超常儿童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以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为核心,让超常儿童充分激发潜能、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怎样开设学校课程?怎样实施学校课程?笔者认为,将国家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一、开放与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性思考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为尊重学校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对真的追求、对善的向往和对美的憧憬。因此让教育回归赏识,让真善美成为教育的主旋律,才是学校办学的最终宗旨。为此,学校应围绕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的“课程文化”建设,以达到培养“真正的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孙伟华 《辽宁教育》2012,(18):71-72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载体。课程结构决定着人的素质结构,课程内容决定着人的素质内涵。春华小学关注学校文化建设,实践"自主教育",围绕"做知书达礼的阳光少年"育人目标,传承学校历史,体现现代要素,注重学科统整,建构课程体系,既尊重国家意志,又凸显学校特色。学校把课程作为"自主文化"培养的主渠道,以自主文化为引领,建构了一套与时代精神相适应,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综  相似文献   

5.
校本化课程建设包括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两个方面,它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一种教育追求。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实质是学校课程文化的确立与转换,以及学校文化的重建和教师文化的革新。  相似文献   

6.
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存在内在互动机制,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载体,校本选修课程则是体现新课程“校本”理念、凸显学校自主性和文化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实践,发现校本选修课程在凝练学校发展特色、凸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文化精神、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品位和档次、提升教师文化品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2021,(5):I0001-I0001
四川省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系统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国家基础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学校文化隐性课程这五大功能互补的校本课程体系,实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荣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示范学校”“全国+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心理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陈群雁  黄树生 《文教资料》2011,(27):168-169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积极发掘地方人文教育资源,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创造性地开展乡土人文教育,是学校课程整体架构的现实需要.更是教育终极价值的体现。无锡市以《以吴文化为内核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为引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激活了“儿童的世界”.使乡土教育不再成为是弱势的“历史的世界”,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家乡意识、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了学校内涵和教育品质.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上台阶上水平,兰州市教育局提出“134”总体思路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培养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鼓励各学校结合自己的校情和特色,“将德育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学校文化、实践活动、社会生活之中”,积极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层级化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了一批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补充的特色课程,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充分发挥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研究设计了以诵读致知、感悟启智、笃行生慧三大板块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了学科渗透课程、东坡文化主题课程、实践拓展课程三类课程分支,建构了整合延伸国家课程、渗透特色地方课程、彰显海南本土特色文化的“东坡印记”校本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具有海南特色印记和琼岛东坡精神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提出"儿童立场"的课程观,把课程建设目标指向儿童发展的"核心素养",并融入"随化至贤"的学校文化核心内涵,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特色课程个性化、课程评价立体化"为基本特征,采取年级课程与学校课程纵横交错推进的策略,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架构学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全面完成国家课程标准中的STEM教育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即进行STEM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应当从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出发,探索STEM教育课程校本化建设的途径、策略、模式和方法,积极推进STEM教育校本化实施。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内容,它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以本土资源为基础,体现地域性的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把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融合在一起,注意科学的组织和设计,可形成学校特色。以校本课程《独特的客家文化》为例,说明此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1.课目的选定选定  相似文献   

14.
《天津教育》2020,(5):F0004-F0004
一、合力教育课程目标基于“全人教育”的思考、学习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终身化取向的认识、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小学凝练了“人格力、学习力、健康力、自主力、交互力、全球力”六力核心素养,即:合力教育课程目标。二、合力教育课程框架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我们追求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化、项目化。  相似文献   

15.
“个性化教育”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小班化教育乃至一切教育的内在的、本质的、终极的追求。我校围绕“生本教育”这一主题,确立了“为每一位学生设置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开发和深入实施校本课程,设置了以“中华经典文化”为核心的环境课程;以自主创编教材、拓展学科教学为目标的“天天微型课”和以彰显学校艺术教育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周末课程超市”和“五小”特色活动课程.不断追求“小班化”的课程理想.让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教学实践.推动师生多元发展、自主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0,(80):7-8
校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相对于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课程,和展现地方风貌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甚至成为一张学校可以随时亮出身份的名片。  相似文献   

17.
杜育敏 《现代教学》2014,(7):112-113
我校自2007学年以来,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建立并实施“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丰富学科知识,引导师生实践,力求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实际、体现办学理念、普惠全体学生、彰显育人品质、追求校本特色。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创建特色、提高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管理能力的主要载体。如何更好地认识课程、理解课程和发展课程?我们企求以“见树又见林的艺术”来整体系统地思考,着力实践基于师生实际又富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对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调查表明,学校将这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创建联系在一起,通过校本课程实践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但同时这类课程也面临着观念、经费、时间、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科技类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旨归,是其他课程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发挥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注意此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此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可采取课程化、制度化、个性化的工作思路来提升此类课程本身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学校美术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文化需要、学校特色建设和本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学校的校本美术课程是学校美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20.
学校课程建设就是落实办学思想和教育理想.将学校文化落地变现的过程。这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具有挑战性而意义广阔的问题:推动学校文化课程化。实现学校文化课程化,关键是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建构学校课程文化是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根本途径。怎样将学校文化植入课程.并相应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这里以校本探索为例,展开六个点位的探讨。一、为什么要将学校文化课程化如同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德育一样.当下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存在两张皮现象,如将学校文化文字化、彩色化、口头化,以致形式化、形象化,学校文化缺乏认同与内化,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力和生命力。学校煞费苦心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因缺失文化引领而陷入无序状态。破解“两张皮”现象,我们的核心主张是:学校文化课程化。建树这一观点至少有四点理由:一是学校文化植入课程才有教育力量,这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教育特性。二是学校文化只有落地课程接受检验.才能证明其导向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三是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以优质的课程建设和高水平实施为依托,而这种依托取决于学校课程领导力。四是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必须以渗透学校文化的课程文化建构为根本途径,脱离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文化也就生长不出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