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延年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是我国现代版画艺术大师之一。在他八十大寿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我想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赵先生的版画创作,以鲁迅作品插图为多,已近200幅。他是我国版画界钻研鲁迅作品最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最为辉煌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黑白为多。鲁迅说:“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他是我国黑白木刻的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鲁迅先生之所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全力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固然是因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但他还说过:版…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梳理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文人,与一群画家——客家籍木刻版画艺术家的关系及其原因,鲁迅在新兴木刻运动时期以各种方式对客家籍青年画家进行栽培和鼓励,直接或间接培养了一批客家籍青年成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3.
新版《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自2001年6月正式启动,历时四载,终将完成。在过去的几年间,热爱鲁迅和鲁迅作品的广大读者,虽然在等待着新版《全集》的问世,却也并没有离开过鲁迅。因为自2002年春天开始,承担着《全集》编辑工作的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还推出了一套鲁迅作品普及读物。它们是《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阿Q正传》、《赵延年木刻插图本狂人日记》、《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野草》、《赵延年木刻插图本故事新编》和《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这套颇具创新性质的“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鲁迅作品系列”图书,一经面世,便受到读者热烈的欢…  相似文献   

4.
古元是"新中国民间美术扛大旗者",他的民俗艺术创作生涯开启于延安时代。他结合陕北民间艺术,创作了大量反映革命军民工作、生活、战斗的木刻版画,真实反映了革命年代人们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5.
刘颖 《出版史料》2007,(1):80-89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大师,主持新美术运动,提倡木刻版画,幼年喜作画,画法饱含金石气。”  相似文献   

6.
何国富  李吉 《兰台世界》2015,(7):127-128
中国现代版画发展历程中,鲁迅是一个起关键性作用的人物,鲁迅不仅积极宣传现代版画理论,而且直接参与到版画创作中。在他的倡导下,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美术联盟于1930年成立,成为现代版画艺术运动主力军。  相似文献   

7.
何国富  李吉 《兰台世界》2015,(3):127-128
中国现代版画发展历程中,鲁迅是一个起关键性作用的人物,鲁迅不仅积极宣传现代版画理论,而且直接参与到版画创作中。在他的倡导下,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美术联盟于1930年成立,成为现代版画艺术运动主力军。  相似文献   

8.
画者鲁迅王锡荣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看懂鲁迅手绘的猫头鹰刘玉凯撰,《新文学史料》2004年3期鲁迅一生爱画。他收藏过不少名画(多数是印刷品),提倡过木刻版画运动,编印过好几种中外画集。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他还偶尔画过一些画。他没有进过美术堂,没有拜过画家为师,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少小时,他用半透明的"荆川纸"覆在通俗小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革命化的旗手鲁迅先生倡导和扶植下,开拓了我国新兴的木刻运动。一位名叫沙飞的革命学青年和木刻工作,认识了鲁迅,并在鲁迅先生指引下走上了从事摄影事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云南著名版画家郑旭的妻子左燕飞向省档案馆捐赠了郑旭1991年绝版木刻作品《拉祜风情5——上门》,郑旭个人照片档案资料37张,以及郑旭编写的云南版画技法专著《绝版木刻》、美术理论专著《韵律二记——艺术创意的分析与絮语》等。郑旭的妻子对我们说:"丈夫生前的作品以及个人档案能够放到省档案馆永久收藏,意义非凡"。作为普洱绝版木刻开拓者之一,郑旭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在他版画创作30多年历程中  相似文献   

11.
武大明 《编辑之友》2018,(4):97-102
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版画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对1949年-1966年十七年间出版的一些杂志封面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发现这些杂志封面装饰包含有众多艺术形式,其中木刻版画所占比例较大.新中国成立后,版画便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使其在期刊封面中的应用相当普遍,由此归纳出版画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民族性特征、抒情性表达,以及对现代版画形式语言成果的彰显.  相似文献   

12.
周露露 《兰台世界》2015,(9):101-102
经过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清代扬州木刻版画,艺术表现独特,艺术特色鲜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着民族本土审美情趣,成为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齐名的木刻版画艺术明珠,在木刻版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藏书票史上,不能不提李桦。特别是1934年,其与唐英伟、赖少其等人在广州成立“现代版画研究套”,不定期出版《现代娅画》手拓木刻画集。其中第九与第十八辑都是“藏书票特辑”,从此不但推展了新兴木刻运动,同时开启了藏书票创作的风气。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和版画史上,解放区的木刻版画艺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解放区的木刻版画艺术继承了由鲁迅先生倡导培育起来的新兴木刻的传统;另一方面,它又根据解放区特定历史条件和革命需要,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积极探寻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最佳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叫做"刀耕火种"."火种",现在还偶能见到.我小时候在家乡,农民为了来年的好收成,每到冬天,就常常有放火烧山的做法.至于"刀耕",究竟是怎么个耕法,就无从体会了.不过,就字面来理解,我想不外是用一种很简单的工具,在很小块的土地上进行很落后的耕作罢了. 不知怎的,我常常把它和木刻版画联系起来.我总觉得,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就很有点"刀耕火种"的味道,虽然它的成果是艺术品,而且还是鲁迅先生誉为"力之美"的艺术品. 说这段话的人,就是中国版画界泰斗级大师——杨可扬. 诚如其言,他的人生便是一段"刀耕火种"的传奇. 鹤发童颜的老人 我和可扬老人的女儿杨以平、女婿张子虎都是多年好友,约老先生访谈倒也不难.2009年,我有幸对可扬老人进行了采访,印象深刻.还记得上次见到他是2002年夏末秋初,我搬了新家,请了阿平、子虎和他们的儿子张飚来玩.敲门声响起,我兴冲冲开门迎向走廊,只听阿平笑道:"来了来了,还带了一个蹭饭的!"杨伯伯低沉爽朗的笑声响起.我真是受宠若惊,喜出望外,张飚的手上还捧着杨伯伯送我的书法作品——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相似文献   

16.
黄永玉     
《出版参考》2009,(5):M0002-M0002
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十六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擅长版画、彩墨画。曾在香港从事木刻创作活动,任长城电影公司剧本特邀撰写人,香港《新晚报》画页编辑,1953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顾问。作品有《春潮》、《百花》、《人民总理人民爱》、  相似文献   

17.
彦涵是我国当代版画家,在新兴木刻艺术方面大有贡献。他生于1916年7月,江苏连云港人。1935年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1938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木刻创作,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至1948年,先后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大学美术系教师。  相似文献   

18.
李飞宏 《大观周刊》2012,(43):30-30
鲁迅最早对屈原作品作出评价是通过他和好友许寿裳聊天时表达出来的。据许寿裳回忆,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曾送过他一本线装《离骚》,并对他说:“《离骚》是一篇自叙和托讽之作,《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自此以后,鲁迅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更加全面、深刻的对屈原及其作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葛霞 《档案与建设》2003,(10):28-28
木刻,亦称“木版画”,属版画的一种,是用刀在木板上划刻,再用纸拓印出来的一种美术作品,为中外版画的最早形式。木刻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黄杨木、白桃木及优质胶合板等。用纵剖板面刻制的叫“木面木版画”,用横断板面刻制的叫“木口木板画”。以凸线为主、构成白多于黑的画面者,叫“阳刻”,以凹线为主、构成黑多于白的画面者,叫“阴刻”,也有阳刻、阴刻混用者。江苏省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资料中刊载有很多的木刻作品,如莫朴(墨璞)的《向着西风挺进》、《人牛太平》、《高梁熟的时候》;鲁莽的《学习、学习、再学习》、《迎接新的战斗》、《喜洋…  相似文献   

20.
艺术家档案     
吕胜中男1952年生于山东,中国“85美术新潮”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以剪纸“小红人”为基本表现符号,传达了中国传统美术在现代蜕变历程中的强大力度,并将这种力度推向世界。著有《中国民间剪纸》、《中国民间木刻版画》、《意匠文字》、《再见传统》、《觅魂记》等。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